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國民心態:砥礪中邁向成熟自信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1日 11: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

  總有那樣的時刻,讓人回味無窮。

  當北京奧運會主火炬點燃時,全世界見證:中國闊步走來——在榮譽的光環下。

  當汶川地震天崩地裂時,人們眾志成城,喊出:汶川加油,中國加油!

  當人們堅定地發出“保衛釣魚島”的呼聲時,“理性愛國”,是其中的最強音。

  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來,人們紛紛向這位深深紮根民間故土的中國作家表達敬意,祝賀他又一次搭起了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溝通的橋梁。

  還有那些時刻,也許不是民族的集體記憶,卻在每個人的心中自有版本:

  在擁擠的地鐵上,有人起身讓座,那嫣然一笑;在暴雨傾盆的夜裏,有人停車相助,那溫暖相詢;在眾聲喧嘩的網絡上,有人冷靜討論,那平和的聲音……

  總有那樣的字眼,讓人心潮難平。

  拼搏、奮進、自信、昂揚、奉獻……

  還有那些字眼,也悄然地扣人心弦:寬容、平和、理性、共識……

  10年走過,往事歷歷。在中國轉型、大展宏圖的進程中,令人擊節的不僅僅是那耀眼的數字,還有創造那輝煌數字的人;讓人動容的不僅僅是那看得到的奇跡,更有那仿佛看不到卻分明能感受到的心靈的成長。

  正是這心靈的成長,構成了一幅豐富斑斕的時代心靈圖景,記錄了一個民族國民心態日漸成熟的蛻變過程,匯聚成推動中國堅定前行的價值力量。

  (二)

  2011年1月17日,一抹亮麗的“中國紅”在美國紐約絢爛綻放——首部中國國家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幕上持續滾動播放。在這段60秒的宣傳片中,中國各領域傑出人士和普通百姓逐一亮相,笑容溫暖,神色自信,于靜默之間展現生機勃勃的中國形象。這是繼2009年“中國製造”形象廣告在CNN亞洲頻道播出之後,中國塑造國際形象的又一重要舉動。中外媒體認為,中國“國家公關”時代來臨,愈趨自信的中國開始主動展示自己。

  這樣的自信隨處可見,這樣的展示也越來越多——而僅僅就在幾年之前,人們心中還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疑問。比如,2001年的那個夜晚,北京成功申辦奧運一錘定音,百年期待化作噴薄激情點燃中國夜空之時,也有人更審慎地在心中暗存疑問。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不僅僅是場館、交通等一系列硬體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人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站在世界舞台中間,展現禮儀之邦的風範、當代中國的神采,以自信、從容的心態面對世界?

  對於一個曾有過無限榮光,也經歷過近代屈辱,如今又重新走在復興之路上的民族來説,這真是一個沉甸甸的時代命題。不能不承認,沉重的歷史給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投射了一些難以擺脫的陰影,諸如自尊與自卑的糾結、理性與非理性的混雜。改革開放多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積極奮進,文明有禮,開放自信。但畢竟,這一次,非同尋常:奧運會來到中國,五大洲共聚一堂,是中國人的第一次。

  許多人都在思考著這個時代命題。2005年,一位媒體編輯感到了這種變化:“從讀者最近的座談和來信中,可以察覺到一種正在形成的輿論共識,這就是:中國需要構建‘健康的大國意識'或‘理性的國民心態'。在我們的印象中,由讀者提出這樣的問題,即使不是第一次,至少在過去是相當少見的。這一現象本身就十分耐人尋味。”

  在全新的形勢下,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國家的發展成就、看待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如何看待現實的國情、看待民族的未來?如何培育認識和處理當今國際國內各種問題的健康心態?時代向每個中國人發出了這樣的考問。

  3年之後,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中國人民的熱情大方不卑不亢,志願者的微笑服務,領獎臺上中國運動員自信而具有個性的表達……成就了一個詞語:中國表情。

  中國表情,無處不在——在各種文化體育交流中,在平民百姓的出國旅遊、待人接物中,也在中國與他國的外交關係中。紅土場上,李娜奪冠後的縱情一躺,展示了中國最自然、真實、生動的性情。中美文學論壇上,遼寧女作家孫惠芬從丟失一隻鴨子這樣的日常小事講起,展示中國當代村莊中父輩和年輕人的生機盎然的衝突,有美,有矛盾,但充滿明亮而堅定的希望。倫敦奧運會期間,當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刊登對於中國運動員的偏見報道時,中國學者饒毅挺身而出去信質疑,其嚴謹的學術數據和義正詞嚴的質問,使這份在國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不能不就失實之處道歉。

  中國人的自信,來自哪?

