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挑戰十年 中國精神

—— 十六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歷程述評之三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1日 03: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空中鳥瞰四川省青川縣農村集鎮重建新貌。

  新華社記者 陳 燮攝

  事非經過不知難。

  這10年,是中國一路高歌的10年,也是中國迎難而上的10年。

  非典暴發,人民生命安全遭遇重大危機。

  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特大自然災害,撕裂山河,撕扯人心。

  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突然襲來,經濟下滑,企業困難,失業增加,中國經濟化危為機,風景這邊獨好。

  承辦奧運,興辦世博,百年夢想,當代盛舉。組織世界上最大最為複雜的賽事和展會,是喜悅也是挑戰。

  愈挫愈勇,愈難愈進。中國人就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萬眾一心,頑強拼搏,我們戰勝了一次次自然災害,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們辦好了奧運世博,辦成了一系列難事大事喜事。中國高昂著頭,中國人民高昂著頭。

  歷史不僅以它的輝煌時刻讓人銘記,更以它的艱難曲折讓人難忘。應對挑戰更能迸發力量,戰勝困難更顯意志精神。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充滿挑戰的10年,我們不僅收穫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也收穫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災難無情人有情

  10年,一次次抗擊重大自然災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讓我們面對災難堅如磐石

  “難事”不斷,把過去這10年標注成極不平凡的歷史片斷。

  汶川地震,歷史罕見的特大地震;玉樹地震,當地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強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吞沒人口密集的繁華城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頻發生,我們臨危不亂:非典疫情猝然襲來,肆虐南北;甲型H1N1等高致病性流感警報幾度拉響……

  多難興邦。穿越風霜雨雪,經歷災難磨礪的中國更加從容自信、生機勃發。

  由川西龍門山地震帶一路北上,沿途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錯落有致。北方建築的豪邁大氣,江南建築的婉約細膩,粵派建築的精緻實用,這些村落既融合了各援建省市的建築元素,又符合川西地形地貌和農民生活需要。

  如今的巴蜀大地,山清水秀,房屋整齊。如果不是親歷者,很難相信,汶川地震發生之初,這裡曾經是一片殘垣斷壁、瓦礫成堆、滿目瘡痍的景象。

  這是一段高度濃縮的時間。汶川地震發生後僅僅3年,10多萬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就重整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沒有發生饑荒,沒有暴發疫情,更沒有引發社會動蕩,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奇跡。汶川,已不僅是川西崇山峻嶺間那一個小城,它成為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信念的縮影,當代社會主義中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的象徵。

  災難無情,人有情。面對一次次嚴峻挑戰,中國人民憑藉怎樣的精神締造奇跡?又收穫了怎樣的啟示和經驗?

  我們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每次災難襲來時,“人民生命高於一切”,“第一位是救人”,是我們的最高信念。黨和政府對百姓安危、人民利益的掛念,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珍愛生命、保護人民的本質。

  歷史的災難最終將通過歷史的進步得到補償。“一個善於從自然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堅強和不可戰勝的。”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顯示出中華民族面對災難的堅定和智慧。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降臨華夏大地。來勢洶洶的非典疫情,讓那一年的春天充滿不安。面對嚴峻疫情,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胡錦濤總書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及時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向全黨發出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的號召。國務院先後召開10多次常務會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防治措施;制定並公佈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將防治工作納入依法、科學、規範、有序的軌道。

  非典的代價是沉重的,但這個代價並沒有白白付出,它大大推動我國應急體制的進步、公共衛生事業的進步、社會公共事業的進步,使得我們在後來各種突發事件的應對中,受益匪淺。

  居安思危,完善體制。2005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突發事件應對法;汶川地震5個月後,國家立法機關修訂防震減災法,提高學校、醫院的抗震設防標準,並對應急救援機制、過渡性安置、災後恢復重建等作出相應調整。預防與處置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我國應急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正是依託這一套應急管理體系,使我們經受了近年來各種災難的嚴峻考驗。無論是南方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還是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突發事件造成的生命財産損失,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汶川地震後,黨和政府及時提出舉全國之力,支持災區恢復重建,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汶川地震3年內投入恢復重建資金就超過1萬億元。中央財政安排災後恢復重建基金和稅費優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頂層設計”,為恢復重建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災難面前,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後方同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汶川地震後僅一個月,19個省市就組織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一省幫一重災縣”,五湖四海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和智力資源,全國各地的災害防治和建設經驗在這裡匯集。玉樹地震發生後,災區5000多名中學生被妥善安置到省外就學。

  在災難中,一個個大寫的“人”,更讓人感動。災區各級黨委和政府無愧中流砥柱角色,在山崩地裂的危急關頭,處變不驚、指揮若定,帶領群眾勇敢站立起來。黨員和幹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解放軍戰士用忠誠和血肉之軀,一次次向世人昭示,我們的人民軍隊不愧為人民的子弟兵。災區人民臨危不亂、守望相助。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多少人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多少父母用雙臂為孩子撐起生命的天空,多少老師用身軀為學生擋住死神的威脅。

  我們不僅應急,更重長遠——

  如果説救援搶險是應急能力的集中體現,那艱巨的災後重建,則是對發展思維和戰略的長久考驗。

  一個客觀的現實是,我們正處在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時期。而中國地少人多,逼仄的生存空間,使我們面對災害時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在每一次災後恢復重建過程中,如何提高災區百姓的生活質量,如何使災區的發展方式實現轉變,如何保護災區的環境承載能力,促進生態恢復,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備受重視、頗費思量。

