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2011年國際金融形勢評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財經》雜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美國經濟的四個關鍵詞是:“扭曲操作”、債務危機、“佔領華爾街”、經濟復蘇。

  一是貨幣政策方面,QE2效果不彰,推出“扭曲操作”替代QE3。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自美國內部,百年一遇,美國救助手段有限,貨幣政策成為最可倚重的政策工具,美聯儲的“寬鬆”政策已持續3年。2010年11月3日,美聯儲正式啟動QE2,在8個月時間內購買6000億美元國債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儘管經濟有所起色,但通脹效應也開始顯現,2011年5、6月份CPI同比漲幅均達3.6%,創近3年最高水平,11月份核心CPI也達到2.2%的高點。

  在此背景下,雖社會各界對QE3的呼聲不斷,但美聯儲卻終難下此決心,只能在9月推出以維持QE2為核心的“扭曲操作”:“延長所持債券資産的平均到期時間。FOMC計劃在2012年6月底以前買入4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其剩餘到期時間在6年到30年之間;同時出售等量的美國國債,其剩餘到期時間為3年或以下。”

  不同於量化寬鬆的通過印刷鈔票購買美國國債以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扭曲操作”更為溫和,其通過增持長期債券壓低長期債券利率和其他長期投資品利率,如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利率,可使企業和消費者以更低成本借貸,從而激活再融資和房屋銷售,並促使投資者轉向股票和公司債券。但是,由於目前美國家庭負債已經較高,對利率已經不再敏感,該措施刺激消費者消費的效果尚未顯現。

  除了實施“扭曲操作”以維持QE2以外,美聯儲還推出另外兩項新舉措:一是將利率政策執行期限明確化。美聯儲2008年12月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在此基礎上,2011年8月又宣佈將該利率水平維持至2013年中期。通過將執行期限明確化,美聯儲向市場傳遞了明確的預期信號以提升政策效力;二是啟動新聞發佈會制度。今年4月,伯南克宣佈將在每兩次議息會議後召開一次新聞發佈會,以此作為美聯儲提高透明度以及與市場加強溝通的重要舉措。

  總體看,已經持續近3年的寬鬆貨幣政策顯現出一定的政策效應,對短期經濟復蘇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從長期看,美國經濟的內在矛盾無法通過貨幣政策消除,寬鬆貨幣政策必然帶來的通脹壓力將為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惡果,下一輪金融危機的種子也必然由此而生。

  二是財政政策方面,債務問題束縛美國政府手腳,民主、共和兩黨以此進行政治拉鋸,掣肘經濟復蘇。

  美國債務總額已逾15萬億美元,陷入高福利政策與低經濟增長的矛盾之中。選舉政治導致高福利剛性增長,社會保障支出已成其財政支出中最大項目。加之美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17.4%,未來的福利開支還將繼續增長。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一直復蘇乏力,財富創造能力下降,稅基減小,只能通過擴大財政赤字維持政府和社會運轉。

  雖然債務問題嚴重,美國兩黨卻將其作為2012年總統大選的籌碼進行政治拉鋸戰,黨爭已成為美國政治制度中的頑疾。奧巴馬也承認:“我們這個國家沒有問題,是我們的政治有問題”。美國的民主是一把雙刃劍,在賦予其自由的同時,也附帶了決策效率的低下。雖然債務上限議案在8月2日獲得通過,但兩黨的殊死搏鬥終於導致標普對其降級:8月5日,標普將維持了近百年的美國“AAA”長期主權信用評級貶為“AA+”,全球金融資産失去重心,從而激發了全球經濟陷入二次衰退的恐慌性心理,余波至今未平。即使如此,雙方也毫不妥協:兩黨議員組成的減赤“超級委員會”在11月的談判中毫無成果,換來了穆迪與惠譽對其的負面展望。

  雖然債務危機暴露了美國經濟、政治中的一系列根本問題,但美國仍是世界最強大的金融帝國,只要美元霸權繼續存在,美國就不用擔心因為沒錢而無法還債,這從降級後美國國債價格不降反升中得到印證。儘管如此,債務危機仍可以看作是美國盛極而衰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各國定會大力推行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美元霸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失去它的光環。

  三是社會矛盾方面,“佔領華爾街”運動暴露出美國的深層次矛盾。

  9月17日,“佔領華爾街”運動打響第一槍,並以祖科蒂公園為原點逐漸演變為“佔領華盛頓”,此後進一步蔓延至美國上千座城市乃至歐洲、澳洲,出現“佔領倫敦”、“佔領墨爾本”,抗議內容也從最初的抗議華爾街發展到對數種社會問題的抗議。進入11月後,美國政府逐漸失去耐心,警察與抗議者之間的衝突此起彼伏。“佔領華爾街”運動與歐元區債務國家反對緊縮措施的大罷工和英國的大騷亂遙相呼應,使得表面平靜的西方世界不再安寧。

