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週刊]20110723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3日 23: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95444a6fd09e470b4204928d8861981e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在中國的體育史上,似乎還沒有任何一名運動員的退役像姚明這樣,引起了社會和公眾的巨大關注。本週三7月20日,姚明在上海舉行了退役的新聞發佈會,發佈會的名字叫"明謝",姚明感謝或者姚明運動生涯謝幕,怎麼理解都行。而這一天,僅中央電視臺就有三個頻道直播,分別是體育、新聞跟英語頻道。這也恰巧從一個側面解讀了姚明的退役為什麼如此受關注。體育頻道,代表了他在體育場上巨大的影響力和統治力,2米26的大個子在場上帶給了球迷太多的希望和驚喜;新聞頻道,代表了姚明的影響力早已經伸展到了體育之外,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英語頻道恰巧説明了姚明的國際性,他作為中美交往之間的橋梁,也將NBA的影響力更大範圍地延伸到世界的很多領域。好了,夠了,今天《新聞週刊》本週視點,不僅僅要關注姚明的退役,還想關注一下運動員的退役。退役,是誰的榮耀?又是誰的難關呢?

    姚明 謝幕之後 2011年7月20日

    姚明:

    我今天要宣佈一個個人決定,作為籃球運動員,我將要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正式退役。

    因為傷病,31歲的姚明不得不在職業生涯高峰告別賽場,當他親口説出退役二字時,雖然雲集現場的中外記者極力捕捉他臉上的傷感,但自始至終卻只有平靜。

    今天我退役了,一扇門關上,但另一扇正在徐徐打開,門外有嶄新的生活等著我認真品讀。我將繼續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姚基金是我個人的基金,已經成立了三年,接下來我會以此為依託,影響更多人參與慈善事業,幫助更多人。

    沒有濃墨重彩,沒有籃球生涯精彩回顧,這更像是一場親友的謝別。而甚少在公眾露面的姚明妻女和父母也一直在旁陪伴。

    《體壇週報》副總編 楊毅:

    開完發佈會以後,到晚上姚明請從休斯敦來的,火箭隊的和NBA的這些朋友在衡山路的一處非常私密的餐廳用餐。二十多年前這處洋樓是上海體委科研所的所在地,也就是姚明的母親大方 方鳳娣工作的地方。在22年以前的一個下午,大方把姚明從樓裏面領出來,在馬路邊把他交給了上海市徐匯區少體校的籃球教練李章明。那是姚明籃球之路開始的地方。葉落歸根,最終他回到了這裡。

    既是起點亦是終點,對於姚明籃球生涯來説,這是個頗有寓意的安排。而接下來,是很多公眾最關心 也是記者追問最多的問題,離開了籃球賽場的姚明,對於未來生活做出了什麼樣的規劃?

    《體壇週報》副總編 楊毅:

    姚明是籃球的全球大使,將來也可能是NBA和中國繼續聯絡的大使,姚明也可能會開籃球學校,但是姚明最根本的身份,是一位老闆,上海東方男籃是現在最現實,也是最重要的一塊,這是他在上海的立身之本,姚明從兩年前就開始 學習怎麼樣做一個投資人和老闆,他從兩年前開始看一些跟中國社會形態有關的書,看一些投資管理的書。姚明也開始印名片了,以前姚明不需要名片,姚明的臉就是名片。

    荷蘭記者:我們需要一名好的籃球教練,能不能來當我們國家男籃隊教練?
姚明:我現在已經是上海鯊魚隊的老闆,我覺得這個已經夠我忙碌了,所以只能謝謝你的邀請。

    面對荷蘭記者那個不太正式的私人邀請,姚明也以上海鯊魚隊老闆的理由婉拒。而姚明似乎也在用這個回答表明,兩年前他收購的曾效力過的母隊“上海大鯊魚”,會是他下一段人生的起點和重心之一。

    《體壇週報》副總編 楊毅:

