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印斌:“捐門檻”的教育如何實現公平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8日 08: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要把孩子送進城裏小學的學前班,都需要有“贊助票”,一張“贊助票”繳費300元到500元不等,且一票難求。這是寧夏海原縣很多進城務工農民目前遭遇的難題。對此,有校長稱,“進城的孩子太多,學校的壓力太大,就想通過收取‘贊助費'來提高門檻,緩解一下招生壓力。”而海原縣教育體育局負責人則表示,教育局從沒發過收取這項費用的文件。(《中國青年報》9月17日)

  走出了大山,來到城裏,原本以為可以正常進入城裏的學校,與城裏的孩子一起接受更為優質的教育,不料,“贊助票”卻成了橫亙在眼前的一道堅硬門檻。若想進去,就必須“捐門檻”,去年是300元,今年則漲到了500元,至於明年,“門檻”可能更高?小小的縣城裏,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民到處在找關係買“票”,而教育主管部門卻聲稱不知情,如此情狀之下,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敞開大門,接納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入學就讀,是城裏公辦小學應盡的義務,而非什麼額外的善舉。城市裏面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屬全民所有,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公共資源,而不是用來生利的工具,學校無權用入學名額有限來強迫學生家長支付什麼“贊助費”。

  即便經費確有不足,那也應該由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根據動態的生源規模,確定相應的各項費用。這也是政府的當然責任。這些年來,海原縣進城農民增多,子女上學的訴求相應也在增加,當地政府對此不能不聞不問,而應該積極應對,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順利入學。更何況,大批農村孩子進城求學,也與當地政府撤並農村中小學有著因果關係。村裏沒有學校,城裏理當敞開接納。

  一個“贊助票”滿天飛的社會,顯然很難實現教育公平。一方面,農民進城本來已經生計不易,需要面臨很多艱難的局面,類似“贊助票”這樣門檻,其實還有很多。如果任其蔓延和發展,總是需要不斷的“捐門檻”,必然影響他們的子女接受教育。長此以往,很可能會成為城市化進程中又一道沉重的鎖鏈,在牢牢地綁縛住農民合法權益的同時,也阻滯了城市化的推進。

  另一方面,學校隨便立個名目就收費,不僅與國家政策相違背,也助長了社會上、學校裏的不良風氣。比如,報道中提到,有一個家長買一張“贊助票”花了300元,而托關係卻花掉了1700元。可見,一旦收費成為習慣,則必然會形成相對固化、相對常態的利益。而各色人等都會通過種種上不得臺面的操弄,強化這種收費“潛規則”,並從中獲得利益,從而推高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

  農民大批進城已經是大勢所趨,進城的農民分享公共資源、公共服務的意願,也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通過整合資源、擴大供給、改善服務等方方面面的努力,適應這種變化,幫助農民在城裏立住腳,而不是逆潮流而動,縱容學校這樣的公共機構私設乃至抬高門檻,提高農民進城生活的成本,甚至傷害教育公平。

熱詞:

  • 門檻
  • 教育公平
  • 學校
  • 教育投入
  • 教育資源
  • 捐門檻
  • 贊助費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