  來源於中國國力日漸昌盛的底氣,來源於中國越來越開放的廣闊視野,來源於充滿活力與生機的中國社會帶來的氣象,來源於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世界、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

  正如美國《時代》週刊所言:“閉上眼睛想一下,可以想象出來: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戰爭以及難以名狀的可怕事件後,中國人正準備擁抱那久盼的夢想,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是中國人民越來越自信的深層歷史背景。”

  (三)

  面對世界,國人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自信的神采。反求諸己,國人則展現了另一種將傳統美德與時代責任悄然對接的圖景。而其中,以公民的身份,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樂於提供愛心互助,成為這10年間中國國民心態最具成長性的鮮明特點。

  這個早春,感動中國欄目,走過10年。10年時光,百位英模,這個有著億萬觀眾的品牌欄目,吟咏了一部讓整個民族為之動容的精神史詩。平均年齡僅30歲的“嫦娥一號”研製開發團隊,用才氣、勤勉和激情,讓中國人的奔月夢圓。“微塵”,這個青島愛心群體捐款時的公共化名,已成為一個城市的精神符號……

  全國道德模範評選,已完成3屆頒獎。收養4個民族的10個孤兒,組成特殊家庭的阿尼帕阿力馬洪;貼出通告幫亡夫還債的誠實守信模範陳美麗;地震中冒死救出學生的見義勇為模範王敏……而在他們身後,是幾萬名的候選人和不計其數的後來者。

  還有最美媽媽、最美司機、最美教師……

  説來,這些人,真是平凡,和人們想象中的“英雄”似乎毫不沾邊。他們自己也並不以為傲,甚至覺得只是盡了職業的本分,為人的準則。但正是這樣平凡的人,或是窮盡默默的一生,或是在某一個電光火石間不期而遇的時刻,綻放了人生最燦爛的榮光。

  其實,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從來就不乏“俯首甘為孺子牛”、“採得百花成蜜甜”的先行者。但是,今天的他們,卻顯然有著更具時代內涵的鮮明特質。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美麗、細膩和擁有甜蜜愛情的她,更像一個“鄰家妹妹”。“當代雷鋒”郭明義,擁有近千萬微博粉絲,通過網絡集結5000多人的愛心團隊,使上千人受助,是與時俱進的微博達人……

  這幅時代圖景的耐人尋味之處不僅如此——那些讚揚他們、與他們在精神乃至行動上互動與反饋的人們,同樣也是體察時代心靈圖景的重要一環。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自掏腰包,請在北京“723”暴雨之夜勇敢救人的百位農民工兄弟吃飯,他説:“我覺得吃飯是人與人之間最放鬆、最直接、最具情感的溝通方式。”當有個別人認為“最美媽媽”該把獎金捐出從而維護自己的“榮譽”時,絕大多數人駁斥了這種狹隘化的“高大全”好人觀,稱其為“道德綁架”。

  而將鏡頭繼續拉伸,還能看到更多的身影,就站在你我的身邊,讓人在平視中,亦心生暖意。那些汶川地震、奧運會、世博會上的志願者,那些在雨災雪災中以“綠絲帶”、“雙閃燈”為標誌自發送人的車隊,那些在網絡微博上以一次順手轉發和熱情呼籲來表達微小善意的“微公益”……已經成為尋常的景觀。

  “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當普通公民心中油然而生的理念,成為日常生活中舉手之勞的默契、成為心底最深處的行動準則時,“我”,就成了“我們”。

