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怎麼愛你都不嫌多……”這是一首名叫《小蘋果》的歌。很偶然地聽了第一遍感覺內容好惡俗,想弄明白MV劇情聽了第二遍,覺得跳舞妹子不錯。聽了第三遍,就想看看惡搞版的什麼樣,然後聽了第四遍,不知不覺中又聽了第五遍第六遍……和很多網友一樣,我就這麼被《小蘋果》稀裏糊塗地洗了腦。
在這個屬於世界盃的夏天,來自筷子兄弟的新一代神曲《小蘋果》一經推出就迅速地佔領了互聯網和街頭巷尾。和其他神曲一樣,此曲保持了曲調順口、餘音繞梁、直搗黃龍、無限重復的優良傳統,讓人聽一遍噴飯,三遍扼腕,五遍黑轉路人,十遍路人轉粉,之後單曲循環不能自拔。
在一開始,很多人對《小蘋果》都是持排斥之心,視頻下評論大都認為MV內容粗俗,歌曲本身也不是那麼好聽。隨著時間推進,這種聲音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聽越好聽”,“根本停不下來”,“一天不聽我渾身難受”等等。當然,有一部分人是因為聽了一遍覺得很爛就走掉了再沒回來,所以他們的聲音被新的聲音漸漸掩蓋,但仔細查看彈幕和評論不難發現,其中也有不少人雖然一開始不抱有好感,但多播放幾遍後覺得越來越帶感,甚至有點上癮了,為什麼我們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轉變?為什麼《小蘋果》等神曲有“洗腦”的功效呢?
旋律與歌詞
一首歌,尤其是副歌的曲調和歌詞是否容易被記住,很大程度上決定歌曲的生命和傳唱度。
一般情況下,記憶點來自於歌曲本身的重復性。重復音高,節奏,歌詞,也許重復中會有些變化,但仍然逃不脫本質的重復,重復,重復,在不斷重復中強化記憶。
普通聽眾在聽歌時,注意力會更多集中在音高起伏上,對節奏的記憶往往基於潛意識,因而重復節奏最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舉個例子,比如賈斯丁比伯《baby》的副歌:Baby,baby,baby oh~my baby,baby,baby noo~I am like~my baby,baby,baby,oh~歌詞,音高,節奏,在前面的3句中都是非常接近的,聽歌的同時,相當於將同一句歌記憶了3遍,只要記住微小的不同即可學唱。
再舉一個國內的例子,《最炫民族風》:這首歌的記憶點安排得相對巧妙,貫穿全曲。例如:“你是我心中”“悠悠的唱著”(副歌)節奏型一致。主歌的四句歌詞的結尾,“天上來”三個重音對應“一片海”,“最自在”,一段中記憶此節奏型3遍。而唯一一遍不同的節奏型“我們的期待”放在第三遍,既有古詩詞中第三句可不押韻的意思(也是4句為一段的段落安排),也能重復副歌“最美的雲彩”“把你留下來”的節奏型。
也就是説,記住這樣一個簡單的節奏型就等於記住了整首歌的大部分內容。一段中就會出現好幾遍,再加上段落重復,聽一次就能進行幾十次同樣節奏型的反復記憶,至少對於副歌是足夠記住了。
説個插曲,我對鳳凰傳奇不甚了解,某天在家上網時打開電視做背景聲音,當時播的是鳳凰傳奇的某場演唱會,四十分鐘後我發現,有7、8首叫不出名字的歌,卻能讓我哼出幾句不完整的旋律。所以被所謂“高端人士”鄙視的鳳凰傳奇,紅遍全國不是沒有道理。
再説歌詞,簡單易懂和傳唱度是成正比的,意蘊可以深遠,但用詞絕對不能高深隱晦,像“愛上一匹野馬,可我家裏沒有草原”,人人都覺得好,可又説不出到底哪好,人人都懂了,可好像又沒懂歌詞裏真正的語言藝術,再比如前幾年紅遍全球的《江南style》,不懂韓語沒關係,只要記住那句“我爸剛弄死他”就能跟著跳了。
與之相對應的周傑倫的歌曲,歌曲的質量毋庸置疑,但傳唱度和翻唱率就很低了,即便是在演唱會上,能引起萬人大合唱的曲目少之又少,比如《青花瓷》的歌詞,“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粧,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多華麗的歌詞啊,你聽幾遍能記住?
説回《小蘋果》,它沿用神曲模式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主歌開頭用最快的事件進入副歌,直接點題“你是我的小啊小蘋果”。句式本來就和民族風的“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雲彩”相似,再把蠟燭燃燒自己、為你摘星星月亮、春夏秋冬各種浪漫等等老男孩這一代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修辭手法堆砌到歌裏。
舞蹈、炒作和傳播
除了旋律和歌詞,那一整套銷魂的舞步也是《小蘋果》爆紅的重要原因。還不到半月,網上早已遍佈各種舞步指導、街頭快閃、大小模倣秀,適逢畢業季,很多高校的畢業生們選擇搞一套自己的《小蘋果》來作為畢業留念。年輕人聚會唱K用它來活躍下氣氛也非常合適。
據説整套舞步的設計是由《江南Style》鳥叔的御用編舞親自操刀,怪不得覺得神似。韓國在這方面確實做的很好,之前《nobody》《sorry,sorry》都是憑藉歌舞結合的形式在世界範圍內火了一把。
此外,在中國就不能不考慮大媽們的因素,能不能被大媽們接受並迅速應用到廣場舞的配樂,簡直就是衡量一首歌究竟紅不紅的一個標桿。
當然了,“神曲”也離不開炒作和傳播。《小蘋果》雖然定位在神曲,但實際的作用,是作為電影《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的先導宣傳片。因此,神曲的風格是刻意而為,火爆背後也有明顯的病毒營銷痕跡。音樂上的成功是一方面,網絡營銷上的勝利也不能無視。一些刻意的改編,一些段子手的架攏,一些跟風者的吹捧,再加上筷子兄弟之前積攢的口碑,《小蘋果》的走紅並不是偶然事件。(央視網 作者:關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