    姚明在接手上海男籃以後,過去兩個賽季,上海男籃每個賽季都虧損兩千萬左右。和其他CBA球隊的老闆相比,姚明是CBA最窮的一個老闆,他沒有自己的産業,他沒有地産,沒有工廠,沒有礦山,運營了兩年上海男籃,是在用自己打球時候的血汗錢。因此姚明他想讓所運營的這支球隊能夠達到收支平衡,建立一個健康運營的體育産業。

    姚明:改變我們的訓練方式,我們到底是要培養籃球機器還是一個籃球人。我們以前所推崇的宿舍、訓練場、食堂、澡堂這幾點幾線的環境下,我認為對人的一個素質的培養是很缺失的。這些我已經在上海隊已經進行了一些試點吧。

    “退役只是人生的逗號”,“我不過是換了賽場”,姚明還透露了今年年底重返大學進修的計劃。當老闆或是做慈善,執教或是上學,姚明退役後的人生,似乎依然在延續之前的幸運。

    《體壇週報》副總編 楊毅:

    姚明是中國體育史上國際影響力最大的運動員,沒有之一。因此他在退役之後,他可以選擇自己在任何領域,而絕大多數的運動員是沒有這樣的選擇機會的.當他們離開聚光燈很少再會有人記得他們,他們從事的項目也不像籃球那樣是那麼流行的項目,他們也沒有在NBA這麼好的商業推廣的聯盟當中打過球,每天出現在電視上,姚明是所有中國運動員當中,一個非常非常特殊的特例。

    白岩松:

    本週三的新聞發佈會,人們更多的已經不是再關注姚明是否退役,而是退役之後,姚明的角色將如何定位。最後,姚明給出了答案,上海東方大鯊魚籃球隊的老闆,還有參加到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當中。當然還不僅僅如此,以姚明的智商、口才和影響力,除此之外,他應當還有很多事要做。但是,能有這麼多的選擇,是因為他是姚明。不是每一個退役的運動員都可以有這麼多的選擇。就在姚明宣佈退役的前後幾天,另一名運動員的境遇,引發著社會的關注,他的名字叫張尚武,體操冠軍、盜竊、賣藝、乞討,這些詞彙交織在一起,讓我們這些看客心情都不得不複雜起來。

    沒有選擇的選擇

    7月20日,就在姚明正式宣佈退役的同一天,當鮮花、掌聲包圍了這位曾經的“姚巨人”,如今的“姚老闆”時,在北京一家賓館裏,來自河北保定的張尚武還在對媒體講述著自己的遭遇。一週以來,採訪他的記者源源不斷,張尚武在被遺忘多年之後,重新成為關注焦點。在姚明發佈會後的採訪中,“張尚武”這個名字也被提起。

        【有沒有聽説體操冠軍賣藝的事情?】

    姚明:聽説了(張尚武)這件事情,不過聽説的僅僅是網絡上傳來的各方面消息。正面的,負面的。

    【張尚武在地鐵賣藝視頻】

    記者:你在這兒大概練了多久?

    張尚武:有兩個星期了。

    記者:什麼時候想起來到這兒來拿體操的技術來去掙一點錢?是怎麼想的?

    張尚武:我現在都已經進了監獄了,也有污點了,沒什麼希望了,所以我只能靠這個掙點錢了。

    1983年出生的張尚武,曾經是中國體操界的一顆新星,身高只有一米54的他是一位力量型選手,1995年就進入了國家隊,2001年,年僅18歲的張尚武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嶄露頭角,憑藉男子團體和吊環兩枚金牌走入了人們的視線。

    記者:能給我們看看你的獎牌嗎?

