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破解滯銷菜難題應授之以漁

本網評論員 魯楊 2013年01月14日 13:52

“懷遠縣大白菜滯銷,只要8分錢一斤。”去年10月,這樣一則新聞讓懷遠大白菜尷尬地進入大眾視野。這不是公眾第一次聽聞蔬菜滯銷的消息,但若不更改蔬菜銷售模式,這絕不會是最後一次。果然,在2012年的最後兩天,新疆農六師103團職工陳亞琴才終於將滯銷兩個月的山藥,賤賣了出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菜農在蔬菜滯銷後想到了通過發佈微博來引起網民關注,或間接引發傳統媒體的追蹤報道,期冀經報道後有愛心人士來購買蔬菜。譬如2011年5月,《煙臺晚報》發佈“晚報愛心購菜團”召集令,召集市民自駕車去菜地直購滯銷的芹菜。60多位車主載著200多名親朋好友與煙臺部分企業,來到蔬菜大棚,一上午買走滯銷芹菜超過4萬斤。

誠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組織的“愛心菜”購買行動,大多數只能降低菜農的損失,而不能確保菜農一年的艱辛付出有良好收入。農民收入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沒有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一些農民就會産生不滿情緒,農村社會就難以和諧穩定,整個社會也難以和諧穩定。

而且,團購愛心菜的銷售方式仰仗的是好心人的“扶貧心態”,屬於非常手段,脆弱而不具備可持續性。當同類新聞越來越多、好心人逐漸麻木之後,依然沒有常規渠道銷售的滯銷菜將怎樣度過自己的“余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屢屢出現的蔬菜滯銷現象推知,滯銷無外乎與蔬菜生産受“蛛網”約束、蔬菜流通效率不高、蔬菜深加工缺乏等原因密切相關。反之,如果打通這三個環節就會從根本上解決蔬菜滯銷問題,形成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從而不再僅僅依靠好心人的援手來解燃眉之急。

首先,建立可以覆蓋大多數菜農的全國種植情況和價格信息系統。大多菜農囿于文化水平和技術設備的原因,沒有了解全國種植情況和價格信息的渠道,都是到這邊問問種植大戶,到那邊問問收購商,這種建立在信息碎片基礎上的農業生産,必然産生跟風種植的後果,菜農無異於是“閉著眼睛”賭自己種植産品的價格。只有種植種類平均,甚至推進“訂單農業”,才可以避免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

其次,讓蔬菜的“腿”變長,“小生産”連接“大市場”。與菜賤傷農往往同時出現的另一個現象是菜貴傷民,其根源在於流通成本過高。亞太地區農産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已達70%以上,美國達80%以上,我國雖然也一直在大力推進“農超對接”工作,但相比起來還是有較大差距。因此,各地應多引入“農超對接”模式,將蔬菜從田間地頭直接搬上櫃臺,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壓縮運輸成本,使菜農和百姓能夠獲得雙贏。

第三,發展深加工,靈活掌握蔬菜上市時間。不少蔬菜滯銷的個案都是由於菜農囤貨、惜售造成的,但靈活掌握蔬菜上市時間並不是錯誤的銷售理念,只是這需要蔬菜深加工來配合完成。例如將馬鈴薯加工做粉條,蔬菜製成脫水蔬菜、鹹菜等,讓蔬菜優勢産區的産業鏈集聚成為一種可能。這樣可以緩解集中上市壓力,增加蔬菜附加值,有效減少損失。

黨的十八大報告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明確提出要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這不僅明確了“三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而且對實現農民增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因此,好心人的愛心不應被透支,進一步打通蔬菜銷售渠道、使菜農避免出現蔬菜滯銷的窘境才是上策。

微博上、廣播裏號召大家團購滯銷蔬菜的行為的出發點都是良善,但年年團購愛心菜、蔬菜卻又年年滯銷的怪圈不應因此而被忽略。俗話説救急救不了窮,對於滯銷菜,也應如是。

 

 

最新文章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滯銷菜 菜農 農超對接 三農

打印 | 我要糾錯 | 複製鏈結 | 轉發郵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專欄作家

文言文聽力“闖入”考試?

專欄作者:劉浩睿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社會娛樂

深泉學院比哈佛更難進的牛校

專欄作者:關開亮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民生影視

五一齣遊:“人比XX都多”

專欄作者:王二丫
媒體人,關注社會民生。

騰訊新浪開微博,只是討罵?

專欄作者:雷世遠
央視網記者,關注社會熱點。

挺一挺政協委員的編劇情結

專欄作者:陳方
《燕趙都市報》評論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