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161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多管齊下才能讓“食全食美”如期而至

多管齊下才能讓“食全食美”如期而至

社論 2012年3月08日 07:25

近幾年以來,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毒豆芽、添加劑嚴重超標、硫磺姜……幾乎我們生活中經常吃到的所有食品,好像都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就連饅頭這種大眾主食都被查出過安全隱患,難怪百姓發出了這樣的疑問——食品為何不能是健康安全的?

面對這種形勢,公眾與消費者心急如焚,政府部門也在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食品安全生産領域,《食品衛生法》已經“升級”為《食品安全法》,奶製品的國標也有了更新。雖然部分法律與國標中的個別條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質疑,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到政府部門的積極作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食全食美”的食品安全目標,並不是那麼容易建立。明顯的例子是,到現在為止,官方對於地溝油仍然缺少一套有信服力的監測標準——足以見得,食品安全目標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落實到某一個具體問題上來,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在筆者看來,實現“食全食美”這一目標,整個社會至少還需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其一,加大司法層面的懲處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和法律的威懾力,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底線。幾天之前,湖南省岳陽市雲溪區人民法院依法審理震驚全國的首例“新型瘦肉精案”,主犯被判有期徒刑12年。再往前推,2011年震驚全國的瘦肉精案(雙匯瘦肉精案),也在去年下半年結束審判,在審結的58案113人中,判處“瘦肉精”制售者和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國家工作人員77人。這標誌著我國對於瘦肉精犯罪的懲處達到了“重典時代”。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不得不説。那就是,相比于三聚氰胺事件,司法對於國家公職人員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出現的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等職務犯罪的處罰力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因為,無論是三聚氰胺,還是瘦肉精,絕不單單是生産和銷售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有“體制的縱容”與“官員的寬容”。其中,也不乏一些權力尋租、倒吃回扣等醜惡現象。

其二,權力的監管必須要到位。我們從來不缺法律條文和相關制度,缺的只是對於法律條文和相關制度的落實、執行與監督。公眾與消費者看到的情形是,權力的監管總是落後於食品安全事件和“網友曝”,這突出表現出了權力監管不作為狀態。可是,單單靠一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不可能建立起對食品安全的嚴查體系,工商、公安等部門,也應該配合食品監督部門積極作為。

現實的問題也有許多。據了解,全國80%以上的縣均面臨著監管人員不足的問題。而除了人員配備嚴重不達標外,一縣之內找不到一處具有專業資質的食品藥品檢驗技術機構,根本找不到快檢車和快檢設備也是常有之事。即便是在大城市,鑒定食品安全問題的成本也非常巨大。去年有新聞説,一位市民檢驗“有機食品是否是真”,所需費用大約為30萬元——巨大的成本面前,市民們只能選擇食用有毒産品。我國雖然有成文的食品安全標準,有詳細的食品藥品安全法律,也有食品監督管理機構,但是,就執行與落實的層面而言,設備不齊、人員不整等問題,也異常突出。這樣的現實問題,也必須引起重視。

其三,關於食品安全的種種國標,更要及時實現與國際接軌。應該説,國標落後,也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現的原因之一。去年更新的乳製品國標,被質疑為“退步”和“世界最低”;三聚氰胺事件出現之前,三聚氰胺竟然被作為合法的食品添加劑而存在。除此之外,對於其他各種食品添加劑的用量規範,也缺少統一的標準。以至於國人面臨“一天吃八九十種食品添加劑”的悲催現實。

2006年頒布實施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中對於我國國家標準的制定原則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加大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力度,努力實現從‘國際標準本地化’到‘國家標準國際化’的轉變,全面提升中國的綜合競爭力。”因此,希望我國關於食品安全的種種國標能儘快實現“國際標準本地化”和“國家標準國際化”,就是我們常説的與國際接軌。

司法懲處、日常監管必不可少,種種食品國標也要與國際接軌,只有這樣才能還老百姓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站在公共利益角度看,老百姓不可能像馬拉松運動員那樣吃上特供的沒有添加劑的食品,也不可能有像某些權力部門那樣享受到特供有機蔬菜的機會,所以公眾只能寄希望於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事實上,只有多管齊下,才能讓“食全食美”的生活目標儘快實現。

中國非常識:維護食品安全,讓信息披露先行

兩會評論頻道

2012全國兩會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