    張尚武:我的獎牌都賣了。

    記者:那你有沒有照片什麼的?證明你拿過。

    張尚武:這是跟邢傲偉一起拿的冠軍。

    張尚武的冠軍之夢在2003年中斷了,他未能入選雅典奧運而心意消沉,而後因為跟腱斷裂,被國家隊調回了河北體操隊,張尚武萌生了退意。他説,自己曾要求去大學上學,但被拒絕了。最後,在領取了6萬多元安置費後,張尚武離開了體操隊。

    張尚武的嬸嬸 戎艷茹:他當過保安 送過盒飯 我給他找了一個包子鋪做跑堂的 人家也不願意要他

    記者:為什麼呀

    張尚武的嬸嬸 戎艷茹:就是因為他個子矮 看他幹不了什麼

    張尚武的叔叔 張志剛:(他)融入不了社會這個圈子 很難融入了等於 再一個你沒有技能 就説你是這個冠軍那個冠軍 人家現在要的不是冠軍 人家要的是實實在在幹活的人

    2007年,張尚武因盜竊被判刑3年10個月。今年4月,出獄的他在石家莊待了一段時間後來到北京,在地鐵口賣藝為生。面對採訪的媒體,張尚武顯得很激動,他説,現在的遭遇都是體操隊對自己不負責任造成的。

    張尚武:我練了那麼多體操,不説我有什麼功勞,還有點苦勞,最起碼你能滿足我上個學,我退役下來最起碼能當個老師,當個教練,但是這個他都不滿足我,我練那麼多那我不知道為了什麼。

       【張尚武是炒作?騙子?個人悲劇和制度悲劇】

    姚明:我只是希望運動員在退役時能給他們更多選擇。很多時候運動員沒有太多選擇,因為運動員在訓練的時候放棄了很多學習之類。所以,到最後你給他選擇等於沒有給,因為有些運動員沒有具備這樣的一些技能。楊揚做的冠軍基金曾經和我有一些聯絡,我們會在未來探討一些問題。

    本週,由名將楊洋發起成立的“冠軍基金”開始幫張尚武進行職業規劃,一些企業和名人也表示願意幫助他就業。但張尚武似乎還沒有想好自己的未來,面對諸多選擇,他以“沒考慮好”為由推脫了。

    “冠軍基金”運動員職業規劃項目負責人 張璐:他從一個沒有人關注這樣一個境地,直接是現在全社會好像所有的媒體、聚光燈都在他身上。會讓他從另一個角度就迷失了,而且現在他又覺得一下子可以接受到很多方面給予他的幫助,他可能就不知道怎麼去選擇了。

    退役6年,張尚武只剩下幾張舊照片,一段牢獄污點和千瘡百孔的後半生。現在,張尚武依然顯得很茫然,就像十年前他獲得吊環項目的金牌後,接受採訪時的那種茫然。有記者回憶,那時一臉稚氣的他説,自己喜歡吃紅燒肉、荔枝和芒果,準備請隊友們好好搓一頓。

    《體壇週報》副主編 楊毅:中國的體育實際上是精英體育,姚明是中國體育金字塔的頂峰,而更多的像張尚武這樣的運動員,他們沒有練出來,但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放棄了受教育的權利。當他們在體育這條路上無法走得更遠,無法獲得更大的回饋的時候,他們的人生是沒有保障的.

    白岩松:

    張尚武雖然拿到了2001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冠軍,但是實際上他可並不是一個真的大學生,這同樣是一個非常讓人尷尬的話題。像很多我們身邊的運動員一樣,長期的體育訓練使他的教育程度停留在很低的層面上,有朝一日因為傷病突然退役,一瞬間原來的優勢不在,甚至變成了劣勢。像張尚武,身材不高,練體操是一個好材料,是優勢,找工作的時候就增加了難度。再加上他自己沒有把持住自己,又多了三年的牢獄生涯,退役改變了這個曾經冠軍的生活之路。體育曾經在賽場上給他帶來自信,但是在走向生活之後,卻一點一點地讓這些自信消失殆盡。當然,不僅張尚武,中國每年退役幾千名運動員,有近50%的運動員要面對退役及失業的困境,我們真的關注過他們嗎?

