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俄媒:蘇聯解體誰之過?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9日 15: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12月25日文章】題:蘇聯解體20週年,誰之過?(作者前蘇聯共産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前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尤裏普羅科菲耶夫)

    20年前,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爆發的一場深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全球的歷史進程,並於頃刻間令2億多人跌入另一個世界。新生國家的邊界線蜿蜒曲折,令昔日帝國的版圖變得支離破碎。

解體無法避免?

    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從克裏姆林宮上空降下,俄羅斯的三色旗冉冉升起。撫今追昔,俄羅斯兩家電視臺先後播放了紀錄片《蘇聯崩潰》和《帝國破産》,我深信,後—個片名更符合歷史真實。

    蘇聯的解體是否無法避免?倘若相信這兩部紀錄片,那麼帝國的分崩離析是命中註定的:計劃經濟崩潰,民族矛盾的爆發並非蓄意製造,而是篤定會出現。

    事實不容更改。然而,著名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卻利用這些事實,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的確,經濟改革亟須推行、政治體制改革也勢在必行,需要具備對時代挑戰作出及時回應的智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非得將社會政治體制打碎、摧毀一個逐步形成並壯大的帝國不可。在20世紀的大多數年月裏,這個帝國在地緣政治上的載體叫做蘇聯……

    當年,蘇聯的經濟體系無疑亟須進行結構性調整,在農業、輕工業、貿易領域引入市場機制。而在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方面,也有值得改進的餘地。只是不應當摧毀經濟和政治體制,而是實施現代化改革,引入尚未利用的資源,如此一來,年經濟增長達到8%-1O%。是極有可能的。但我們沒有這樣做。

精英無力應對

    誰是帝國崩潰的罪人?原因很多,就像對於擁有1900萬黨員的蘇共如何變得不堪—擊,人們有無數答案—樣。蘇聯解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這是為期數年的過程。倘若非得找出罪魁禍首,我想主要有以下三大集體性力量。

    首先是蘇聯的大多數政治和國家精英。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行事愚蠢、輕率,另一部分人則是甘願充當叛徒,對自身所為的一切利害關係了然於心。面對嚴峻的考驗,蘇聯政府並未做好應對的準備。國家的黨政領導層並未及時對社會政治體系進行改革。這為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所謂改革提供了機會。正是在改革時期(1985-1991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導致了蘇共乃至國家的毀滅。

    其一是憲法第六條被廢除,蘇共因而失去了在社會生活和國家中的領導地位。而隨著俄羅斯聯邦共産黨在1990年夏天宣告成立,蘇共的唯一性又遭剝奪,淪為各加盟共和國共産黨的聯合體,而不再是蘇聯國家凝聚力的源泉。

    導致蘇聯解體的第一步也是最嚴重的一步便是俄聯邦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俄羅斯主權宣言。宣言明確提出,與蘇聯法律相比,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聯邦的法律擁有優先權。而這份文件的出臺其實是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權力爭鬥的直接後果。

    在1991年8月以前,削弱蘇共、打亂國家管理步驟、通過物質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挑起民眾普遍不滿的三大行動都已基本完成。這並非是外部勢力所為,當然,或許它們施加了壓力。這是蘇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在短短的三四年間一手釀成的,正是上述問題導致了災難的發生。“8-19事件”更是令蘇共遭禁、社會政治體制變天。

外部勢力插手

    導致蘇聯解體的第二大力量便是外部勢力。西方一向對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感到恐懼,但又覬覦其自然資源。對於俄羅斯,西方利益在過去體現為擊敗這個對手,如今則是不讓俄羅斯發展到能夠充當對手的地步。為達此目的,西方採用了多種手段。

    首先是裏根和老布什政府發起的軍備競賽。美國人深知蘇聯經濟實力因為冷戰而捉襟見肘,於是趁勢炮製了星球大戰的神話,力圖將蘇聯拉入新的軍備競賽,徹底拖垮蘇聯經濟。這一伎倆最後得逞。

    其次是美國對沙特等産油國施加壓力,要求它們大幅增加全球石油産量,從而壓低這一對蘇聯經濟而言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原料價格。蘇聯一直通過石油收入在境外購買消費品,彌補本國輕工業産能的不足。由於石油産量大增,油價從每桶35-40美元迅速下跌至10-11美元,與蘇聯石油開採的成本相當,導致蘇聯經濟一蹶不振,資金匱乏令奠斯科無法正常進口消費品,導致商店貨架空空,居民不滿情緒高漲。

    第三是西方大國情報機關齊心協力,利用各種政治運動和非政府組織,在蘇聯成功組建了主要由知識分子構成的“第五縱隊”。

    蘇共中央宣傳部長雅科夫列夫提出實行民主化、公開性、多黨制和總統制等一系列全面政治改革建議。在他的推動下,幾乎所有媒體都落入了堅信社會政治體系需要改革的人手中。“改革鬥士”的言論充斥報端。如此一來,反感蘇聯終於成為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

民眾盲目歡迎

    埋葬蘇聯的第三大力量正是蘇聯人民自己。大部分蘇聯百姓,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對所發生的一切盲目歡迎,還通過行動加以支持,全然不知道其實質,也沒有意識到後果。

    當時的人們疲於為生計奔波,並未意識到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之間權力爭鬥的危害。套用匈牙利經濟學家卡爾瑙伊的話來説,“人們對國家未來的社會體制完全不屑一顧,對他們而言,囤積香腸似乎更加重要”,大家歡迎改變,認為資本主義就是商場裏應有盡有,而國家仍像社會主義制度那樣關心民眾福祉。但他們大錯特錯。蘇聯制度提供了最高水平的社會保障,賦予人們社會樂觀主義精神,這正是現今俄羅斯大多數公民所無法擁有的。

    綜上所述,導致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包括:無力應對時代挑戰、甚至有過背叛行為的蘇聯精英;以美國為首的、從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出發意圖摧毀蘇聯的外部勢力;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不清楚社會政治體制更替會造成何種後果、沒有奮起挽救國家免於分裂的蘇聯人民。

熱詞:

  • 俄國媒體
  • 蘇聯
  • 解體
  • 原因
  • 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