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相關新聞:
國考很熱,省考很熱,凡是與“體制”扯上關係的工作都很熱。國考人數年年都在增加,相關産業越發興旺發達,文科專業全班應屆生參加國考早就不是什麼新聞;在公務員隊伍之外,事業單位同樣被人追捧,哈爾濱市招聘400多個環衛工人,結果有一萬多人報名,其中有3000多人還是本科生甚至是碩士生。體制的門很窄,在很多人看來,只要擠進那道門,迎接自己的就是瑰麗的未來。
分房、錢多,福利好,體制內的單位總給人以這種印象,各種報道和現象也的確佐證了這一點。鐵道部將為職工修建保障房,一套房子的市價幾乎抵得上職工一生的工資收入,這也是很多人窮其一生的目標。2012年6月底,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11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等審計情況時表示,中科院所屬9個單位以項目名義發放近億元福利,環保部下屬單位挪用項目資金85萬元發放餐補,國土資源部挪用項目資金1116萬發放補貼,工信部未報預算發放津貼補貼433萬元。一元錢一位的機關食堂,每逢年假的購物卡、健身課,等等福利也讓人們感到了體制的溫度。
如同戶籍制度一樣,體制很多時候是與之捆綁的社會資源的代名詞,這種資源有有形的福利,也有無形的優先權等。比如某部委準備為員工興建保障住房,在拿地階段佔據的優勢足已保證其房屋價值有著成倍上升的空間。再比如,在一線城市,教育資源本就極為緊張,而各種機關幼兒園、共建小學中學可以保證體制的優先選擇權。這種分配機制承襲于單位制,它是建國後確立的社會管理體制,至改革開放以前,單位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種功能于一身,負責單位內部所有人的生老病死。
的確,曾經體制能夠提供長達一生的保障,有了保障就有安全感,不必隨著其他行業的大風大浪起起伏伏,不必理會經濟環境的風雲突變,這也正是現在中國社會所稀缺的。數據顯示,自1996年實行辭退制度以來至2003年8年間,全國公務員辭退率僅0.05%,人員流動率為1.25%,是中國“最穩定的群體”。厭惡風險,趨利避害是人之天性,退一步來説,一輩子順風順水不愁發不出工資,退休之後還有高昂的退休金,單單旱澇保收這一點就很有吸引力。
其實“體制內”這三個字只是一種籠統的説法,很多政府機關施行公務員聘用制,打破了“一考管一生”的傳統;諸多為事業單位提供勞動的人也只是外聘人員。同工但不同酬,體制的真正意義正是基於此的一種特權與優勢。
但不得不提到的是,這種優勢也絕非沒有風險,對於全社會來説,追求“一勞永逸”的人越多,社會的活力就越少,創造價值的能力就越差;在那個“個人奮鬥”意識淡薄的年代,沒人會想到國企的改制來的那麼突然,下崗潮將端著鐵飯碗的人們的生活改變的那麼徹底;公務員競聘制、淘汰制,事業單位人事改革,等等類似措施雖然推行的比較緩慢,但誰説這只已經出現裂縫的飯碗有朝一日不會被徹底敲碎呢?
“假如法國突然損失了50名優秀的物理學家、50名優秀的化學家、50名優秀的數學家、50名優秀的音樂家、50名優秀的作家、50名優秀的工程師,將使法國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屍;假如突然失去的是沒有用自己的勞動促進科學、藝術、工業進步的王公、議員、省長、主教等,這並不會給國家帶來政治上的不幸。”聖西門的名言闡述的正是一個顛覆不破卻又很簡單的道理。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