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戎國強:“死都不下基層”,女博士缺了什麼“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0日 09: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大概是覺得中青報前天報道的那位“死都不下基層”的女博士丟了本地的臉,《楚天都市報》昨天刊登報道説,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了解到,湖北省高校每年都有數百名學生在基層挂職鍛鍊,利用所學服務地方。其中一些人向記者談了鍛鍊體會。

  顯然,這篇報道有為湖北正名的意圖。其實,這大可不必。沒有多少人會因為這位廈大女博士是湖北籍而對湖北有不利的看法。這樣的報道也説明不了什麼——誰還不知道面對記者採訪時該説什麼話。

  “死都不下基層”的,並不是只有這位女博士。只是別人不説,而她説出來了,還説得那麼難聽。女博士是在閩北山區比較貧困的政和縣參加調研時發微博説這個話的,指向明顯,眾人的同情心自然就倒向政和一方。

  同情政和,同情貧困地區,這當然是對的。而且很多人並不只是口頭上的同情,一直以來有很多人主動到農村支教,國家也出臺政策鼓勵高校學生去農村支教。“支教”的另一面,就是農村教師缺乏,農村教師待遇太低——一聲令下,很多農村代課教師奉獻了大半輩子的結局是“清退”。很多農村教師為了擺脫悲慘的命運,想方設法上調、進城。如果有一天農村不需要“支教”了,就説明農村留得住人才了,農村教師的命運才徹底改變了。要實現這個目標,最必須的、最根本的條件是:資源下沉,資源下鄉。如果大學生去農村當老師不需要特殊政策鼓勵、優惠,就説明農村教師的待遇接近、等同於城市了,“基層”也就不會令女博士如此恐懼了。

  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人的職業選擇,生活地域選擇,仍然遵循著那句古老的民間格言: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具體而言,城市是高處,農村是低處,民間是低處,官場是高處;社會資源的配置,總是傾向於“高處”,這就是政策導向,引導人們向“高處”走。連“農二代”都不願意留在家鄉了,一個女博士不願意呆在基層,只能説明她很正常,很主流。我們大部分人的價值取向,跟女博士沒有什麼兩樣。也許我們有耐心在基層多呆幾天,也許我們不會那麼不識相,走時要人家派好車送;這一點點區別,不足以成為我們譴責女博士的資格。

  挨了板磚後,女博士道歉了,估計也學乖了——中國的很多事情,能做不能説,只做不説,沒有人説你不對。我懷疑,一些人罵女博士,不是因為她不想呆在基層,而是她把不想呆基層的想法説出來了。本來這種事大家都不説的,保持默契,就是保持現狀,大家從默契中得益;現狀保持得越久,利益就越長久——這是傳統文化中最精妙——精妙到不形諸文字——的部分。有人説這位女博士“有知識沒文化”,至少在這個意義上是對的。

熱詞:

  • 基層
  • 女博士
  • 支教
  • 農村教師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