    生活的原點

    桑蘭:從自己身體情況來説,肌肉還是有明顯萎縮的,比如説我的手背、手臂,還有我的小腿、包括我的腳,還是有挺明顯的萎縮。

    面前的桑蘭瘦削而疲憊,不再是那個永遠微笑的女孩,這一場跨海維權官司,讓我們看到陽光背後的烏雲。不經意間小姑娘已經三十而立,她需要為自己的後半生做打算。

    律師海明:(英語)相關方認定桑蘭1998年的受傷不是她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協議裏手寫的這句話,對桑蘭非常重要,這意味著13年前的那一瞬不是所謂的“意外”,更意味著13年前為那場運動會承保的三家保險公司,必須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

    桑蘭:主要是保障方面,特別是醫療保障方面,給了一個不錯的落實,對於我來説,還是比較滿意。

    作為體育大國,中國每年有三千名左右的運動員退役,退役之後的權利與保障是什麼?退役之後的困惑與出路怎麼辦?一段段心酸或極端的個例,讓這些問題尖銳地呈現。

    張尚武:我現在只知道如果沒有人幫助我的話,我還是要去賣藝去,還是要為我爺爺掙錢治病,那我也沒有辦法。

    河北省體育局男子體操隊主教練 范紅斌:體操不能練一輩子,但是生活是要一輩子的,所以説不能老生活在光環當中,你退役以後你就是一個普通人。
解説:范紅斌和張尚武是同一個體操館走出的世界冠軍,在他看來退役的終點只是生活的又一個起點,每一個 運動員都必須經歷這個痛苦的迷茫期,有的人或許已經用去了十年。

    冠軍基金運動員職業規劃項目合作方 倪瀛:因為我們國家現在目前的運動員的體制還是一種專業性的體制,所以在運動的時候其實有很少的時間,沒有系統地進行學習。所以在真正就業的時候他們多多少少會感到各種各樣的困惑。那個時候他們就會覺得,好像自己在原來領域的那些優勢蕩然無存了,這種挫折感一旦形成的時候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比較自卑的心理,要麼是自大,要麼是自卑,很多人可能就在這兩者之間徘徊。

    退役困境是個國際性的話題,國際奧委會在2005年發起了運動員職業規劃項目,核心是縮短迷茫期、重新發現自己,提供實習和就業的機會。曾經同樣困惑過的楊揚,將這個項目引進中國。

    冠軍基金運動員職業規劃項目合作方 倪瀛:退役運動員他們的路非常非常的窄,絕大多數的運動員都只能在體育系統裏面轉,包括當老師,包括當教練,以前還好,因為我們的運動項目一直在擴大,但是隨著我們這些年年輕的教練不斷走向領導崗位,再退下來的運動員,他們的機會相對來講就不是那麼多了。

    落差太大、機會太少,運動員面臨的“再社會化”問題越來越突出。窘境中的搓澡工鄒春蘭、賣金牌的艾冬梅,最終都是依靠關懷式的捐助走出冬天,但這樣的陽光受益者太少。

    冠軍基金運動員職業規劃項目負責人 張璐:那麼你怎麼在這個迷茫期幫助他們,實實在在地幫助他們,幫助他們做以後未來生活的一個規劃,我覺得就像現在大家經常説的,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你還是要教他一個應對今後的方法,還有一個就是如何實現他的夢想。

    上一週張璐參加了體育總局的 運動員保障 培訓班,退役困境以及更大範疇的運動員保障問題,已經成為體育總局的專項課題。培訓期間,很多省隊向張璐提出在8月的退役季就開始合作,但是只有八位培訓師的冠軍基金,又能改變多少現實?

    冠軍基金運動員職業規劃項目合作方 倪瀛:到底在什麼樣的階段能夠植入這些培訓,這對於體育總局來講,其實是一個,怎麼説呢?兩難的選擇。如果你過早地讓運動員接觸到所有這些東西,他們很多的擔心會分心,他是不是影響這個訓練,包括出成績;如果過晚接觸到這些東西,可能有的時候相對留給他的時間又比較少。

    在多年“唯金牌論”的慣性下,在退役困境越來越凸顯的難題下,究竟以金牌為本還是以運動員為本?“困難幫扶 學習資助 創業支持”這些文字落地現實還要多久?明年是奧運年,爭金奪銀之後又有一大批運動員退役,我們是否該多多關注他們的後顧之憂?

