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馬紅漫:國有資本理應為養老空賬買單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6日 13: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上海財政收入規模歷來居於全國城市前列,但是依然無法承受社保虧空的巨大壓力。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坦言:“社保是上海可持續發展中最頭疼的一個大問題。”據報道,近年來上海社保資金虧空巨大,財政每年都要拿100多億元用於填補。為此,上海正在醞釀從國企收益和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部分來充實上海的社保基金,從而改變目前僅通過財政支出來填補社保窟窿的局面。

  事實上,養老金“空賬”現象在各地十分普遍,有觀點認為,中國養老金“空賬”總規模已達1.3萬億元左右。其實質是國家對1992年社保制度推出以前已經退休的“老人”,以及當時已經正式參加工作、工齡視同參保“中人”的社會保險欠賬。在計劃經濟時代,職工創造的大部分財富並未以基金形式積累,而是用於國有企業投資擴建。正是因為當年已經拿走了他們的“必要扣除”,所以這部分員工退休後不應再為養老單獨繳費。

  但現在的問題是,應該由誰為這部分空賬買單。從目前採取的資金籌措方式看,主要包括擴大社保基金現存規模來緩解養老金支出壓力;將個人賬戶繳存比例從11%降低到8%,以增加統籌賬戶所能動用的資金規模;將養老保險金進行投資管理,通過增值以緩解養老金支出缺口等三種方式。但這些舉措的績效其實並不明顯,前兩者的思路並未跳出“寅吃卯糧”的框架,而且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臨近,未來繳納社保的適齡勞動力增速將會減緩,養老金缺口問題難以得到根本性扭轉,甚至還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而實踐已經證明,對於將現存養老金投資理財的做法是“失效”的。數據顯示,2000年~2008年間,我國CPI平均漲幅為2.2%,而同期養老金賬戶投資收益率不到2%。

  應當看到的是,養老金虧缺是由於社保體系改革前國有企業未能足額為其員工繳納社保所致,真正債務人是國家。只有通過國有股轉讓、國有企業收益分紅等手段補足養老金缺口,才是社保體系進一步改革和健康運轉的前提條件,堪為理所應當的必然舉措。遺憾的是,近年來以石化雙雄、中移動等為代表的壟斷央企表現出驚人的獲利能力,然而國企上繳紅利的企業範圍過小、上繳比例過低的局面卻一直未有改觀,這些依仗國有資源聚集的盈利甚至被國企“內部留存”,從而加劇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隱患。雖然從2011年起我國央企上繳紅利比例上調了5個百分點,其中石化、煙草、電力等15家壟斷國企的上繳比例提高至15%,但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平均50%的國企紅利上交比重,我國國企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仍然偏低,其“反哺”社會程度極為有限。可見,從國企上繳紅利專項拿出一部分資金將養老金“做實”,是對退休人員對國家貢獻的肯定,有利於社會公平與和諧,而其前提則是進一步合理化國企紅利繳存制度。

  上海社保所表現出的虧空壓力,是全國養老金“空賬”痼疾的縮影。雖然各種嘗試均面臨一定的執行瓶頸,但由國有資本履行債務人職責的方向不應有所動搖。(馬紅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