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相關新聞:
網曝江西孕婦剖腹産被偷腎 警方:沒接到報案
網傳景德鎮一醫院剖腹偷腎 官方回應:惡意造謠
近段時間以來,網絡謠言不斷。從悍匪周克華被復活,到廣州官員張廣寧被自殺,再到近期在微博上瘋傳的“江西孕婦被割腎”,網絡謠言正呈現出一種爆髮式的蔓延。
研究謠言的專家卡普費雷説:“一個信息,假如它不能構成一條新聞的話,是不會引發出謠言的。”謠言之所以“會飛”,就是因為它具有新聞傳播的性質。根據新聞傳播的規律,負面消息比正面消息傳播的快得多。所以作為負面信息的謠言常常會有“不脛而走”的特點,就毫不奇怪了。除了新聞性和傳播性,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謠言還往往具有匿名性、隱蔽性、知識性、炒作性、攻擊性、炒作性、報復性、宣泄性和預言性等特點。
謠言經常是造謠者為了産生轟動效應而泡製的假新聞。人們為什麼要造謠?造謠者的動機,概括起來不外乎:第一、希望謠言變真;第二、覺得好玩;第三、希望成為一個事件的中心;第四、畸形的心理認知;第五、懷有特定目的。總的來説,造謠者或是出於無心和無知,導致錯誤信息的流傳;或出於某種目的,故事捏造事實,編造謊言,並大肆傳播。
那麼,人們為什麼容易輕信謠言,並加以擴散?美國心理學家G 奧爾波特和L 波斯特曼合著的《謠言心理學》裏有一個關於謠言的傳播公式:謠言=重要性 模糊性。一個謠言越是對人們重要,而人們對事件的了解又越是模糊時,就容易為人所相信。重要性自不待言,事實上,如果我們留心網絡上各種版本的謠言,會發現人們往往對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謠言更容易相信,比如針對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問題的。“染色饅頭”、“西瓜打針”、“皮革奶粉”、“頂花黃瓜涂避孕藥吃了會絕育”等食品方面的謠言都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恐慌。這種類型的謠言得以廣泛傳播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人們科學常識的缺失,但另一方面實則也折射出當下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不安全感。而“割腎”這樣的老謠言之所以每次被傳播都引起網上人們的恐怕,實則也反映出人們對當前社會缺乏一種安全感。
謠言的重要性外,訊息的模糊性也推動了謠言的傳播。人們知道發生了一件事,但卻不知道細節,則只能靠猜測。相關部門信息公開的速度趕不上謠言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謠言造成的社會影響。在模糊性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相關部門長期的信息不公開、不透明造成了政府部門公信力的下降,導致公眾在部分與政府有關的新聞事件面前,往往採取質疑的方式,甚至造謠。比如近期的周克華復活謠言和張廣寧自殺謠言,實則是相關部門信息公開長期模糊、不透明的結果。
隨著微博等新媒體時代傳播工具的發展,謠言的傳播速度和傳播面積正在大大地增加,日益增多的網絡謠言已經成為引發社會震蕩、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除了普通公眾增加辨別能力之外,相關部門也應當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和信息互動機制,建立及時辟謠機制。謠言不應僅僅止步于智者,更應該止步于信息的公開和透明。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著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日本一直仰視著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著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著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