    白岩松:

    中國真正開始關注運動員的退役,其實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李寧的退役。當然,那是一個出乎很多人預料,但是足夠漂亮的轉身。李寧打造了李寧的品牌,開創了體制內運動員在市場大潮當中,在體制外的開拓之路。但是,李寧的成功轉身只是他個人的成功,在他的身後依然有太多的退役運動員,走上艱難的生活戰場,很多人是手足無措。近幾年,隨著鄒春蘭、艾冬梅等退役運動員的遭遇,社會才終於從體制層面開始關注運動員的退役問題。我們顯然不能用幸運抽大獎的方式來關注他們,報道一個,生活改善一個,可是每年那麼多的退役運動員,有幾個能夠成為這樣的幸運兒呢?面對退役運動員,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人物:胡麗天:聽證代表

    胡麗天是誰,也許你不會知道。但是,一説“聽證專業戶”、“最牛群眾演員”這些詞時,你也許就會知道她。本週,這位64歲的成都老太太成了爭議的焦點人物。

    一組報紙標題、音樂:“被代表”、“最牛群眾演員”、“聽證會職業託兒”

    讓胡麗天一夜成名的是7月14日,成都作家聶作平的一篇微博。聶作平寫到“聽證代表由抽籤隨機選出,此老婦竟十八次選中,這運氣不買彩票都可惜了。每次聽證,均與有關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先後支持過漲水價,漲的士價,漲停車費,搖號購車,限制增加的士等。”

    同期:作家:聶作平:你想她既然是抽籤選中 一個人不可能連續十八次都抽籤選中 作為一個根本不了解程序是怎麼操作的人 他肯定要懷疑 為什麼每一次聽證代表都是她

    胡麗天在成都其實早就小有名氣,她和廖冰虹、張見遠、唐厚義等四人頻繁參加過成都市的各種聽證會,號稱“聽證會四大金剛”。從2004年開始胡麗天一共參加了19次聽證會,其他三人也多達數次參加聽證會。有人甚至稱,胡麗天每次參加聽證會都對漲價表示支持。

    胡麗天:(2010年4月成都市中心城區機動車增長總量控制政策聽證會)表示同意 三個都同意 三個這個方案都挺不錯的

    胡麗天:(2011年7月13日成都中心城區機動車臨時佔道停放差別化收費方案聽證會)誰佔道誰買單 天經地義 越中心越昂貴 非常正確   我完全同意

    幾天前,當記者在成都見到這位被網友稱為“聽證會專業戶”的胡麗天時,她不僅完全不回避自己參加了那麼多的聽證會,而且還更新了紀錄。

    胡麗天:抽籤抽中的有二十三次 那個十九次是錯誤的  我是四川省可能算最多的 我自己是覺得最多 好像沒有人説他比我更多 沒這麼多

    胡麗天説,這幾天她也在上網,看到很多網友説他們是“聽證會託兒”,甚至有評論説他們是聽證會上綁架民意的幫兇。

    胡麗天:我這樣看的 第一 我們不是託兒 也沒有人請我們 我們每次都是報名以後然後抽籤 有時抽中有時沒有抽中

    面對網友的瘋狂拍磚,64歲的胡麗華老太太顯得相當淡定。這位當過子弟校25年老師,又做了12年文書的老太太,退休後沒有像成都的很多老人一樣樂於打麻將、喝茶,過悠閒的生活。自從2004年參加了第一次聽證會起,她就迷上了參加聽證會,説起聽證就滔滔不絕。

