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方:奧運賽場上不該有“成王敗寇”的成功學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3日 11: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倫敦奧運會各項比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看運動員賽後留下激動的熱淚已是尋常之事。不過,近幾天女子舉重選手“0成績”風波以及男子舉重奧運亞軍面對鏡頭泣不成聲的“對不起”,讓人感覺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就在有些媒體炮轟女舉成績“恥辱”之時,本次倫敦奧運會舉重比賽男子56KG級又爆出超級大冷門,中國選手吳景彪發揮不佳,挺舉三次僅一次成功,屈居亞軍。吳景彪丟掉了中國隊計劃內的這枚金牌,這也讓這位小夥子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比賽結束的那一刻,他的情緒立即崩潰了。面對央視攝像機,吳景彪不能自已,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聲:“我有愧於祖國,我有愧於中國舉重隊,有愧於所有關心我的人。對不起大家!”

  賽場上,勝敗乃兵家常事,與金牌失之交臂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運動員的痛心和遺憾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淚水中吳景彪接連説出三個“有愧”多少有些讓人“震驚”。運動員不是金牌機器,賽場上只要全力以赴了就是英雄。吳景彪鞠躬道歉,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感覺自己“痛失金牌”,丟掉了中國隊計劃內的奪金計劃。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賽場上,除了那極少數站在最高領獎臺上的運動員外,其他運動員豈不是都需要“鞠躬致歉”?因為金牌,小夥子承受了常人難以理解的壓力。可事實上,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國人早已認識到,金牌只是金牌而已,它與國家實力等等附加價值的關係越來越淡,中國在世界上擁有怎樣的地位,也並不是奧運金牌數目能夠決定的。

  在賽後表示“有愧祖國”,吳景彪並不是第一人。2008年北京奧運時,37歲的老將譚宗亮原本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奧運夢想,但最終還是與金牌失之交臂。儘管獲得了世界盃、世錦賽等無數冠軍頭銜,但譚宗亮卻始終過不了“奧運關”:“我練了23年的射擊,參加了四次奧運會,只拿到一個銅牌,有點愧對祖國,我在國家隊待了16年,最後一次拿一塊獎牌對我來説也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譚宗亮的“愧對祖國”多多少少顯得有些悲壯,不過,當他説出“愧對祖國”時,網絡上還是掀起了驚濤駭浪,拿不了金牌怎麼就“愧對祖國”了?

  時隔四年,吳景彪繼續“愧對祖國”。這一聲“愧對祖國”勢必將加重人們對“唯金牌論”的反感,吳景彪的哭聲能不能“哭醒”那些依舊陶醉於“金牌至上”的人們,現在還不好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依舊缺少那種真正享受比賽的運動員,缺少那種寬容賽場失利的輿論氛圍。

  很多人都還記得跳水運動員薩烏丁,他經歷了熊倪、田亮、何佳、林躍/火亮整整四個時代。薩烏丁出場,人們的第一認識並不是他能不能再獲得金牌,而是從他身上看到了一種“享受快樂”的堅持。薩烏丁曾對中國記者説,“我老了,因為體力和難度的原因我已不能和年輕人對抗”。他的堅持源於他把跳水當成一件快樂的事,人只有在快樂的時候,才能長期堅持做一件事。貝克漢姆也曾對那些踢球的孩子們説,“享受足球的快樂才是一切的源泉和動力”。而在“金牌至上”的重壓之下,運動員又怎麼可能去享受比賽的快樂呢?

  事實上,化解背負在某些運動員身上“金牌至上”的重壓,或許並不像旁觀的我們想象的那般容易。一方面這與中國競技體育的背景和氛圍有很大關係,另一方面,很多運動員都把“奧運金牌”看成了改變命運的契機。雖然我們一直在呼籲運動員要看淡金牌,但拿不拿金牌對運動員而言實在有著天壤之別。拿了金牌,榮譽且不説,票子、車子、房子,位子,甚至後半生都有了保障,而拿不了金牌,這一切都無從談起。

  “唯金牌論”的背後其實還是踐行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社會邏輯。所以,要化解運動員身上“唯金牌論”的重壓,不妨從學會真正尊重所有比賽選手開始做起:學著給所有失利者一個肩膀,學著給所有失利者一個鼓勵,乃至一個公正的評價及待遇,學著向所有比賽參與者表達一種感激。如何對待金牌得主,如何對待那些失利者,其實這不僅僅是賽場上的事,它更關乎我們這個社會在“成功學”方面的一些價值引導。

熱詞:

  • 賽場
  • 成功學
  • 奧運金牌
  • 譚宗亮
  • 愧對祖國
  • 挺舉
  • 唯金牌論
  • 中國隊
  • New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