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相關新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産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會議指出,我國正處於新“四化”同步推進的階段,擴大內需要創新和拓展思路,既要有效穩增長,又要著力調結構,持續穩中有為。
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如深海揚帆,轉型升級總要濺起一些浪花、掀起一些波瀾,順風順水的“華麗轉身”是不存在的。中國宏觀經濟面對的背景,既是挑戰,亦是機遇。就國際環境而言,全球經濟已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不確定性多、危機發酵強,國際市場需求仍較為低迷;就國內情況來看,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期進入潛在增長率下移的增長階段轉換期。2012年9月起,我國經濟運行的多項重要指標結束了兩年多的探底下滑,開始出現企穩回升態勢。但2013年頭幾個月,各項經濟指標回升態勢出現分化——上行動力與回升基礎仍不是特別樂觀。
我們是要不可持續的投資型高增長,還是要良性循環的民生型穩增長?這早已是達成共識的選擇題。“有效穩增長,著力調結構,不斷改善民生,持續穩中有為”,成為新一屆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一以貫之的政策取向。
這一政策取向,是可以探尋到“蛛絲馬跡”的:3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把今年和今後工作結合起來,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首先就是持續發展經濟,做到穩增長、防通脹、控風險,促進經濟轉型,切實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3月25日,李克強在與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的境外代表座談時指出:“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動經濟轉型和發展模式創新,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堅定不移地推進下去。”無論是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還是在中南海主持召開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無論在河北主持召開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還是在6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國經濟發展關鍵期,新一屆政府的沉著應對、佈局長遠,一直被世界所關注。
正因為我國經濟政策成竹在胸,因此,即便一些數據並不華麗,但外界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仍較為樂觀。譬如,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將今年中國GDP的增速預估,自7.9%下調至7.6%;瑞信最新季度調查顯示,中國6月底的經濟前景信心指數(Chinese Whisper Economic Outlook Sentiment Index)降至50,創十個月新低。但與此同時,數據分析方面給出了較為樂觀的預期——馬駿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明年經濟前景應好於今年;瑞信的調查也指出,“仍有47%受訪者滿意目前的生活,創去年11月開始調查以來新高”。
這樣的信心,來自於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幾個內核:一是增長要穩。沒有增長,一切都是白日夢。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實現這個目標,保持年均7%左右的GDP增速也是“下限”;二是結構要調。沒有優化結構的動力,就不可能實現“穩中提質”的理想。這就要大刀闊斧地改革,改變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優化內部要素、整合發展動能;三是民生要進。中國經濟升級版是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從制度上為所有人、所有企業創造公平競爭、公平發展的機會,有利於促進民間投資和創業、擴大就業、提高企業競爭力、激發經濟社會活力。推動改善民生和提供社會公平,是升級版中國經濟的“人本屬性”。
誠如論者所言——在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期,直面轉型升級這場“硬仗”,新一屆政府在“穩增長”方面保持了政策的一貫性,在“調結構”方面延續了政策的一貫性,在“惠民生”方面同樣恪守了政策的一貫性。這種“一貫性”,是制度設計的歷史性與世界性,更是穩固人心、提振士氣的人文性與規律性。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