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時代思考:國情與使命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1日 11: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黨的十六大以來經驗與啟示述評之五

  新華網北京11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馬克思説,一切都取決於它所處的歷史環境。

  2002-2012,在歷史的標尺上,中國發生了怎樣的國情演進?

  這是一個巨變的十年--

  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城鎮化率過半、覆蓋13億人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已站上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巨變的背後是未變的國情--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依舊在世界百名左右、城鄉鴻溝仍存、資源環境壓力猶在……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大與小、快與慢、強與弱、富與窮--仿佛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就是真實的中國。

  十年很長,但也很短。經濟社會在變,中國的基本國情沒變;形勢環境在變,中國共産黨人肩負的使命沒變。

  立足國情是肩負使命的前提,中國在實現快速崛起的同時,基本國情尚未改變

  2009年4月的一個下午,在美國打拼了9年的湯曉東收拾好東西,離開了他在華爾街的辦公室。

  那是金融海嘯肆虐的一年,全球經濟以負1.1%的增長黯然落幕,亟待重拾信心與希望。

  也正是這一年,中國經濟以9.2%的增長領跑世界,中國像一個巨大磁場吸引著全球目光。

  告別了華爾街,摯愛金融的湯曉東,將人生的下一站鎖定在--北京金融街。

  在金融監管部門謀就新職的湯曉東,真切感受著這片富有活力的土壤:這裡已從十年前的1平方公里擴大了兩倍多,匯聚的金融機構從400多家增至1100多家,涌動著中國50%左右的金融資産……

  金融街的蛻變,映射著十年來中國快速崛起的軌跡:

  --經濟年均增速10.7%;

  --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躍居第二;

  --外匯儲備連續七年全球第一;

  ……

  十年間,中國在悄然改變世界經濟版圖;十年間,中國共産黨人在奮力推進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歷史是多維的交錯,時代巨變中亦有未變。

  “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很大的問題。”這道簡單的乘除法,生動而真實地彰顯出中國國情的複雜。

  儘管中國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仍是先進落後並存,新舊矛盾交織。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這是來自中國學者的聲音--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十年來,中國發達的現象和範圍迅速擴大,不發達的現象與範圍也迅速擴大。

  這是來自大洋彼岸的評價--

  美國《紐約時報》曾説,中國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收入更接近阿爾及利亞、薩爾瓦多和阿爾巴尼亞等窮國。

  國情既是經濟總量的波瀾壯闊,也是“家裏那點事”的細緻入微。

  鍋爐工崔佔祥在北京打工十多年了,談起北京,這位略顯木訥的農民工只是憨憨地説:“哪哪兒都好!”

  但誰曾想到,就在崔佔祥的老家--與北京市邊界僅一山之隔的河北省赤城縣艾河灘村--村民們仍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中與“貧困”搏鬥、與命運抗爭。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繁華的北京周邊,仍然環繞著河北省25個國家和省級扶貧縣,235.9萬農民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下。

  我們同時不能忘記,整個中國,仍有2000多萬人等待脫貧,若按聯合國提出的人均每天1美元的標準,還有1億人沒有達標。

  當人們用雙腳丈量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時會發現:

  上海黃浦江有著璀璨迷人的夜景,但貴州的很多農村仍沒有路燈“點亮”黑夜;

  青島膠州灣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但怒江兩岸還有孩子要通過溜索往返上學;

  江蘇華西村擁有整齊明亮的別墅洋房,但“三西”地區仍隨處可見低矮的土坯房;

  ……

  這就是中國,地球上發達與不發達的反差極大的兩極圖景在這片土地上同時可以看到。

  這裡的地勢從海平面到海拔8000多米有著三大臺階的跨越,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中平原只佔1/3,其他的丘陵和山區溝壑縱橫、山勢陡峭,自古地質災害多發;

  這裡的石油人均可採儲量僅為世界的7%;45種礦産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的50%;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的1/4,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

  這裡的自然資源承載力僅能滿足9.5億人,如今生息于斯者達13億之眾。

  如果説自然稟賦是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內外環境的改變又進一步影響著現實的國情。

  步入21世紀,中國越發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等多種形態複雜共存相互交織的狀態;在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中問題增多、困難增大;隨著與世界的深度融合,摩擦和矛盾也在加劇……

  一個在城里長大的孩子結束了在農民工子弟學校的體驗後問:“這些同學的父母跑這麼遠來城裏幹嗎?他們為什麼不能和我們一起上學?”

  當父親的為之語塞,講了半天,孩子卻似懂非懂。

  是的,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中國,很多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好回答。

  從一定意義上説,國情就是一種命運,而改變這一命運,就成為執政者的使命。

熱詞:

  • 科學發展觀
  • 人口紅利
  • 煤矸石自燃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