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戎國強:教育強求“無菌”,學生豈是病人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4日 07: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教育”是幹什麼的?教育就是把“正確”的東西灌輸給學生嗎?那麼學生是什麼?是被動的、無生命的容器——一個罐子或瓶子嗎?山東、湖北教育部門和一些學校在經典誦讀活動中的做法,反映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教育觀。

  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山東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通知,嚴禁該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

  因為“昔孟母,擇鄰處”暗藏了“環境決定一切的意思”,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反映了古人的功名觀,湖北一些學校對《三字經》、《勸學詩》作了刪節後才給學生讀。

  “糟粕性的內容”,確實可能“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那麼教育是幹什麼的?教師是幹什麼的?教育的作用,老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辨別、辨析、判斷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在辨別、辨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習得並掌握辨別、辨析能力,這才是教育的目的,《三字經》也好,《勸學詩》也好,無非是用來辨別、辨析的材料。這裡關係到對“學習”這個概念的理解。在傳統的“學習觀”中,學習內容必須是絕對正確的,至高無上的,學習者只有無條件接受的份,“學習”的目的,是讓自己接近學習內容所代表的哪個高度。因為學習內容是絕對正確的,是教育者或教育機構事先替學習者選擇好的,用不著學習者再來辨別、辨析了,因而,辨別、辨析、判斷能力的培養,不是教育的目的。

  這樣的“學習”,很像醫院裏的無菌室。白血病患者的生活環境,其潔凈度是10000級,即其住室內每立升空氣中灰塵粒子不能超過10000個。外科手術室,手術部位的潔凈度要求更高,每立升空氣中灰塵粒子不能超過100個。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力極低,手術部位極易被感染,所以,進入無菌室的空氣要經過專用的過濾器凈化。現在,我們的一些教育者就扮演著空氣過濾器的角色。但學生不是白血病患者,他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有菌環境”裏,他們本來是有一定“免疫力”的。“無菌教育”如果真的實現了,他們僅有的一點免疫力也將失去,而不是得到增強。

  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美國語文——美國著名中學課文精選》(上下冊),從其中的課文選編和習題設計,都可以看到課文編選者的教育觀。該書第一篇課文是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誌》,課面閱讀提示中,編選者提醒中學生:日誌雖然能使人深入地了解它的作者,但並不一定是事實的可靠記錄……如果作者寫日誌是為了出版發行,而不是私人保存,這種日誌可能更不客觀了。你在閱讀哥倫布日誌的過程中,試著尋找他在為某些讀者寫作的證據。”所謂“某些讀者”,是指哥倫布航海活動的資助者、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和伊麗莎白王后。哥倫布日誌裏的一些內容,就是為了讓王后和國王覺得資助哥倫布是一件正確的事情而寫的——課文後面的思考題裏,編選者這樣問學生:“以你的理解,哥倫布為什麼經常在見到某些事物時想到它的金錢價值?”這只是一個例子。質疑精神,始終貫穿于這部語文課本,讓學生掌握質疑能力,並具體到引導學生從何處質疑,怎樣質疑——這對我們的教育觀,多少有點“差異化”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