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493

央視網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動物福利回歸常識才能走向美麗中國

特約評論員 王聃

相關新聞:
    資溪嚴處非法捕殺野生動物行為 4名幹部被免職
    獵殺候鳥屢禁不止 專家稱吃野味習慣提供需求市場

冬天是懷念的季節,當因為寒冷不得不困坐于室內時,我們會格外想念行走的自由,想念天空飛過的鳥群,想念動物們奔跑過雪地的力量。但現實並不總是如此詩意,公眾要直面的更多是動物們的不堪遭遇,即便以有限的新聞報道為例,這個寒冷季節裏動物們的血色悲劇就可隨手拈來:11月27日,媒體曝出江西資溪縣有著偷偷宰殺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的野味館,它竟然還是政府定點消費商家;之前,一組四川西昌年輕男子活剝獼猴的照片在網上流傳;而今年下半年以來,大肆屠殺遷徙的候鳥或者濕地裏鳥群的行為,更在全國多地有發生。

類似消息也許仍然不勝枚舉,每多增加一起都令人心情分外壓抑。為什麼在血腥且“刺激”的屠殺背後,人性應有的悲憫感,以及人和自然相處的應有和諧,式微至此?沒有買賣,就不會有殺害,偷賣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好、暗夜裏槍殺路過的候鳥群也罷,指向的都是野味銷售獲利的驅動,此時倘若日常監管再稍有鬆懈,那麼殺害舉動就必然會發生。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某種社會敬畏感的缺失,動物福利的理念未深入人心,保護動物難以成為所有人的自覺。

時至今日,較之中國大多數的民眾,動物福利依舊是個相對陌生的話題。通俗説來,動物福利就是人類所做行為相對於動物應有的道德情操。在我國,“動物福利”觀念的啟蒙相當晚。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基於我國特別是農村的生産水平相對不高的狀況,動物被“依附性物化”早已經成了大多數國人的認同心理;此外,動物福利又涉及到公眾的飲食習慣、生活起居習慣等諸多方面。譬如中國有“冬食羊肉”“養守門狗”等諸多約定成俗的飲食習慣,和與動物以何種地位相處的生活習慣。這些傳統形成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一時無法扭轉。

以上是張揚中國動物福利無法繞過的現實國情,也是對動物生命與所處境地無法重視起來的深層緣由,但並不構成對它熟視無睹的理由。也許會有人質疑:當前,中國社會中“人的福利”還沒有完備地照顧到,那麼多弱勢群體還幫不過來呢,哪顧得上動物?其實,人的福利與動物的福利,這兩點並不悖行,更不是排斥的關係。我們身邊的動物,在經過人類幾千年的馴化後,已經依附人類生活。它們沒有選擇,需要我們的關照,這是人類必須肩負的道義。況且,正如有學者所言,如果我們的社會真能做到對動物的福利關懷,那麼對弱勢群體乃至每一個人的福利關懷還會弱化嗎?

關乎動物福利的議題,從來都是關乎社會文明程度的議題,在一個習慣於將動物福利置之於價值序列上端的社會,必然會在法律維度上對虐待、虐殺動物行為進行明文禁止。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包括經濟發展不如中國的一些非洲國家——出臺了動物福利法。在我國,當然並不缺乏針對動物保護法規的“頂層設計”,諸如動物保護法之類早就存在,甚至一些地方還試水出臺了區域性的動物保護條例。可相關的法規雖然看似與世界流行理念接軌,卻並不完全契合中國實際,顯性的懲戒力度不夠,故難以形成廣泛公眾關於“動物福利保護”的自覺認同。當動物福利保護由邊緣性話題成長為法的力量時,相關法律不被信仰和執行,必須引發反思與糾偏。

在我們身邊似乎從未遠離的殘殺動物悲劇,無疑在提醒社會需要一場動物福利意識的賦予行動,讓法規更有貼近性與更見威懾力,是一個方面。於此同時,必須再次提請反思的,是相關法規為何總會落入“基層執行陷阱”?雖然民間的動物保護團體數量在增多,形形色色的保護舉動也在不斷發力,但地方政府更有效和長效的監管機制,卻相對發育與反應遲緩。也許,對於動物福利保護並不能衍生出看得見的政績來,可因為事關生態文明,事關自然和諧,它不能游離在管理者的視野之外,而這,需要則是指向管理部門的制度約束力。不妨也設立起動物保護的相關紅線來,有紅線,地方政府才會不畏難,全力投入。

以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動物福利的保護其實從屬於生態文明的範疇。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八大報告最大的亮點之一,報告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單獨的一部分,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的高度。這體現的是對生態文明重視的國家高度,也反證出提升動物福利的現實必迫切性。所謂健康的生態文明,從來都是農業社會的自然呈現與工業社會人文關懷的交融,是風景與人性組合對國民心靈的滋潤。尊重動物福利就是尊重生態文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只有讓動物福利回歸常識,才能走向美麗中國。

專欄作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著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財産法、城市化與政府監管。對中國的城市化和農地徵收制度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學術刊物和公共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75期:孤有所養的中國難題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第374期:黃燈新規,習慣之爭非規則之爭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第373期:中國夢:每個人豐滿的現實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第372期:日本糾結的強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視著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第371期:美國夢:鴻鵠志遠 天道酬勤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第370期:求索俄羅斯:東方還是西方?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第369期:國家精神之:德國的理性與激情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第367期:大和魂,糾結的強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著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著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第366期:安倍晉三,不只是“右翼”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