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曹華飛:“中國式過馬路”不能成為潛規則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19日 09: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中國式過馬路”成為一個新的網絡詞彙迅速流行,人們將它的意思解釋為“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詞條一本正經的總結和釋義略帶戲謔的描繪,使得它很容易就吸引了人們的興趣。與之同樣被總結和描繪的,還有縱身一躍就可以過去,與公路隔欄無關的“中國式越欄”;奮力往前擠就可以,與公交站排隊等車線無關的“中國式上車”;瞅準空檔急轉車頭就可以,與車道劃分無關的“中國式變道”。

       這些説法看起來只是調侃,但我們在生活中確實可以找到不少佐證。公安部日前修訂發佈的第123號令,將機動車駕駛人闖紅燈行為的扣分提高到6分等規定,正是針對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違章行為,從加大懲罰力度上進行整治。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全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近7萬起,表明“中國式過馬路”以及一系列“中國式不規範交通行為”,絕不僅是一句俏皮話。

       “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要左右看”,這句話大概是每個孩童入學就會被反復教授並要求牢記、做到的;行走路上,“闖紅燈危險”、“減速慢行”、“排隊等候,有序上車”這樣醒目的提示在十字路口、公交車站、重要路段比比皆是;各地各部門舉辦的各類交通安全知識宣講、事故防範教育等活動也不在少數。但是,儘管教育上“從娃娃抓起”,宣傳上有覆蓋、有深度、有理有據,制度上不斷加碼條文效力,交通行為規範的結果卻始終不盡如人意。

       道路交通屬於公共領域,行路人車組成一個共同體。眾生百態,我們無法揣度還原正在違章的那個人那一刻的心態動機與思維活動,是對“法不責眾”的篤信,還是守紀觀念的淡薄,抑或是爭搶習慣的頑固?究其本質,“中國式過馬路”的正面規範指向公民社會,一個以法治、秩序、有組織、建制化為特徵的現代文明社會。而我們所有的違規事實,卻始終寄生於傳統市民社會之中,後者的習見、約定俗成、自發性和偶然選擇性,仍然具有強大的力量。在“一撮人”面前,“紅綠燈”所代表的秩序規則形同虛設。市民社會甚至形成一種“潛規則”,無論是在公共事務領域,還是在政治生活或者經濟文化活動領域,潛規則橫行,置原則于不顧,持事後效果論。

       也許,有人會舉某些交規不甚合理或不易操作為例,來説明倚仗個人當下判斷是必要的。這種觀點,是因為制度的階段性不完善而索性放棄制度的觀點,本質上仍是實用和功利為先的心理。為了建設有序、有規範的公民社會,還需要公眾從點滴生活出發,給原則一點耐心和一份決心。

熱詞:

  • 中國式過馬路
  • 潛規則
  • 紅綠燈
  • 交通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