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銘記光輝歷程 奮鬥民族復興”系列評論之三: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95年風雨兼程,中國共産黨從嘉興南湖飄搖的紅船啟航;95年拼搏奮鬥,曾經弱小的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強有力的領航者,撐起了億萬國民的家國夢,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瑰麗圖景。
豐功偉績的背後,是共産黨員的信念與擔當,是開拓與進取,更是共産黨員95年始終不渝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可以説,黨自誕生的那刻起就與“新”結合在一起。近代以來,民族危亡,農民、開明地主階級、維新派以及革命派雖然救亡努力試遍,雖仁人志士萬顆頭顱落地,卻依然難挽大廈之將傾。找不到出路,一時間整個國家成為了魯迅先生筆下那“無聲的中國”,苦悶折磨著國人。“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誕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自誕生起,黨在自身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創新,帶給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新意”,帶來了生機與希望。
黨的歷史是接續創新的歷史。一部中國共産黨的歷史,整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一個持續創新的過程。1848年,在相隔萬里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正式誕生,漂洋過海數十載後,十月革命才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馬列主義是舶來品,它必須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指導中國革命。建黨之初,年輕的黨犯過教條主義的錯誤,先是在大革命中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主動放棄了革命領導權,導致共産黨員幾乎被趕盡殺絕,後又在土地革命時期出現左傾錯誤,直接攻打大城市,第五次反圍剿中又“全面出擊,硬打硬拼”,致使工農紅軍損失慘重,被迫開始兩萬五千里長征……建黨之初的教條主義錯誤帶來的是血的教訓,更啟發我們黨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本國實際相結合,用新實踐、新內容、新語言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95年歲月崢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先後産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這是中國共産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的繼承,也是創新性的發展,這些指導思想引領著黨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勝利。
因為有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面對日寇的侵略,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亡國論”論調,但我黨就有“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的獨到戰略眼光;解放戰爭中雖然敵軍數量是我們的三倍,但我們只用三年就趕跑了國民黨反動派;建國後,我們創造性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不照搬蘇聯模式,堅持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因為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結合著中國的實際,都堅持在實踐基礎上走創新之路,中華民族才能在今天越來越接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創新思想貫穿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實踐,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在更高層次上體現了治標與治本、制度與法治、治國與治黨、中國與世界等的邏輯貫通,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中國夢征程有了更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習近平總書記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創新貫穿了黨的歷史,貫穿了整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現今,我們來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的起點,十八屆五中全會更將“創新”置於五大發展理念首要地位,黨的接續創新精神必須傳承下去,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中國青年網評論員 李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