  “佔領華爾街”運動是美國近些年累積的社會矛盾的一次總爆發。從經濟層面上來説,根本原因是貧富兩極分化、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社會矛盾的激化。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所説,美國的現狀是“屬於1%,由1%所掌握,為了1%”。兩極分化最終導致民眾走上街頭,劍指華爾街的金融家,他們認為正是華爾街金融家淩駕於政治體制之上,才導致了社會制度的不公正;從政治層面上來説,奧巴馬上臺後,醞釀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在共和黨的阻撓下失掉精髓,希望依靠增稅挽救赤字的想法被共和黨堅決駁回,導致自身處境尷尬,2012年大選形勢堪憂。“佔領華爾街”運動開始後,奧巴馬表示出同情,與共和黨稱其為“暴徒”的態度大相徑庭,可一窺奧巴馬欲借此打擊共和黨、挽救自己人氣的心理。

  四是經濟增長方面,整體經濟處於緩慢復蘇軌道,年底終於出現一波加速回暖的“小高潮” 。

  生産總值方面,一二三季度美國GDP環比增速分別為0.4%、1.3%和2.0%,雖然低迷但整體呈上升態勢;就業方面,失業率始終在9%左右高位徘徊,最高達9.2%,但下半年有所改善,11月降至8.6%,創下2009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消費方面,整體仍處於下降通道,但年末有所上升,密歇根大學和湯森路透集團聯合發佈的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67.7,雖仍明顯低於2010年12月的74.5,卻是今年6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此外,美國10月新屋銷售折合年量達30.7萬套,環比增長1.32%,成屋銷售折合年量為497萬套,環比增長1.43%,表明房屋市場開始企穩回升;11月ISM製造業PMI為52.7,也已經回歸良性循環,並創下5個月以來最高水平。

  總體來看,美國經濟經歷3年多的自我修復,並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已經開始緩慢復蘇,在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整體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意義重大,是2012年全球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

  歐洲金融形勢評論

  2011年歐洲經濟的四個關鍵詞是:歐債危機、救助機制、歐洲央行、統一財政。

  一是歐債危機向著多層面蔓延,救助時間緊迫。

  1,希臘財政狀況迅速惡化。2011年希臘依然是歐債危機的風暴眼,標普、穆迪、惠譽三大評級機構均將其主權信用評級調降至垃圾級。而其前任總理帕潘德里歐針對“債務減記”救助方案反復無常的表態,也為歐債救助增添了戲劇性的一幕。希臘危機的不斷深入引領歐洲領導人開始公開討論其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甚至德國執政黨基民盟投票通過允許歐元區成員國退出機制議案。

  2,危機向金融業與政界橫向蔓延。金融業方面,10月4日,法國與比利時合資銀行德克夏銀行集團被拆分,成為在歐債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家銀行。德克夏銀行集團持有希臘、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問題國家債券風險敞口超過200億歐元,急需短期流動性規模960億歐元。

  10月底,美國證券公司MF Global控股申請破産保護,成為美國史上第七大破産案。MF高估了歐元區領導人解決危機的能力,在過去一年中購買了歐洲國家發行的價值60億美元的主權債券,期望高風險債券能帶來高收益,可惜事與願違。

  12月9日,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發佈文件顯示,依據新引入的應對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措施,歐洲銀行業需籌集1147億歐元的新資本,較兩個月前的估計值增加8.2%,與10月份相比,歐洲銀行業需要再多籌集87億歐元。

  政界方面,“歐豬國家”全部因歐債危機完成“換帥”。

  3月,上任僅兩年的愛爾蘭前總理布賴恩考恩(Brian Cowen)黯然離去,恩達肯尼(Enda Kenny)接替。6月,葡萄牙前總理若澤蘇格拉底(Jose Socrates)下臺,科埃略(Pedro Passos Coelho)執政。10月底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為自己的政治投機付出代價,不得不提出辭職。隨後,金融家盧卡斯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擔任總理。11月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在眾叛親離的窘境下離開總理寶座,由經濟學家馬裏奧蒙蒂(Mario Monti)接替。幾乎同一時間,西班牙執政黨工人社會黨被選民拋棄,大選提前舉行,馬裏亞諾拉霍伊(Mariano Rajoy)當選。

  3,危機向歐元區核心國家縱向蔓延。

  法國方面,其“AAA”評級岌岌可危。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法國銀行業持有意大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債券風險敞口分別為4102億美元、557.4億美元、1461億美元、283億美元、301億美元。11月17日,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擴大8個基點至3.79%,與德國同期國債收益率價差突破200個基點,成為歐元區創立以來首次。11月21日與23日,穆迪與惠譽相繼警告法國其“AAA”評級前景堪憂。

  德國方面,《金融時報》數據顯示,6月中旬至8月,德國債收益率走勢在86%的市場交易時間內與意大利國債收益率走勢相反,但9月以來,這一比例已降至69%。11月23日,德國拍賣60億歐元10年期國債,2%的收益率未能吸引到足夠的投資者,德國央行不得不買進其餘39%,遠高於德國央行17.83%的國債持有平均份額。

熱詞:

  • 杠桿化
  • QE
  • PMI
  • 國債持有
  • 國際金融危機
  • 人民幣國際化
  • 國際金融中心
  • 日元升值
  • 操縱匯率
  • 佔領華爾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