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中國青年報:國務院奧運首金賀電遭遇網絡暴力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1日 1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同樣兩名中國選手,易思玲得了金牌,喻丹得了銅牌,但得到的待遇卻天壤之別,國務院發的賀電上沒有喻丹的名字,CCTV連一個對準喻丹的特寫鏡頭都沒有,當記者採訪完易思玲、想起喻丹的時候,她已經悄然離開,在這個不懂得尊重的國度裏,除了金牌本身,沒有任何偉大。”
 
    這樣一條並不符合事實的微博,在網上轉發卻已超過10萬次。
 
    倫敦奧運舉世矚目,網絡則幾乎成了一切奧運信息最快的傳播者。但不少中國網民在第一時間的最強音,不是讚美,而是“不淡定”。
 
    誰的眼裏只有金牌
 
    截止到記者截稿,上述微博的18406條評論裏,許多網民未經驗證,就開始憤怒的譴責:“唯金牌是瞻”、“讓人心寒”、“中國缺乏奧運精神”。
 
    許多人轉發了“只關注金牌數量的國度,也許是最不關注民眾體育的”這一類的評論。
 
    有的網民甚至上綱上線:“這或許就是中國在世界那麼難以立足的原因吧?總是自以為是的自作聰明,殊不知,他們遠沒有普世的價值觀,甚至與其相左,缺乏根本的以人為本!”
 
    還有人評論:“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沒人性”、“這個國家沒救了”、“這個國家骨子裏透著自卑”……
 
    但是,這些網民都沒有問一句:“上述微博所説都是真的嗎?”
 
    實際上,“國務院發的賀電上沒有喻丹的名字”並不屬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是第一時間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獲得獎牌的易思玲、喻丹,以及中國體育代表團”發去賀電的。
 
    這位倫敦奧運的首銅獲得者也並不是“悄然離開”的。她接受了多家中國媒體的採訪,之後中央電視臺、多家新聞門戶網站都採用了關於她的報道,包括了新聞發佈會、個人專訪和對喻丹的教練的訪問。
 
    也有網民發現了這些事實,指出“不要偏聽偏信”,但這條微博卻仍在被瘋狂地擴散。
 
    “那封賀電是祝賀首金的,自然是發給首金獲得者易思玲。同時喻丹也收到了單獨發給她的賀電。真正不懂得尊重的不是國家,是不負責任的部分網民。”網民“陳柏齡”這樣評論。
 
    與此同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讚揚喻丹等運動員的聲音,網絡關注度卻遠不如上述不實的微博。
 
    “冠軍旁邊,我們不能忘了他們,銀牌、銅牌,還有不小心落榜的同學,射擊場上的喻丹、龐偉,游泳場裏的李玄旭,0.1秒?0.1環?0.1米?也許他們與金牌差之毫釐,卻是同樣付出了百倍的血汗,不拿金牌一樣是英雄!”
 
    這條“新浪體育”的微博有1萬多條轉發,幾乎是這一類關注非金牌獲得者微博中轉發最多的。但一樣被淹沒在“沒有任何偉大”的聲音裏。
 
    而“喻丹最想謝父母感動英記者”的微博則只有5000多條轉發量。“‘爸爸媽媽,我想謝謝你們!你們真的很不容易……’喻丹拿到氣步槍銅牌後的發言讓所有在場中國記者鼓掌。翻譯把喻丹的話重復了一遍,頓時現場外國記者也爆發出巨大掌聲,提問的英國女記者眼眶濕潤。一幕閃現出的人性的光輝,愈加真實,讓人感動。”
 
    在這條微博下,譴責“不懂得尊重的國度”的網民們大都不見身影。
 
    “一幫連一個上屆銅牌得主名字都報不出來的人,卻鄙視別人沒有人文關懷。”網民“聽覺動物免小免”説。
 
    上屆開幕式,“躺著也中槍”
 
    同樣被架上“審判席”的,還有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7月28日4時之後,網絡上涌現出大量“對比式”的評論。
 
    “看了奧運會開幕式,兩個感受:第一、英國人不裝逼,輕鬆,隨意,自由;北京開幕式,裝逼,累,刻板。第二、英國人處處都看見具體的個人,生命的氣息;中國人處處看見組織,人都是螺絲釘。這個差距太大了!”網民“上海灘”評價説。
 
    倫敦奧運開幕式,500名建築工人夾道迎接最後一棒火炬交接。
 
    這樣的評論被網民廣泛轉發:“倫敦市長鮑裏斯約翰遜曾公開宣講:感謝每位奧運會的建築者,你們鑄就了英國新驕傲。而當搜遍網絡,甚至沒有看到一張2008年北京奧運會建築工人的正面特寫照。那年,他們不少人因為沒有暫住證,而被驅逐出北京!”“500個英國工人參加了開幕式,蓋鳥巢的全體民工們都被送回家看電視!”
 
