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邵逸夫

2014年01月07日 19:53

笑稱自己“永不退休”的邵逸夫,還是在2014年伊始徹底“退休”了。1月7日,107歲,這頗具戲劇性的數字巧合,為他傳奇的一生畫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1

邵逸夫

一位香港富豪的離世能引起全國媒體和民眾的紀念,這並不多見。這種榮譽也不可能只緣于同時貫穿了中華大地和我們學生生涯的“逸夫樓”。

邵逸夫是華人世界真正的傳奇:由他創辦的邵氏兄弟公司,迄今出品影片超過一千部,“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既是廣告,更是保障;他退休離任的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VB),在香港歷次收視大戰中屹立不倒,製作的節目行銷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華語影視名人,從周潤發、成龍、梁朝偉到TVB的龍套演員,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這個名字有聯絡。由他創辦、以他名字命名的“邵逸夫獎”,有著“東方諾貝爾”的美譽;20年、4888個校舍,熱心慈善公益的他,向內地教育捐助超過33億港元,大小學校內隨處可見“逸夫樓”。為表彰邵逸夫對內地教育科技事業的貢獻,中國政府將一顆1990年發現的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1

百度地圖:逸夫樓在中國的分佈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

香港導演張徹在《張徹回憶錄·影評集》中提到,“邵逸夫在香港的電影史上很重要,香港的電影史可説由他改寫!現在的電視史上也佔重要篇幅。”

“逸夫”是字,邵逸夫真名叫“仁楞”。邵氏兄弟習慣以字行,譬如大哥“醉翁”,二哥“邨人”。唯有邵逸夫的三哥,雖字“山客”,常用的卻是本名“仁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邵仁枚任發行,還在上學的“小六”邵逸夫則一邊讀書一邊搞外埠發行。

不久,“天一”遭上海同行聯合壓制,為分散公司風險,邵仁枚獨闖南洋尋找商機,19歲的邵逸夫隨後前去會合。彼時兩兄弟不辭勞苦奔走鄉鎮做流動放映的小生意,在南洋華人聚集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專門放映“天一”出品的電影,終於由露天放映到經營戲院、發行,再至設立製片廠專拍馬來西亞電影,後來又拓展到做遊樂場和舞廳的生意。上世紀50年代,新加坡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達到鼎盛。

而香港“邵氏父子”(初為“天一”香港分廠,後來擴充為“南洋”影業,1950年改組為“邵氏父子”,邵邨人任董事長,其子邵維瑛任總經理)卻因觀念保守,發展緩慢。邵氏兄弟決定分兵兩路,邵仁枚坐鎮新加坡,在後方與國泰競爭;邵逸夫則返回香港,督陣電影製作,與國泰的香港製片公司“電懋”前線交鋒。

邵氏電影早在上海“天一”時期,就奠定了“俗眾文化保守主義”的基調。影片多取材中國民間故事、經典名著、通俗小説。對此,邵逸夫不僅堅決執行,而且變本加厲。他回港主持電影製作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買地皮,興建邵氏影城;同時,從美國重金購進電影器材,全面提升邵氏影片的畫面音響。

1971年,邵氏(香港)成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産量達到創立以來的最高峰,一年之內出品了50部影片。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間之多。為了吸引各地觀眾,邵氏出品的電影經常剪出多個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歐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間的則在香港上映。同時,邵氏還為拷貝配上不同語種的音軌,發往世界各地。

1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視帝國日漸壯大之際,邵逸夫于1973年和1975年,先後痛失二哥和大哥。這一時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會成立,開始了在香港和大陸解囊捐助的義舉。1974年,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勳銜。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冊封為爵士勳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TVB娛樂帝國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辭世。7月23日,董事會宣佈:邵逸夫成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後,邵逸夫展開了與邱德根主政的亞洲電視(以下簡稱“亞視”)之間的收視大戰。

邵逸夫成功地從亞視前身“麗的”電視臺挖來當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稱為無線大姐大。為了培養新人,無線在1971年創辦“藝人訓練班”,今天絕大多數的香港知名藝人,全部畢業於此。他們也是後來TVB自製劇的主要演員。幾乎所有亞視的王牌節目,無線都有應對的翻版:亞視選“亞洲小姐”,無線就選“香港小姐”;亞視斥鉅資拍攝電視劇《一代天驕》,無線便搶拍出黃日華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歷史上,無線和亞視之間,先後有8次著名的收視大戰,無線始終沒讓亞視嘗到甜頭,並借此築牢了自己的香港電視龍頭地位。香港媒體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説無線“無賴”;一説無線“棋高一著”。邵逸夫從不理會這些聲音,他心中有著更大的版圖要去拓展。