  在“最美媽媽”、“最美司機”的故鄉——浙江,從900多萬人提出的23萬條核心詞語中,以“務實”、“守信”、“崇學”、“向善”來作為這塊熱土的心靈指南。人們起了這樣一個富有情懷的名字:“我們的價值觀”。

  從“我”到“我們”,這真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轉換。

  當一個個“我”的善意匯聚成“我們”的自覺行動,當一個個“我”的理念昇華為社會共同體的理念時,中國價值凝聚了最為廣泛的民意,夯實了最為厚重的基礎。

  “從愛和善良出發,陌生人之間很容易達成共識,實現改變,我們付出愛和善良,也收穫著這些美好的東西,我想這是一種良好的改變社會的方式。”一位長期致力於公益事業的志願者如是説。

  “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五年前十七大報告中的這個呼喚,如今,正在得到人們切實的回應。

  (四)

  毋庸置疑,一切進步的大趨勢,都是在一點點細小的糾結、較量、交鋒、挑戰、論戰、陣痛中,裹挾著向前的。

  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複雜國情的大國,肩負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而艱難的使命,隨著社會轉型期、改革進入深水期,各種深層棘手的矛盾投射到人們的心理中。樂觀與悲觀,積極與消極,建設與破壞,有序與蕪雜,正能量與負能量……令人眼花繚亂。而網絡時代帶來的表達途徑的豐富,社會進步帶來的寬容氛圍,更將這些複雜的心情一覽無餘地展示、放大,仿佛“眾聲喧嘩”。

  這不是獨獨中國面臨的問題。按照國際上通用的“3000美元心理分界線”理論,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就會産生劇烈的社會心理變化,也是其社會心理矛盾衝突最為嚴重的時期。

  這樣的挑戰的時刻,也是讓人在反思中凝聚共識的契機,是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民族必須經歷的“成長的煩惱”。正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所説:“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

  而此時的中國,只要是耐心而持久地觀察,不難看到:正是在這些正能量與負能量的較量與糾結中,理性、有序、建設性正在得到學習、訓練、生長。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200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51%的公眾認為“當前中國存在一些讓我羞愧的事”,仍有77%的公眾認為“總體説來,中國比其他大多數國家都好”,有90%以上的公眾堅持“即使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也更願意選擇做中國公民”。

  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劉翔又一次以悲情告別奧運賽場,比起四年前退賽時的一片失落與責備之聲,這次,更多的人們把理解與祝福送給他。曾激勵一代國人的“鐵榔頭”郎平帶領美國女排在賽場上擊敗中國隊,比起因相似經歷而曾飽受國人責備的小山智麗,這次,人們以掌聲與她分享。當人們在網上、在街頭為捍衛國家的神聖領土主權而發出正義的呼聲之時,那個舉著“理性愛國”牌子的年輕人、那個把散落在街邊的鮮花默默放回花壇的女孩,得到了一致的讚揚。

  即使在一些危機性事件中,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理性因素、越來越多的建設力量,推動著事件的良性進展。當小悅悅事件、地溝油事件令人震驚時,誰又能説,在對於道德誠信的大討論中,這不是促成人們在反思自己的內心世界,追問時代的道德底線,從而呼喚良知、堅守正義的一個小小的節點呢?

  如同那句在網上廣泛流傳,讓每一個讀到的人都心有所動的話:“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2012年9月2日,新學年開學時節,2.6億中小學生通過電視收看了一個特別的節目《開學第一課》。這個一年一度的節目,五年前伴隨著中國人對於國家、社會、家庭、人生的認知的探討的深入應運而生,深涵著師長對於孩子們心靈的灌溉、未來的期許:守護生命,我的夢中國夢,什麼是幸福……這一次的主題是:美在你身邊。

  其實,不斷地在學習、思考、成長的不僅是孩子。對於成人來説,這樣的期許,又何嘗不是時代給每個人提出的命題?

  每個人都在書寫著自己的答卷——伴隨著中國前進的腳步聲。

  (本報記者 付小悅 王國平)

熱詞:

  • 國民心態
  • 時代
  • 女航天員
  • 中國隊
  • 我們
  • 眾聲喧嘩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