    胡麗天:聽證會是民主進程的助推器,聽證會是避免一言堂的講話方式之一

    除了喜歡參加各類聽證會,我們在新聞報道中發現,她還參加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志願者的報名、就連“超級女聲”、“加油好男兒”之類選秀活動的大眾評委裏,也能找到她的身影。活躍在眾多的社會活動中的胡麗天,最喜歡的還是參加聽證會。而且,還不只滿足於參加成都的聽證。2007年她自費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交強險費率調整聽證會,雖然只是旁聽代表身份,沒有發言。但是會後眾多媒體的採訪,讓她找到了“明星般的感覺”。在大家看來,她被抽中的比率已經相當高了,可她卻一點都不滿足,希望自己每次都被選上。
同期:胡麗天:演電影也那幾個 唱歌的就那幾個 專業戶多嘛 有養魚的專業戶 有種田的專業戶 都有嘛  這個有啥稀奇 對不對 我七年聽了二十三次 平均一年才三次 怎麼叫專業戶呢

    面對網友指責她“每次聽證,均與有關方面保持高度一致”,胡麗天專門把自己參加過的聽證會統計了一遍,來證明自己並不像他們説的是“託兒”,是“逢聽必漲 逢漲必誇”。

    胡麗天:我已經統計過了,我參加的聽證會二十三次 加價聽證總共只有九次  五次同意 兩次旁聽沒發言 還有兩次是持不同意見  沒有逢聽必漲 沒有

    至於為什麼自己被抽中的幾率如此之高,胡麗天説,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那是因為參加抽籤的人數太少。

    胡麗天:不是我被抽中的幾率高 整個報名的人比較少 比如去年污染車聽證會 他需要四個消費者 報名只有五個人 那很容易就抽到了 對吧

    成都市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證實了這一點。聽證會每場20~50人報名是常態,而且以中老年人居多。 比如,2010年“成都限車聽證會”的網頁評論有26.5萬篇,但報名參加聽證的市民僅有15人。胡麗天説,明白大家對她的指責都是指桑罵槐,實際是對聽證會制度的不滿。“我就是那棵桑樹”。

    胡麗天:網民有意見 你自己報名參加呀 你為什麼不報名 你為什麼坐在陰暗的角落 取個網民在那兒亂説一氣  你有本事你到臺上來説

    雖然胡麗天熱衷參見各種聽證會,但是她也承認,除了一次聽證會後主辦方主動告知過聽證結果之外,其他時候她都不知道聽證會最後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同期:胡麗天:我們有時在報上或者什麼地方看到,有時候我們壓根兒不知道什麼結果。

    本週,隨著“聽證專業戶”胡麗天引發的爭議,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聽證會從一開始的報名者踴躍,到現在的被冷落。胡麗天説上周舉行的成都市中心城區機動車臨時佔道停放差別化收費方案聽證會,原本去年就要舉行的,就是因為聽證會報名人數不夠而推遲到了今年。

    胡麗天:這個會去年就打算開的 但是去年有車代表 他本身需要11個人 報名只有7個人 連人數都沒有夠 去年這個會就沒開

    總是“被代表”自己為什麼不站出來。本週,大家開始更多的關注聽證會的現狀。成都作家聶作平七月十八日在“一條微博引發的紛爭”中表示:“我決定,下次如果成都再舉行和我的生活有關的聽證會,我也將報名參加。希望我能有幸抽中,能與胡麗天女士坐而論道。”

    白岩松:

    當我們非常輕鬆地質疑著胡麗天們的時候,突然一轉身,一個不輕鬆的反問出現了。舉辦聽證會的時候,我們有熱情報名了嗎?大多數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麼我們又有多少理由,去嘲諷胡麗天們呢?或許真正的託兒其實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沉默跟不參與,才真正地製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漲價,不是嗎?

