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對於王秀青和他的家庭來説,2013年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年份。12月5日,隨著北京井下蝸居群體“井居人”的故事進入公眾視野,“井底人”王秀青的故事首次從“井底”走到“陽光下”。
對於53歲的王秀青來説,過去的歲月,貧窮如影隨形,“尊嚴”一直稀缺。因為家裏窮,1998年,他從河北灤平到北京懷柔農村做了上門女婿,之後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2002年,兒子的降生,使他原本就貧窮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王秀青就開始在北京城區幹路邊洗車的活兒。為了省錢補貼家用,他一直沒有租房,井下成了他的長期居所。
此事被媒體報道後,王秀青住的井很快被封。他告別了蝸居十多年的井底,生活隨之發生徹底改變。那幾天,前往懷柔去王秀青家看望的人絡繹不絕,有的送錢,有的送東西;夫婦倆不用再為孩子上學發愁,有一個老闆答應資助三個孩子到大學畢業;12月10日,王秀青與北京城市學院簽訂勞動合同,成為該校總務處後勤部門的一名員工,住進了明亮溫暖的職工宿舍,每月有2600元的基本工資、五險一金的福利保障。學校還將為他補助1000元。
手握著人生第一份正式勞動合同,王秀青細聲説道:“我可以抬起頭走路了。”這不禁讓人想起他曾經對記者的講述:“2008年,我在路邊擦車,城管把我抓走,把狗從籠子裏放出來,把我關狗籠子裏,我是想要尊嚴,可還有什麼尊嚴呢?”
如今,王秀青可以通過勞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不必再為了生存而像機器一樣轉動。12月11日,河南省民權縣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另一位曾居住在井底的全姓老人已回鄉體檢,未來將在當地敬老院工作。但更多的“井底人”,是否也能像他們一樣開始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為王秀青的境遇得到改觀感到欣慰,同時也該意識到,要讓每一個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一定不能止于媒體曝光。新聞會成舊聞,公眾也會遺忘,但救助體系不能遺漏。“井底人”的身影,是一種鞭策。
(編輯 龔瑛綜合整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