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郭曉君:構建科學的人學研究框架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30日 0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人學是研究人的存在、本質及生存、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深化人學研究,有利於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學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注重積累,努力創新,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人學理論研究大多局限于簡單的議論或對策研究,有學術深度、為學術界所廣泛接受的成果還不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基礎性原因就是還沒有形成科學的人學研究框架,還有許多深層次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

  人學研究框架是人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是該學科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應該具有普遍性、規範性和邏輯一致性。構建科學的人學研究框架,對提高人學研究水平和進行人學理論創新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那麼,怎樣構建科學的人學研究框架呢?現代經濟學經過長期發展,已成為一門規模龐大、分支眾多、體系嚴謹、模型化的科學,在社會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過去20多年,現代經濟學的許多分析方法和理論已經延伸到政治學、社會學以及人文學科等學科領域。受經濟學啟發,筆者認為,人學研究框架應當包括10個方面的內容,或者説人學研究應該是一個由10個步驟構成的研究過程。

  觀察與思考。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對社會現象以及相關問題進行長期的觀察和思考。換言之,如果沒有對社會問題的長期觀察或體驗、感悟、積累和思考,搞不清研究的緣由、目標、重點,就不可能進行科學的人學理論研究,更談不上理論創新。因此,人學特別強調科學的調查研究。

  背景與環境分析。同現代經濟學研究一樣,進行人學理論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搞清研究是在什麼背景、環境下進行的,並對這兩個方面作出界定、進行分析。既要客觀描述,又要概括特徵,抓住問題的本質,揭示其與研究目標的內在聯絡。對背景和環境的描述及其特徵、本質的分析越準確,結論就越正確,針對性就越強。

  理論闡釋。包括概括研究對象和主題,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學術或應用價值評價,對直接相關的理論進行分析,界定核心概念,建構模型或評價指標等。搞好這一階段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廣闊的學術視野,善於把握學術前沿,具有較強的學術辨別和表達能力。

  人的行為假設。對人的行為方式進行假設是人學研究的基礎。一個人學理論有沒有價值,一項制度安排或政策是否有效,關鍵看其人的行為假設是否真實反映了大多數人的行為共性,看其導致的人的行為是否能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比如,“完全公僕人假設”就可能導致對一些領導幹部監督的弱化,而“相對公僕人假設”可能更為合理。

  選擇合適的方法和工具。規範的科學研究應選擇正確的研究方法、工具和路徑,研究假設應經過驗證。在人學實證研究中,一般還應搞清自變量、因變量、調解變量、仲介變量及其相互關係,使之符合實證研究的要求。

  多維分析。人學研究一般應建立模型,進行系統分析、相關關係分析、因果分析或動力分析,形成多維的分析框架。

  分析和給出制度安排。一是針對所研究的問題,分析現有制度的影響或局限。二是給出新的制度安排,即對不同環境和不同人的行為方式應給出不同的制度安排。應因勢因人而變,環境變、人變,規則或對策必須變。

  方案選擇。一個決策往往有多種可行方案,應根據環境、資源、時間等約束條件權衡利弊,選定方案。應提高研究理性,努力選定最優方案。

  評估比較。當人作出選擇後,應通過實證研究對所導致的結果進行評價,檢驗理論是否與現實一致,並對所採用的制度、規則或方案作出優劣判斷,探索規律,提出改進辦法。在評價一種機制、模式或制度安排時,人學採用的重要評價指標是:效率、公平和發展,即看其是否有利於經濟、社會、文化和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如有條件,還應進行試驗實證。

  學術批評。進行學術批評是防止學術錯誤、提高學術質量的重要環節。一項規範的人學研究,在選題或研究提綱形成後,就應請相關學科的專家認真地進行學術批評,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在學術爭鳴中提高研究質量。

熱詞:

  • 人學
  • 研究框架
  • 學術批評
  • 因果分析
  • 科學發展觀
  • 建構模型
  • 學術質量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