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際圖文 >

美國戰略是掠奪經濟 戰略東移因亞太新興經濟體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07: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宿景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最近,伴隨五角大樓來勢洶洶的軍事項目,美國“戰略東移”給國人的印象,已經固化為未來中美之間發生“新冷戰”甚至一場“熱戰”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讀。美國的確在“戰略東移”,但目的不是為了消滅中國,而是為了從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掠取更多經濟利益。中國不必擔心成為美國的軍事目標,但需要做好長期被綁架在美國制定的不平等國際經濟秩序上的準備。

  美國的“大戰略”就是掠奪整個世界經濟

  歷史上的霸權國家,從古代的巴比倫、波斯、羅馬帝國,到19世紀的英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憑藉軍事力量,輔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貿易,直接劫掠其他國家和民族。孫中山1917年所著《中國重要問題》一書曾提到,英國霸權的關鍵所在,“不是其議會制度,也不是工業革命,而是印度的財富”。英國依靠從印度劫掠的鉅額財富,才得以維繫著一支龐大的海軍,進而才得以經營其他殖民地,開拓海外市場。“印度決定著英國的命運”。19世紀英國的外交政策,先是遏制法國,後是遏制俄國,再後是遏制德國,首要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防止這些列強“分享”印度。

  與以往霸權國家必須對主要財富的來源地進行直接統治不同,美國“大戰略”的經濟基礎不是有限的固定區域,而是整個世界經濟,它的霸權是建立在現行國際貨幣、金融和貿易體系之上的。由於美元成了國際貨幣,美國無須通過國際貿易來掙美元,因為它在國內就可以印美元。這使得美國在國外的支出可以遠遠超出它的收入,因此,美國可以在國外建立軍事基地,而不必顧忌外匯的限制。美國可以大量購買外國公司的股票,或進行其他形式的對外直接投資,而沒有支付方面的制約。長期以來,美國積累了鉅額貿易逆差,但美國並不為此擔心,因為這種逆差最終都可以用美元來消除。而由此造成的經濟風險和後果,則由世界其他國家來承擔。這就是美國“大戰略”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

  長期積累的巨大軍事力量,是美國維護其經濟霸權的最有效手段。目前世界各主要地區,從西歐、中東歐、拉美、東亞、南亞、中東,一直到非洲大部分地區,實際都已進入美國的防衛區。世界上接受美國“安全保護”的國家,要比冷戰時期多得多。而德國、日本、韓國、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經驗都告訴人們,接受美國的保護絕對是要付出代價的,無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美國當前挑動南海周邊國家騷擾中國,除了政治考慮之外,也有趁機賣點軍火,收取“保護費”的目的。

  現有國際經濟體系為美國霸權提供方便

  美元的特權使美國的金融部門擁有了巨大的優勢地位,成為世界主要的資金來源,而美國金融市場又受到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的控制。這樣,美國實際上就控制了全球金融體系。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經合組織等國際經濟機構中,美國都自然地成為主導國家。如果一個國家不願同美國“打交道”,就無法成為這些組織的成員國,也無法正常地進入國際市場。早在10多年前,美國就通過修改章程的方式,對這些機構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199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定推動“資本完全自由化”,削除了各國對資本項目的控制權力。同年,世界貿易組織達成一項有關全球金融服務自由化的協議,目的是使任何一家金融公司,都能夠完全自由地進入其他國家,並享受國民待遇。1998年,經合組織又達成《多邊投資協定》,這回是使一國的工業公司能夠完全自由地介入另一國的國內經濟,購買當地公司,控制當地産品市場。以上這些改革,無疑對美國都是極為有利的。

  “911”後,美國通過凍結各種恐怖主義組織、“支恐國家”的資金,對國際金融領域的控制進一步加強,這在利比亞問題上很清楚地反映出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將利比亞在海外的鉅額資産凍結,並提供給反對派用以購置軍用物資,從而輕易便將金融力量轉化成一種政治力量。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對美國經濟霸權的存續時間宜做充分估計和長期準備。

  為防止美元崩潰,美國需要借力亞太新興經濟體

  美國的金融霸權地位,可以幫助美國企業控制重要的技術、資金、戰略性原料,可以在海外為美國資本開闢市場,但對美國國民經濟而言,卻造成另一種損害。正因為美國在國際貨幣和金融領域中的優勢地位,使得美國資本大多聚集到金融部門,而不願投入到運行週期長、生産成本相對高的生産部門,久而久之對美國經濟造成實質傷害。美國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説明,儘管美國的技術水平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但美國的工業産業在國際競爭力方面卻日益下滑,很多産業已退出國際市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表明美國經濟已經變得越來越扭曲,越來越不穩定。美國的國際收支存在巨大的結構性逆差,公共債務和私人債務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經濟週期又依賴於資産價格泡沫,這一切對美國而言,蘊含著嚴峻的系統性危險。如果僅僅是貿易逆差,美國可以用美元來擺脫,但嚴重的外債危機,將導致美國金融市場資金枯竭,利率提高,償還債務的成本上升,美元勢必會貶值。由於整個世界經歷了40年之久的美元體系,美元已遍佈世界各地,一旦美元危機真的來臨,後果難以設想。屆時,美國即便仍具有軍事優勢,也會發現已無用武之地。

  所以説,對美國來説,目前軍事手段頂多是維持霸權形象的一張廣告,相信美國政府很清楚,現在填補經濟漏洞才是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而目前世界的政治經濟結構,決定了美國“大戰略”的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因為亞太已經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並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美國經濟前途將主要取決於這一地區的新興市場經濟。美國的對外投資、金融資本的運用等,都需要依賴於新興經濟的增長,希望從中源源不斷獲取利潤,用於彌補國內的資本虧空,以圖徐徐恢復金融體系,扭轉戰略上的不利局面。這預示著,至少在今後相當長時間裏,美國還需要加強同東亞國家,尤其是同中國進行政治經濟合作。

  因此,美國“重歸亞太”,更多的並不是從安全角度考慮,而是從資本主義生存的本身考慮。美國提出TPP,就是為了和中國爭奪亞太經濟主導權,擺明了是要多分亞太新興市場發展的蛋糕。至於五角大樓來勢洶洶的軍事項目,一定程度上含有美國軍人出於部門利益的考慮。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軍事歸根到底只是一種手段,經濟才是最終目的

熱詞:

  • 經濟霸權
  • 經濟週期
  • 美國霸權
  • 美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