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北京日報:後奧運時代人文價值的弘揚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0日 09: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倫敦奧運火炬已經點燃,北京奧運的盛況猶在昨日。全球化時代的奧運,已成為世界各國跨越政治和經濟溝壑,以文化包容與全球共存的胸懷創造文明的國際性文化盛會。北京奧運激發的人文價值成為寶貴的精神遺産,後奧運時代的中國人更加文明自信,更加進取開放。四年後的今天,再次總結闡發和弘揚傳播奧運精神遺産,再次關注實現人類文明融合的奧運場域,我們感受良多、受益良多。——編者

  奧運會為全球化時代的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堅持和保護自己的文化基因,同時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開放,在自主自覺和多樣共生中成就美好。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有很多遺産得到開掘、提升和轉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新動力。其中,最值得珍惜、記憶、傳承的北京奧運遺産,是中國文化與奧運精神所激發、涵化的人文價值。這些價值持存在後奧運時代中國人個體的心靈世界,也體現在更為普遍和族群化的公民意識、城市品格和社會風尚之中;這些價值不是靜態地存在,而是活的生命,不斷生長、成熟、壯大,成為北京、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以下從社會性格、城市精神和志願者文化三個層面探討北京奧運的人文價值的傳播與弘揚。

  砥礪了開放多元、積極向上的社會性格

  社會性格是一個區域、族群社會成員普遍化、整體性的心理秩序,關乎人們如何評價歷史與現實、自我與他者、問題與成就,關乎社會氛圍、社會情緒和社會發展。社會性格生發于社會群體的經歷、情感、意志和環境,而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對社會性格的變化和成熟産生重要的影響。北京奧運會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全球化走向縱深的國內外背景下舉辦的,很多媒體和評論家視之為中國自身發展、中國與世界關係再造的一個標誌性節點。世界見證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而作為和平崛起、負責任的大國,我們還需要培育更為健康、成熟、開放的國民心態和社會性格。

  舉辦北京奧運會在國家敘事上是“百年夢想”,而在個體意義上,老百姓把宏大夢想轉化為生動、實在的生活態度、社會情感和價值選擇,進而影響、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參與。對中國人而言,奧運會既是體育盛會也是文化狂歡,既是歷史戲劇也是生活儀式,既指向身體運動也返照心靈建設。在歷經革命與改革、現代化與全球化、市場化與城市化等滄桑巨變後,北京奧運帶來的社會性格變化主要表現在“回歸”和“超越”兩個方面:回歸,一方面是尋找和重建中華文化統續和族群身份認同,人們於此中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認同,另一方面是解放和發展人性,保障和促進人的尊嚴、自由和快樂。超越,一方面是對外敞開心扉與世界不同族群及其文化相遇、對話和融匯,以開放的視野、平等的精神面對差距和差異;另一方面是對內喚起理性、建設性的公民精神和價值追求,人們積極擔當和奉獻公共事業,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著力培育共有的精神家園。

  除了一些精彩賽事和輝煌成績,北京奧運會烙刻在生活世界的最深印痕,正是自信、快樂、開放、平等、擔當、向上等有關內在美好的社會性格要素。這些要素並不抽象,它們由內而外地延展為族群和個體的生活路線和生命圖景。以開放意識為例,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循序漸進地將國門打開,把市場打開,而以奧運為標誌性事件,我們的心靈和文化更加開放,把當今中國文化放在古—今—中—外的十字路口,容古納今,溝通中西,超越具體的利益、階層和文化形態,最大限度地促進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

  促進了城市精神的昇華,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時代發展主題

  奧運一直與城市相連,每一屆奧運會都會提升主辦城市的信念、格調、氣質和品位,賦予其新的活力與風采。如同其他奧運城市一樣,北京也從奧運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促進了城市精神的昇華。在奧運會落幕後,北京首先把“人文”、“科技”、“綠色”三大奧運理念轉化為城市發展理念,繼而提煉出了“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為國爭光、包容天下、厚德博愛和創新超越這四個價值範疇,彰顯了北京文化的特質,也反映了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契合與共振。康德説,缺乏文化的城市生活是盲目的,脫離了城市生活的文化是空洞的。在經濟和信息全球化時代,幾乎每一個大城市都致力於提升城市氣質和形象,主動擁抱世界,北京在奧運之後努力發現、形塑和光大內在的自己,探尋城市品格和靈魂,從而實現由內而外的“生長”——讓外在的氣質和形象紮根于城市的精神內核和人文價值。

