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國祥:食品安全標準,到底誰説了算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7日 07: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最近幾年,我國發生了多起食品安全惡性事件,要讓消費者對食品放心,建立健全規範約束農産品和食品生産經營者的質量衛生標準,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遺憾的是,由於這些標準的制訂程序和參與主體不夠透明,社會往往質疑較多:我國食品質量衛生安全標準不高是少數企業主導的結果嗎?讓少數食品企業主導食品標準制訂,會不會給它們製造機會打擊競爭對手,損害公眾利益?這些疑問的解答關係到提振我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客觀地説,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訂應是正常現象,輿論對此不應曲解。任何一項行業標準的制訂必須要採集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必然要來自生産一線,尤其是需要採集真正體現本行業水平的領先企業的數據。因此,這些企業是行業標準制訂過程中必須依賴的主體,也是對標準進行把關和垂范執行的主體。過去,我國大量引進國外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讓一批專家“照抄”。標準雖然有了,但“水土不服”。我國曾經制訂出標準並據此檢測牛奶中蛋白質含量,結果出現三聚氰胺事件。為了克服食品方面細節把握和經驗不足的缺陷,除了必要的政府人員和權威專家參與外,讓行業內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先進企業在食品標準制訂過程中提供技術報告和意見,十分重要,無可替代。這樣不僅不會拉低國家標準,反而會讓國家標準更靠攏國際先進水平,從而淘汰落後生産經營方式,杜絕風險高的不安全食品生産經營。

  然而,公眾對企業參與食品質量安全標準制訂似乎並不領情。首先,由於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參與食品標準制訂的渠道不暢通,公眾不大認可一些現行標準出現的大企業“烙印”。其次,一些中國食品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透明度方面做得不盡如人意,事後應對也相當糟糕,社會公信力岌岌可危,其參與制訂的一些食品標準自然遭到公眾質疑和抵制。最後,中國社會的政府主導性很強,在連續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後,一些地方政府卻對本地企業從輕發落,甚至包庇縱容。無良企業危害巨大卻受罰輕微,人們只會更加擔心食品安全,會懷疑食品標準是政府、企業“勾結”的結果,摻雜著企業利益和地方利益。

  可見,繼續採用遮遮掩掩的做法,既無法解除社會對標準制訂的誤解,也不能有效提振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為此,必須克服部門和地方利益的局限,在標準制訂過程中要避免開閉門會,讓真正代表消費者的組織參與,重視消費者話語權,盡可能地與公眾就標準進行良性互動。否則,無論政府把食品標準提升到什麼程度,消費者也不會買賬,仍會妖魔化國內品牌食品,盲目迷信國外品牌食品。此外,還應重視第三方這種公允力量對公眾判斷的影響。國外不少相關食品標準的研究報告都可以在公開網站上查詢下載,而我們許多第三方的研究報告多數沉睡于檔案堆中,消費者根本無從理解企業、政府和第三方到底在標準制訂上各自發揮什麼作用。國外敞開大門公開食品標準制訂過程,從而讓公眾減少猜疑,這些有益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作者是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

熱詞:

  • 李國祥
  • 食品安全問題
  • 食品質量
  • 食品生産經營者
  • 食品標準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