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372

央視網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比基尼風波”折射的京劇困境

深度 撰稿 邱天人 2012年9月26日 09:00

央視網特稿 近日,一組國際比基尼小姐身著性感比基尼、帶著中國傳統戲曲扮相的照片在網上被廣泛轉發。有網友稱這是“糟蹋國粹”,也有人認為是創新。其實,這種爭論中所折射的,正是中國京劇目前的困境:一方面市場不大,了解的人不多,另一方面又被過度神聖化。

比基尼大賽中出現的京劇風格的頭飾

“比基尼小姐大賽”中身著比基尼頭戴京劇風格頭飾的佳麗照片引發爭議

京劇發展目前確實面臨困境,受眾面小,演員待遇差

京劇目前在中國的困境即使從傳媒上也可見一斑——在這次“京劇比基尼”事件之前,恐怕很難看到關於京劇的新聞。而少有真正反映京劇行業現狀的新聞,透露出來的信息也不容樂觀。2008年“兩會”時,全國人大代表、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透露,當時三級演員的工資大約1000塊錢,她是國家一級演員,工資也只有3000塊錢,其餘的收入都是靠演出費用。王蓉蓉還説:“過去5年間團裏京劇演員的演出費在不斷的漲,到今年漲到最高每個演員演出一場的費用也只有100塊錢,而此前只有60塊錢。”

梅蘭芳京劇團團長李宏圖説,京劇演員工資普遍較低,如果加上平時的勞務費,一般演員年收入在三四萬元左右。作為差額撥款的單位,北京京劇院的演員每月只能拿70%的工資,其它30%靠演出結構工資補充,即如果完不成演出任務,就只能拿70%的工資。京劇、脫口秀、小品同為文化藝術行業,但脫口秀、小品演員的收入在新聞媒體高出鏡率的引領下大有水漲船高之勢,而京劇從業人員只能忝居末座。

這還是位於首都的北京京劇院,各地方的狀況就更為糟糕。一位江蘇省京劇院演員發微博説,自改企以來,許多演員生活産生了困難。演員每月到賬工資1400-2600元不等。至於排戲、創作所需的額外經費和補貼,就更是少得可憐了。

不僅是這些國有劇團,自負盈虧的民間劇團同樣很困難,各地的民間劇團都比較仰賴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時仍然很難盈利。上海徐匯燕萍京劇團是一個曾經作出不少創新的民營劇團,而上海又是京劇市場和消費能力都還算不錯的城市,但這個團目前依靠經營一家畫廊的利潤補貼劇團的開銷。

京劇最初是一種來自民間的大眾文化,計劃經濟年代使得京劇逐漸不接地氣

放眼京劇發展的歷史,京劇首先是由包括徽劇、漢劇、昆劇和秦腔在內的多種地方民間戲劇形式融合而成的。雖然四大徽班進京是來自於皇帝的賞識,然而這多種元素也無一不是來自民間。它的民間生命力也從未消退(事實上只有皇室的支持也不可能支撐如此大的一個行業規模)。即使皇帝遜位,京劇仍然在民國的完全市場競爭中生存了下來。雖説京劇由於皇室寵愛,自身定位相對高端,戲院又火爆,常常需要有點錢才能看得起,但至少仍然是大眾文化。正是廣闊的市場空間支撐起了整個民國年間的京劇的大繁榮,現存的大多數唱腔流派,都是那時候定型的。

然而新中國成立以後,情況有了改變,所有的戲班都被逐漸收編為國有,並且重組成為了京劇院和京劇團,完全由財政供養。這樣的安排使得京劇與市場逐漸有所脫節。雖然既有的流派傳承在財政供養下,生存不成問題。然而受眾的興趣傳統卻漸漸被割裂了。同時由於政府財政供養不考慮收益問題,整個攤子也被鋪得很大,在各個省、市甚至縣一級都建立京劇團和其他地方劇團。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這並未暴露出多少問題,但卻為後來的問題埋下了伏筆。

改革開放以後,京劇在市場的衝擊下才突然發現已經不再大眾

京劇目前的困境的開始,看上去正是始於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家整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同時,不可能再有這麼多財力供養大量事業單位,國營劇團也勢必需要向市場化改革。