  北京城市精神的生長與奧運會緊密相關。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最重要的意義和經驗,就是展現和創造了以人為本、和而不同的核心價值,使之對內引領全部奧運事務,對外穿越國家、宗教和種族的邊界,深化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以人文價值為統攝,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建設、賽事組織、志願服務、對外交流等千頭萬緒的工作得以統籌規劃、立體推進和精彩實施;從更寬廣的時空視野看,北京奧運完美融合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與崇尚和諧、和而不同的中國文化,這種價值融合對解釋和解決現實世界的諸多問題和困境具有重要意義。

  奧運之偉大在其精神,城市之美好亦在其精神。北京奧運會之後,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國城市不約而同地提煉、表達了各自的城市精神。我認為這是一場城市文化自覺運動,一些城市正在由單純的區域和經濟共同體,逐漸超越至文化和價值共同體。這也扣應了後奧運時代的中國社會發展主題,即“經濟中國”與“文化中國”更加協調發展,創造物質與精神更趨對等繁榮的社會。實際上,個體心靈空間的延展、社會性格的砥礪與城市精神家園建設在價值主線上是一致的:個體對尊嚴、幸福、優雅、卓越、自我突破的追求,城市對多樣、厚德、包容、創新與和諧的追求,最終都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價值理想。概括而言,北京奧運會加快、強化了以人為本的中國社會管理和建設,人、城市、社會的進步在國家和個體層面都成了當今時代的發展主題。

  展現了公民新風貌,豐富了新道德和新的社會價值體系

  北京奧運期間,有媒體説,志願者的表情就是北京奧運的表情,就是中國的表情。今天看來,志願服務事業拓展和豐富著新公民、新道德和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共有賽會志願者約10萬人、城市誌願者約40萬人、社會志願者約100萬人,他們在奧運當中閃現了人性的光輝,他們的微笑成為傳遍世界的中國名片。

  在北京奧運會的促進下,中國志願者隊伍顯著擴大,專門組織廣泛建立,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北京成立了奧運志願者的樞紐組織——北京市誌願者聯合會,實行了志願者實名註冊管理,截至2012年5月,僅青年志願者註冊93萬多人,各類志願服務團體註冊3085個,他們中有搶險、醫療、外語、媒體、教師等專業人員,也有青年學生和退休老人。很多志願者經常參與志願服務,他們為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環境更安全,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奉獻社會;他們使參與、慈善、公益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一種聯接道德理想與社會現實的公共理性;他們自信、理性、樂觀、腳踏實地,開創了一系列可持續、有影響力的志願服務項目,其中扶貧、環保、救災等項目面向社會問題和危機應對,教育、健康、創業等項目面向社會發展和公民幸福。中國的“80後”(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曾被一些長輩和媒體憂慮地表達為“嬌生慣養”、“垮掉的一代”,這一印象在2008年得到扭轉:“80後”志願者通過積極參與和真誠奉獻,在奧運會這樣重要而開闊的社會歷史平臺上展現、鍛鍊和成就了自己,並感染和帶動了更多同齡人,被長輩和媒體親切地稱為“鳥巢一代”(“鳥巢”是北京奧運會主場館)。尤其可貴的是,與父輩們在早前貧困落後年代強調“片面的利他主義”不同,新一代能夠從容、平衡地處理自我發展、人格完善與利樂他人、造福社會的關係,能夠專業、理性地對待心智付出與制度建設的關係。我認為,構築自我與他者的命運共同體、協同道德理想與制度安排正是現代志願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柱石和驅力。

  奧林匹克運動饋贈給人類的精神遺産是美好而厚重的,珍視這一饋贈並將其發揚光大的城市將從中受益無窮。

  (執筆人馮惠玲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胡百精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熱詞:

  • 人文價值
  • 人文
  • 生活儀式
  • 價值追求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