TVB製作的《霍元甲》、《射雕英雄傳》等電視劇,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引發了萬人空巷的盛況,至今仍被一代人奉為“經典”;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劉嘉玲等。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清水灣邵氏影城繼續保留,並參與製片。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電視城有22個錄影棚和兩個影視拍攝基地。它比舊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産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1

“雖然我們知道終會有這一日,但仍無減我們的傷痛和失落。無電視所有人員都會懷念邵爵士,並向邵爵士夫人方逸華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問。”2014年1月7日,TVB在發佈的訃告中如此寫道。

六叔和六嬸的故事

2007年10月4日,邵逸夫迎來了一百歲生日。而2007年也是邵逸夫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大局的五十週年的日子,是《獨臂刀》上映四十週年的紀念日,更是邵逸夫與夫人方逸華註冊結婚十週年……

邵逸夫結婚很早,在新加坡時期他認識了富商之女黃美珍。1932年,邵黃聯姻,並育兩子兩女。對於這位妻子,邵逸夫讚美有加,説她是生命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之一,“她是一等一的好妻子,樣樣都好,回到家裏我沒有麻煩。”

1

邵逸夫與首任妻子黃美珍于1937年結婚,圖為二人離開香港到日本時拍攝

和這位結髮妻子一直並存的,還有另一個女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方逸華,人稱“六嬸”。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這位奇女子從一介歌女到權傾一時的電視女王,用了整整72年。

方逸華還叫蒙娜的時候,就承襲了母親的歌姬職業。抗戰勝利後,上海的歌星們紛紛奔赴南洋賺快錢。此時的蒙娜年方十八,“人既出落得標致動人,歌也唱得甜潤嘹亮,當年為一個旅行歌舞團所羅致,聘伊參加遠赴印尼演唱,初試啼聲便已一鳴驚人,是年冬月,她又應邀轉道新加坡的歌壇主唱,因為她底歌聲情感充沛,而又賦性溫柔,深得人緣,歷時三載,依然盛況不衰……”這是當年黑膠唱片上對蒙娜的描述。就是那幾年,蒙娜遇上了新加坡夜總會的年輕老闆邵逸夫,一曲《花好月圓》讓兩人相見歡。

在兩個女人共存了八年之後,1956年,邵逸夫孤身從新加坡來香港地區主政邵氏--他的妻子兒女沒有來。這一行動的本身,也許就意味著一種選擇。

直到1966年,在香港,方逸華跟了邵逸夫18年之後,才以文員身份進入邵氏,從採購部做起,最後做到高層。她是他的左膀右臂,幫他建立電影帝國,勸他進入電視行業。他勤勉,她比他更勤勉;他嚴厲,她比他更嚴厲;他不願出面的事,都由她出面;他為人順和,從不出惡言,所以需要扮黑臉的事情都由方逸華出面……他倆一起並肩博殺五十多年,但一直分開居住,各有各的居室,只在週日相聚一下。最後,102歲的他將事業託付給了79歲的她--這看起來荒謬,其實很正常。這麼多年來,她不僅是妾室,還是妻子,更是助手、夥計,以及拍檔。

1997年,邵逸夫的妻子去世10年之後,90歲的他和67歲的她終於在拉斯維加斯註冊結婚。她一再澄清説:“我和老闆結婚,不是為了他的錢,因為我們將所有的錢都捐去基金會了。”而他則高聲説“我要給方小姐幸福--我想這就算是一種愛了吧!”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上,他們終於用時間和空間證明了愛的存在--她知道這個男人最大、最終的戀人其實是他的事業,她就愛這事業愛得比他還深還切,像查小欣説的:“她對他傾慕、感激、欽佩,而不是依賴、乞寵。一個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終會給她名分,因為門當戶對了。”

邵逸夫和方逸華的故事,往俗裏説是一部“史上最長的二奶上位記”,往雅裏説“女強人忍辱負重勵志寶典”,但實際上,這可能不過是一個舊式女人愛上一個舊式男人的老套故事,它只是告訴我們,其實任何一種關係都可以不落俗套--那只在於,你最終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

百年孤獨

優秀的人總是孤獨的,不是嗎?一位電影學者介紹,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功過留給後人評説。

往事若堪回首,笑罵當然由人。毫無疑問,不論電影,還是電視,在邵逸夫看來,都只是生意。他固然當電影是生意,卻因致力拍攝國語片、熱衷傳播中國傳統世俗文化,開創另一片天地。他規範運作、鮮有爭議的“邵氏捐贈”的風格,給當下頻頻曝光的慈善醜聞樹立了典範。教育慈善映照社會文明,中國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1

百年孤獨的邵逸夫留下的,或許是一個“王國”的背影、一個時代的終結,或許也是“笑罵由人,我自巋然;勝敗得失,百年一身”的灑脫和記憶。

(作者:關開亮  部分內容綜合魏君子博客 南方人物週刊 網易環球眼)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