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相關新聞:
清華大學的一場畢業生就業洽談會上,不少企業在招聘窗口貼出了“解決戶口”招牌。有記者多次接觸北京“戶口仲介”發現,戶口買賣這個隱形市場,正以“黑市”獨有的靈敏印證北京戶口的暴漲“行情”。
有人説,京城居不易,一在房價,二在戶口。這話或有偏激,卻也是現實的“漫畫”。城市與人之間似乎存在一個悖論: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就像愛德華•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中説的:“所有成功的城市的確也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為了實現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必須吸引來各行各業的精英。如果沒有人力資本,城市是無法獲得成功的。”但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又不能承載“超重”的人。就在幾天前,北京再次提出要控制人口規模,有效疏解核心區人口,減少生活剛性需求增加帶來的污染。因此,戶籍管控,似乎是不得已的選擇。
這些年來,隨著平權與均衡理念的普及,無論是城鎮化發展,還是經濟社會轉型,傳統的戶籍管理模式,都到了該早日轉身的時刻。戶籍能夠帶來福利,是不爭的事實。有人掂量了北京戶口的福利價值:2010年底和2011年初,北京市政府相繼頒布針對汽車和住房的“限購令”,非京籍居民只有“持本市暫住證且連續五年以上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和個人所得稅”,才可以參與購車搖號和購買住房;而早在2008年,“具有本市戶口”已經被列為限價商品房供應對象需具備的首要條件。據網友統計,北京戶口有80余項福利,單就買房和教育兩項,北京戶口就值54萬元,考入北大幾率高40多倍。更重要的是,橫亙在戶籍之上的遷徙桎梏,已經影響到宏觀經濟的發展。誠如專家所言,“經過30餘年的經濟改革,當前制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瓶頸是生産要素市場。作為生産要素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勞動力的跨地區配置受到了戶籍制度的制約,對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嚴格來説,早在1978年後,中國的戶籍制度就進入了相對開放期。近年來,“地方版”的改良試驗也不曾少過,譬如鄭州曾嘗試全面放開、上海和廣東試水居住證制度、重慶和成都試驗城鄉統籌的改革方案等。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加大人口、戶籍、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已經是不爭的共識——2001年,《關於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就提出了縣級市戶口遷徙標準,但範圍還相對較小。2010年,戶籍制度改革又被列入當年的九大重點改革任務之一,隨後,2012年2月23日出臺了《關於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在縣級市之外,又加上了“設區的市”開放戶籍遷徙。
戶改,早已箭在弦上。眼下的爭執,多在“怎麼改”層面。
北京戶口黑市的猖獗以及網友對戶口估價的認識,至少提醒制度設計者一個基本道理:戶改,起點與核心都應該是剝離戶籍之上懸殊的各色福利。有數據説,目前在戶籍之上,寄存了60多種城鄉之間不平等的福利,包括教育、社保、醫療、養老等。城市不同,差距不等。那麼,無論是暫住證還是居住證的改革,如果不能在福利上實現“公民化”,則戶改終究是紙上談兵。哪怕從最容易的權益入手,哪怕從社保的部分內容著眼,也應該有實實在在的動作。
好在輿論普遍認為,即將於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或會挑起更多改革的歷史重任。畢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頂層設計需要在戶籍制度等層面體現膽識與勇氣。戶改是真是假、推進是深是淺,從剝離懸殊的戶籍福利上就足以窺斑見豹。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