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鐵:過度包裝是一種浮躁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9日 0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馬三立有個叫《偏方》的相聲:某人渾身發癢,見路邊有人賣止癢“家傳秘方”,趕緊買了。一層又一層打開,拆了30多層包裹的紙,才露出兩個字——“撓撓”。

  每近中秋,與這個段子類似的情節,總會上演。拆開雕花的印花的、木質的金屬的盒子,去掉錦緞裝飾、堆塑點綴,剩下拳頭大兩隻月餅,讓人有買櫝還珠的衝動。這樣的過度包裝問題,多年一直未能解決,反而從月餅蔓延到酒類、茶葉甚至藥品。

  包裝也是推銷手段,能提高商品附加值。包裝豪華了,商品顯檔次,身價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對不少人,買月餅、送月餅是“公關行為”。包裝精美、外觀豪華,才有面子、顯身份,才拿得出手。很多過度包裝,正是生産者的逐利衝動和消費者的面子消費共同作用的結果。

  市場的選擇,背後有社會的心態。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人脈資源”,禮物、禮節也就從表達情意、溝通感情的方式,變成一種利益的輸送和交換。流風之下,即便是走親訪友的禮物,也難免以昂貴論斤兩、以豪華論輕重,呈現出“浮誇”的狀態。

  過度包裝式的“浮誇風”,豈止吹在商品領域?有人名片印上20多個頭銜,從董事長到顧問,包羅萬象,被譏為“頭銜通脹”;有人追逐名包名錶名牌服裝,全身上下奢侈品,人稱“名牌崇拜”;還有人熱衷於莫須有的各類獎項,交錢拿獎做宣傳,追求“獎項效應”。

  一些地方建設中,也有此通病。或動輒“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甚至讓半數市民都學説英語;或無中生有建設“月光之城”、“中國鬼都”,投資巨大規模空前;甚至從小説中的只言片語捕風捉影,衍生出西門慶故居、孫悟空故里等等噱頭,大興土木、大肆炒作。

  這讓人想起上世紀初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拿金獎的故事。當時茅臺酒裝在深褐色陶罐中,較為簡陋土氣。因為自信酒好,參展者在陳列時摔碎了酒瓶,果然酒香四溢,引來轟動,成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經典。

  然而茅臺的金獎畢竟無法遮蓋産業經濟整體落後的窘境。此後一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幾十年,“中國製造”對世界潮流的追趕,既有技術上的奮力打拼,也有對“一流産品,二流包裝,三流價格”的觀念反思。令人遺憾的是,伴隨著這種原屬進步的反思,一些富起來和渴望富起來的國人,開始以豪華、奢侈、精緻的花邊裝飾自己的生活,進而走入“不求最好,只求最貴”、“不顧裏子,只要面子”的誤區,以“包裝”吸引眼球,借“名牌”抬高身份。

  經驗表明,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國家,要擺脫功利浮躁的乍富心態,擺脫文化自信缺失、消費品位低劣的現狀,需要一個過程。時尚、心態之類意識範疇的昇華,較之物質基礎的提升有一個相對滯後的過程,何況我們的物質基礎尚且説不上十分堅實。如此情勢之下,靠行政命令遏制過度包裝,以觀念引導推動務實發展,用意很好,也肯定有所助益,但長遠的療效,還有待整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沉澱。只有真材實料的金獎茅臺越來越多,真心實意的為民服務受到褒揚,真情實感的溝通逐漸成為人際交往的主流,所謂刪繁就簡、返璞歸真,才不會只是“要求”。(張鐵)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過度包裝
  • 名牌
  • 浮誇風
  • 浮誇
  • 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