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藝:“通貨膨脹代價論”不符合窮人經濟學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9日 15: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8月27日,吉林大學校友、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發言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吉林大學作了“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演講。在解讀目前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情況時,姚景源語出驚人,“目前的通貨膨脹,是我們為了戰勝2008年金融危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8月28日《新文化報》)

  不可否認,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確實是推高通脹預期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的通貨膨脹並非全是金融危機惹禍。金融危機已成為過去式,通脹仍在繼續,物價還在上漲。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7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6.5%,創下37個月以來新高。食品價格上漲14.8%;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7.5%。金融危機已經被“戰勝”好長一段時間,我們為何還在為金融危機付出代價,而且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如果真像姚專家説的那樣,戰勝金融危機的意義恐怕也會打折扣。

  在我看來,金融危機不是一個筐,什麼經濟問題、民生問題都往裏面裝,通脹的責任也不能由金融危機獨立承擔。成品油不斷漲價、公路收費居高不下,直接推高物流成本;積極財政政策之下的貨幣超發;官商勾結,奸商惡意囤積、炒作商品。追尋通脹原因,尋求對策,顯然不能忽視這些通脹推手的影響力。

  由於物價高企,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質量下降,民眾的焦慮情緒不斷放大,希望銀行加息,盼望政府平抑物價,就是其中代表性的聲音。此時,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卻聲稱“當前通脹是戰勝金融危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要求民眾忍受更高的通貨膨脹。這不是增加社會通脹預期,與主流民意唱對臺戲嗎?“通脹代價論”受到民眾質疑不難理解。

  當然,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專家的觀點並非一無是處。我們對專家的觀點也應予以尊重。套用一句流行語,“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説話的權利”。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在表達觀點時應該擺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能忽視普通民眾的感受。

  普通民眾不懂什麼高深的經濟學理論。但是普通民眾知道通脹不斷加大,銀行存款變成負利息,會造成財富縮水,貨幣購買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一系列不利影響。對於坐在辦公室指點經濟,趕場走穴發表演講,收入較高的專家來説,物價上漲或許不是問題。但是,對於收入微薄的工薪階層與農民朋友來講,柴米油鹽漲價,就是天大的事情。物價上漲意味著他們的收入蛋糕被切去了一塊。奢侈消費可以不去妄想,但是基本的衣食住行不能省略吧。專家“不食人間煙火”,説“通貨膨脹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讓大家忍受物價不斷上漲,與説“何不食糜肉”的晉惠帝有得一比。如果專家無視基本的民生事實,為了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其民生情懷與經濟學研究價值的價值又體現在哪?

  物價上漲成了民生關鍵詞。以豬肉為龍頭的食品大幅漲價,自來水、天然氣漲價、居民用電階梯式改革,成品油只漲不跌。漲價風潮此起彼伏,民眾的消費信心再次受到打擊,民眾對物價越來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脆弱。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刺激民眾脆弱的消費神經。民眾對物價問題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焦慮感。如何化解物價上漲壓力,值得思考。

  總之,通貨膨脹是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如何化解好物價上漲與經濟增長的矛盾,不僅需要百姓開源節流,精打細算;還需要專家樹立民生情懷,反思窮人經濟學,站在公共立場上説話;更是考驗著政府的執政智慧,政府要在增加民眾收入、平抑居民消費價格、降低民眾通脹預期,保證民生産品價格穩定方面下工夫。而且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降低公共服務收費,逐步擴大免費服務範圍;完善對弱勢群體救助政策,通過一系列還利於民的舉措,降低民眾的通脹壓力。 (胡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