    不少網民一看到這樣的對比,就稱讚英國辦奧運“文明程度不同於暴發戶”,“英國不愧是西方文明的象徵,什麼叫自由,民主,文明展現得淋漓盡致。就算你是四大文明古國,也達不到人家所謂的文明,真悲哀。”
 
    網絡使得人人們更容易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其中的一些卻太易倒塌。
 
    果不其然,辟謠微博也火了一把:“倫敦奧運會請500個工人來現場,你們説那是人文關懷。北京奧運會把鳥巢建築工人的名字刻在每一根鋼筋上,你們從來不記得。這是選擇性記憶嗎?”這條微博被轉發兩萬多次。
 
    倫敦奧運出現的名人也成了借題發揮的“靶子”:“中國在當代確實沒有底氣,沒有人物,沒有J.K.羅琳,沒有憨豆先生,沒有貝克漢姆。”
 
    “中國沒有羅琳,有韓寒;沒有憨豆,有郭德綱;沒有貝克漢姆,有姚明……難以一一列舉。”
 
    在如潮批評的另一端,也有許多網民表現出難得的理性。
 
    不少人認為中西文化氛圍不同,兩個開幕式沒有孰優孰劣。“早就料到,倫敦開幕式以後,肯定會有人跳出來罵4年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這個沒有可比性,人家講的是歡快隨意,中國講的是莊嚴沉澱。”“著力點不同,但同樣優秀,比來比去的不累嗎?”
 
    “北京應學倫敦”的論調也被質疑和反駁。“英國敢於在這樣世界範圍的開幕式上出現死神、伏地魔這樣的反面角色,在中國的開幕式肯定不會讓閻王爺、白骨精上場。”下面這條微博就嘲諷了“北京應學倫敦”的評論:“如果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作為開幕,把《鐵血丹心》、《渴望》、《春天的故事》、《縴夫的愛》等膾炙人口歌曲都播放一遍,配上春節晚會的舞蹈。再演出個《北京愛情故事》的舞臺劇。然後以在大熒幕插播《葫蘆娃》和《我愛我家》3D片段作為過場動畫。我看大家不把北京奧組委罵死?”
 
    鳳凰網體育專欄作家翠紅對開幕式的評論也引起了爭議:“個人服從集體,追根溯源其實就是‘文革’遺風。灰、藍、綠換成七彩的團體操統一服裝,不改其抹殺個性的本質,顏色的更換掩蓋不了無個體面目的真相。張藝謀從骨子裏對中國傳統文化缺少了解和認同,表現出無知而無畏的一面。”
 
    網民王欣並不贊同這一評論。“我並不認為,要讚美一個必須通過否定另一個的方式才顯得自己讚美的有力。團體操式聲勢宏偉的方式,何嘗不是一個很美的震撼?各有各的美,世界因為不同和多樣性而顯得豐富和精彩!”
 
    “任何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無論規模大小、參加的人數的多少。在表達主題的同時,西方文化更追求一種愉悅性、娛樂性,像一個party,和中國文化講究整齊劃一、場面宏大,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鳳凰衛視主持人鄭浩也評價説。
 
    網民反思催生“奧運金牌體”
 
    在爭論出現之後,不少網民已開始反思。
 
    “中國人別總這樣敏感,美國NBA比賽後也不是採訪表現最差球員,不能因此而説明什麼。”網民付春愔的這條微博催生出了反駁“唯金牌是瞻”論的“奧運金牌體”。
 
    “同樣是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三名的就有獎牌,第四名就沒有。頒獎儀式上沒有他的身影,現場解説中不宣佈他的名字。在這個不懂得尊重的地球上,奧運會就是侮辱的存在。”
 
    “同樣兩個美國政治家,奧巴馬贏得了大選,麥凱恩沒贏得大選,得到的待遇卻天壤之別。各國元首發的賀信中沒有麥凱恩的名字,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連一個小桌子都沒給麥凱恩留下。當記者簇擁在芝加哥勝選的奧巴馬身邊時,麥凱恩已悄然離開回到亞利桑那。在美國這個不懂得尊重的國度裏,除了總統本身,沒有任何偉大。”
 
    “同樣是11個踢足球的男人,西班牙隊贏得了世界盃,中國隊預選賽沒出線,得到的待遇卻天壤之別。大力神盃上沒有刻中國的名字,國際足聯連一塊獎牌都沒發給中國隊。當記者們圍著卡西利亞斯、托雷斯狂按快門時,中國隊已默默地坐在電視機前,深藏功與名。在足球這項不懂得尊重的運動裏,除了冠軍,沒有任何偉大。”
 
    網民也調侃了網絡上“一切都是體制的錯”的評論潮:
 
    如果我説中國選手錶現出色,他就説 “中國選手是舉國體制下的金牌機器,根本不像美國選手享受比賽”;如果我説外國選手發揮失誤,他就説“雖然沒拿金牌,頒獎時一樣笑得高興。幸虧外國選手失誤,舉國體制才挽回一些面子”;如果我説中國選手多,“雙保險”,他就説“同樣兩個中國選手,媒體一窩蜂報道金牌,這個國度不懂得尊重”,如果我説不知道為什麼,他就説“從小缺乏分析問題能力,當官的就不願意改高考那套應試教育!”
 
    在炒作出的網絡激憤逐漸退潮之時,再宏大的體育賽事,也最終要回歸它的本來面目。
 
    “我就想看一屆體育盛會,得金牌的運動員是威武,沒得金牌的看有沒有發揮水平,有突破的都是好樣的,發揮失常也是常事。”網民“聽覺動物免小免”説。

熱詞:

  • 國務院
  • 奧運
  • 首金
  • 賀電
  • 網絡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