    本週特寫:去看黑瞎子島

    2011年7月20日,黑龍江省撫遠縣。

    黑龍江電視臺記者朱方芳: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在撫遠縣的黑龍江畔,現在的時間是上午8點半,在我身後正在舉行的是中國黑瞎子島旅遊首發儀式,從今天開始黑瞎子島將正式對遊客開放,廣場上停放的10輛中巴車將承載著150人的首發團前往黑瞎子島。

    從撫遠縣城向東,行駛大約40公里,就到了一座浮橋。上島的公路大橋還在修建中,目前登島的唯一通道就是這條浮橋。

    中央電視臺記者 崔諾:這裡是登島的必經之地黑瞎子島碼頭,因為剛剛修好,所裏這裡的一切還是全新的,就連碼頭廣場上的這塊大石碑也是空白的,還沒來得及寫上名字。

    黑瞎子島上剛剛通了電,手機信號也很不穩定,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都在建設中,對於遊客來説,其實現在上島時機並不算好。不過首批獲准登島參觀的150名遊客,還是顯得十分激動。

    遊客 王磊:此刻我登島的心情可以説是十分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澎湃的感覺,我出生在邊境,長在邊境,從小就見到俄羅斯或者蘇聯的巡邏艇比我們中國的巡邏艇快,對祖國有一種期盼吧,
記者畫外音:好近哪,這邊有好多好多的鳥,大家可以聽到鳥叫聲,現在這個也是鳥叫聲,在我頭頂,一個二個三個四個,四個鳥巢,這裡就是他們的家。

    黑龍江臺記者 朱方芳:我現在所走的這條小道,也是黑瞎子島上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景觀,長達兩公里的木質棧道蜿蜒在濕地之中,讓遊客能夠和大自然有一個親密的接觸,頭頂上是蔚藍的天空,周圍被綠樹和綠草環繞,真的是美不勝收。

    中央電視臺記者 崔諾:這裡是駐島解放軍的瞭望臺,我們是在得到允許之後才可以登到這上面來的。在這個瞭望臺上,我們可以從一個較高的角度眺望黑瞎子島風光,從鏡頭裏我們可以看到濕地,水塘,草場。不遠處一個在建的建築群,將來是一個餐飲住宿的度假村,再向右邊看,我們看到很近的地方有一排鐵柵欄,那裏就是中俄邊界。柵欄那邊就是俄羅斯了。我們看到那邊有一個典型的俄羅斯的金頂教堂,是一個典型的俄式建築,也是非常漂亮,

    遊客 王明全:第一次登到這麼潔凈的土地上,而且在咱們中國最近的邊境,心情非常激動,沒想到咱們中國這麼快就把咱們剛剛收回來的這片土地開發保護得這麼好。

    黑瞎子島目前是中國國土的最東端,是中國大地上最早見到日出的地方,時值七月,清晨三點太陽就從地平線上升起,島上的霧氣猶如白紗般輕輕飄動,襯托著火紅的太陽,格外美麗。迎著7月20日淩晨的第一縷陽光,撫遠邊防 抓吉派出所也正式上島巡邏,結束了此前三年島上軍事管理的狀態。這標誌著黑瞎子島真正從軍事禁區,開始向普通民眾開放了。

    卷首語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打開《新聞週刊》。一到夏天就擔心出現,因為暴雨或者山洪而導致的塌橋或者斷路的事。然而今年還是從杭州到北京接連傳來塌橋的消息,可是原因卻不是雨水大,而是因為有車超載。如果説這個理由放在北京塌橋事件當中還靠點譜的話,放到杭州錢江三橋的坍塌事件當中,好多人只好用“我笑了”來回應。更神奇的是,四年前就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子説,“杭州錢江三橋安全隱患多”,不幸的是,四年後這橋還真塌了,這個帖子也被稱為神帖。其實針對錢江三橋可不止這一個帖,在事故發生之後,這些都變成了極具預言性的神帖。那麼,可惜的是,這麼多的預警跟提醒,可是最後為什麼還是讓事故發生了呢?好,接下來共同走進本週。

    【新聞回顧】

新疆和田發生嚴重暴力恐怖事件

責任編輯:劉一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