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印斌:打工子弟不只需要“集裝箱教室”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8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十幾個被漆得五顏六色的集裝箱,被安放在打工子弟愛心會在北京東北郊黑橋村建造的社區裏。這個面向打工子弟開放的項目,創意和行動一樣大膽,工作人員解釋,“一旦城市規劃需要拆遷,我們只要跟隨拆遷戶把集裝箱運走就可以了,打工子弟走到哪,集裝箱運到哪。”(據10月17日《齊魯晚報》)

    那一個個五彩斑斕、隨時可以移動的集裝箱,並不僅僅是一個大膽的創意,而是對打工子女的精神撫慰。在一次次搬遷、漂泊乃至推擋的過程中,在每每面臨無處可去的情況下,至少,這些集裝箱還可以讓孩子們繼續放飛讀書求學的夢想。

    移動集裝箱教室針對的是下午放學到晚上睡覺之前這段時間打工子女的教育,在這段時間裏,學校已經放學,父母根本顧不上陪伴他們,那些進城了的農民工子女惟有四處亂竄,不僅不能受到教育,甚至往往面臨諸多不可預知的危險。對於廣大農民工子女而言,能在這裡得以暫時安歇,避免放學即放羊的境況,並接受課業輔導、生活指導乃至體育鍛鍊,應該説已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

    這些年來,我們的城市政府在善待打工子弟的問題上,已經取得很多共識。不過,透過這一集裝箱教室事件,有關部門還應該有所反思,還應該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到、可以做得更好。比如,以場地而言,城市顯然還有很多閒置的資源可以拿出來,提供給志願者作為日常教育、輔導、培訓打工子弟的場地,果如此,也可免去集裝箱教室的諸多弊端。

    打工子弟的教育理想並非高不可及,很多時候只是需要一個可以讀書學習的地方而已。城市不僅有能力,也有責任提供這些最基本的條件。面對集裝箱教室,不能僅僅止于感動,更應該有所行動,政府、社會乃至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行動起來,共同匯聚成愛心和責任的洪流。如此,農民工子女童年的天空才不會暗淡,也才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利。

    □胡印斌(記者)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教室
  • 子弟
  • 農民工子女
  • 生活指導
  • 體育鍛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