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雷泓霈
大學生、研究生下基層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是常有的事。但近日廈門大學一名女博士隨校方赴福建原國家級貧困縣政和縣調研時,在微博抱怨稱,“吃的不好,什麼亂七八糟的”,“求:統戰部配個好車送我們”,並表示“畢業後堅決不下基層”。對此共青團南平市委在官方微博中指出,“一個博士生在調研中,沒有對欠發達地區民生的關注,只是一味抱怨物質條件,我們很難想象,這將會是國家的棟樑之才?”
這位女博士的表現著實讓人遺憾。雖然在經濟學方面具備了深厚的學術涵養,但她將基層調研看成痛苦經歷,一味貪圖高標準。由此不難看出,她學歷很高,對基層和社會蒼生的同情心、責任感以及積極擔當意識卻是相當匱乏;她的內在和專業化發展很成功,外在人文化素養,比如社會公益品質卻形成了嚴重缺失。不得不説,她已成為“空心博士”的典型代表。
如果擁有了高學歷,就將自己當做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知識精英”“權威高端”,牛氣十足,對基層鄙夷不屑,不願參與和投入,那麼這個所謂的精英根本就是“偽精英”。這種思維在工作形式上的反應就是,有利益就幹,沒利益就不幹,進而形成一種信仰物化、責任流失、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的現狀,整個精神信仰呈現空白化和自私化,這不是“空心”是什麼?
其實,不僅是博士生看不起基層,看看這些年的就業行情,本科生、大專生不願下基層,已是一種就業常態了。坊間流傳:“湖南過半畢業生不願下基層”“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鄉下一套房”。而在就業市場上,北上廣人滿為患,很多偏僻縣鎮的基層崗位卻無人去幹。更有學生對基層和窮人缺乏最起碼的同情和體恤,居高臨下,充滿了厭惡感。在這種態勢下,高學歷博士自然會有一種濃重的“基層厭倦心理”。
這種現狀的形成絕非偶然。長期以來,儘管我們説要加強社會責任感、高尚情懷的教育,可在傳統的“分數崇拜”的蠱惑下,所謂的社會責任、公共情懷、慈善品格,無論在基礎教育還是在高等教育中,根本就沒有相關課程和具體操作。這種“只為自己學習”“為通知書而學習”的最大弊端就是,服務於社會的公共知識分子情懷、公共責任等嚴重流失,社會憂患、民瘼國是的情懷非常淡漠,更不願進行所謂的舍生取義、仗義執言、力挽狂瀾。人性中的私有化和功利化得到了極度張揚,而讓人成為了一種“功利機器”“就業道具”。這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謂的,“如果只有專長,那他會像一隻訓練有素的狗,而不是和諧的人格。他們必須要了解人性的動機、幻想和苦難,才能夠和同伴維持良好的關係。”“光教一個人專長是不夠的,否則他只會變成一個好像有點用的機器,卻不是一個和諧的人格”。這是教育發展的最大悲哀。
要讓“空心博士”成為“實心博士”,僅僅關注專業發展是不夠的。還要將志士于道的公共責任、慷慨無私的高尚人格,以及體恤民眾、關注蒼生的學術品質的發展,放到同樣重要的教育位置,讓博士們成為真正的當之無愧的公共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