自80年代開始,各省、市京劇團就陸續開始了改制的進程。首先是一些低級別京劇團和偏遠省份。例如新疆省京劇團1985年就改制,而東部各省的京劇團改制就較晚。改制的直接結果是大量低級京劇團根本無法維持,直接解散。一位福建時評人回憶。“記得小時候,不但省裏有京劇團,地區有京劇團,就連我所在的縣裏都有專業的京劇團。但如今我所知道的,全省大概只剩下一個福建省京劇院了。”

顯然,社會沒有那麼大的京劇消費需求是主要原因。以往京劇興趣在市場上的傳承通常來自於上一輩人的熏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受眾之間的興趣傳承已經被割裂,對於新的年輕人來説,更多來自國外的的流行文化元素顯然更有吸引力,而原本是本土流行文化的京劇,此時對他們來講已經有些遙遠,更像是一些陳舊的古物而遙不可及。

與此同時,“國粹”和“非遺”使得京劇越來越被定位為一種高雅藝術

與此同時,京劇也越來越被視為一種高雅藝術。“國粹”的稱呼原本可能指的只是比較全民的文化元素,然而在傳統文化傳承都出現問題的當代,任何傳統都與高雅挂上了鉤,這與一般年輕人對此遙不可及的觀感也恰好一致。

2009年,京劇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京劇的地位似乎又高了一層,“非遺”成為“國粹”之外的另一塊招牌。不僅“和寡”的事實早有,而“曲高”的地位也進一步坐實了。

既然曲高和寡,又作為遺産,需要保護,京劇界主要的聲音是希望國家加強資金投入“包養”之。梅蘭芳藝術團團長李宏圖在列舉了京劇目前面臨的問題後,建議提高京劇演員的收入和補助,並設立專項基金。著名葉派小生葉少蘭主張,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對京劇事業的財政投入並保持連貫性,對國有院團實行全額撥款。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的兒子,同樣是梅派花旦的梅葆玖並不排斥京劇的市場化,認為京劇推向市場將越來越普遍,但是梅葆玖也同樣指出,它的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藝術資料和營養,它的藝術創作和演出所需要的財力都需要國家來提供保障才行。

雖然沒有人否定面向大眾市場的創新和改革,但是在這種邏輯下,作為一門 “遺産”而言,首要的是“保護”,而這勢必在客觀上又妨礙京劇向市場的轉身。

“保護”京劇的結果,就是進入“活的博物館”

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京劇已經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小眾文化。小眾文化註定不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也未必不能生存。相比流行的大眾文化,顯然也會更為艱難。一種文化由於缺乏受眾在歷史中消失,或者僅僅淪為研究的對象而失去産業價值,並不是沒有可能。事實上,現在仍然有生命力的小眾文化,雖然可能不那麼大眾,卻一定有它的群眾基礎。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卻一定不會高高在上令人覺得遙不可及。

然而當京劇被當作一門高雅藝術而被神聖化,這種小眾文化發展的思路就被逆轉。一方面,在國家財政撥款的“保護”下不再有生存的顧慮。與此同時,更多可能的創新,尤其是迎合大眾口味的創新,都可能被指責違背了“傳統”,與目前高高在上的定位相抵觸,並和“褻瀆”之類的詞彙挂鉤。這次的“京劇比基尼”風波,雖然不是一次京劇創新,卻也提示了京劇創新可能面臨的輿論困境。

專欄作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中日當建構關於戰爭的共同記憶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安倍先生應持有自知之明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著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讓宅基地成為財産

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財産法、城市化與政府監管。對中國的城市化和農地徵收制度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學術刊物和公共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75期:孤有所養的中國難題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第374期:黃燈新規,習慣之爭非規則之爭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第373期:中國夢:每個人豐滿的現實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第372期:日本糾結的強者之路

日本一直仰視著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第371期:美國夢:鴻鵠志遠 天道酬勤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第370期:求索俄羅斯:東方還是西方?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第369期:國家精神之:德國的理性與激情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第368期:末日邪教“全能神”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第367期:大和魂,糾結的強者之路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著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著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第366期:安倍晉三,不只是“右翼”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