  玉樹是我國的三江源所在地,號稱“中華水塔”。當地百姓都知道,從江裏直接打上來的水泡奶茶、煮飯,比礦泉水還要好。玉樹的環境保護,不僅關係到當地發展,也關係到全國。

  為保證在恢復重建過程中,玉樹環境不被破壞,由中國科學院&&,130名專家學者參與,對當地的資源環境和承載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哪些地方可以建、建到什麼程度,哪些地方不能建,都廣泛徵求意見。

  在重建過程中,既考慮災區原有的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又充分利用重建提供的發展機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重視産業升級、節能環保,努力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恢復重建,使災區的基礎設施、人居條件都有較大改善。過去災區很多城市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市政設施很不健全,在重建中全面加強了供水、污水處理、能源供應等公用設施建設。

  正是由於充分考慮到當地百姓的需求,才使得恢復重建不是簡單地克隆過去,而是站在了一個更高的發展起點上。汶川地震後,有人擔心,當地發展水平至少要倒退幾十年,但通過幾年災後重建,有群眾由衷地説,“我們的日子至少向前邁進了20年。”

  迎難而上促發展

  10年,一次次化解經濟風險。“滿懷信心,果敢從容,堅持改革,攻堅克難”,昂揚奮進、科學發展的精神讓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

  不像自然災害那樣令人恐懼,經濟發展中的曲折悄無聲息,卻也刻骨銘心。

  經濟下滑,出口減少,企業經營困難,失業人數增加。2008年,這一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給融入全球化的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衝擊,打亂了中國經濟前進的步伐。

  這一年,中國經濟增幅掉頭一路向下,從一季度的超過10%,下滑到四季度的不到7%,下降的幅度令人擔憂。而挑戰的更嚴峻之處在於,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60%以上,中國經濟會不會被世界經濟拖垮?當金融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全球、從虛擬經濟擴展到實體經濟、從發達經濟體傳導到新興經濟體,其影響之深刻、局面之複雜,遠遠超過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這個有“世界加工廠”之稱的經濟體,能不能抵禦得住外需急劇下降、大量出口企業停工的猛烈衝擊?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能不能承受城鎮失業人員增加、上千萬農民工回鄉的嚴酷事實?中國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長勢頭,會不會就此戛然而止?

  應對嚴峻挑戰,考驗的是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展現的是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

  我們滿懷信心,果敢從容——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最困難的時刻,來自黨中央、國務院的聲音,鼓舞全國人民樹立起迎接挑戰的信心。這信心來自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信心來自改革30年積累的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信心來自近年來政府在宏觀調控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正是因為有了信心,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全國人民共渡難關,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書寫了精彩的中國答卷。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打亂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但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時代主旋律沒有變。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沒有實現,任何理由都不能阻擋我們的腳步。面對猛烈的衝擊,中國用最快的速度推出了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力保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外需不足內需補,一方面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啟動實施總額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兩年投資計劃;另一方面,推出“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及“以舊換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我們化“危”為“機”,科學發展——

  應對挑戰,科學發展成為指導我們的精神力量。黨中央、國務院“危”中捕“機”,化“危”為“機”,大規模刺激政策將促內需與調結構、惠民生相結合,4萬億投資重點鎖定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薄弱環節和與民生相關的領域。此後,陸續制定並實施了汽車、鋼鐵、裝備製造等十大重點産業的調整振興規劃,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期在保增長的同時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産業優化升級,增強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發展後勁。財政對“三農”支出大幅增加,節能減排治污投入更多真金白銀。近兩年,又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支出,擴大了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我們堅持改革,攻堅克難——

  應對挑戰,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書寫新的篇章。10年發展,改革依然是推動中國前進的強大動力。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的幾年間,儘管發展的國內外環境都不寬鬆,但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穩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2010年,《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務院首次針對民間投資發佈綜合性政策文件。2012年,各部委又密集推出落實國務院文件、推動民間投資的工作細則,以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10年改革,我們行進在深水區,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林權制度改革、資源類産品價格改革……每一步都在創新精神引領下攻堅,每一步都在為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添磚加瓦。在民生領域,連續多年持續推出的改革舉措,使得我國城鄉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密集的政策措施發揮效力,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在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嚴重的2009年,依然實現了9.2%的增速。

  風險與機遇並存,挑戰與成就同行。中國經濟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只是10年經濟發展承受的最大一次挑戰。10年間,各種挑戰接連不斷。從2002年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步入新一輪上升週期開始,中國經濟多次經受結構失衡、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以及通貨緊縮的挑戰。正是在應對挑戰中,我們精神更加昂揚,經驗更加豐富,中國經濟更加成熟。

  挑戰10年,黃金10年,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中國經濟大踏步前進的10年。經濟總量連上大臺階:2006年突破20萬億元大關,2008年實現30萬億元,2010年又衝過了40萬億元,從2003年到2011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0.7%,其中有6年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一時期的年均增速不僅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於改革開放以來9.9%的年均增速。在世界經濟的排位,從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剛剛突破1000美元,到2011年已經達到5414美元,中國已經躋身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盤點成就,我們可以自信地説,黃金10年,已經為順利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盛會盛情中國風

  10年,一次次辦好喜事。“為國爭光、艱苦奮鬥、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團結協作”,奧運精神讓中國形象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在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歷程中,總會有一些標誌性重大事件,其影響之深遠,甚至關係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走向。

  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正是具有如此歷史地位的重大事件。在中國近10年來的發展道路上,這是最引人注目的兩座里程碑,標記著中國成為全世界焦點的重要時刻。

  百年期盼,今朝夢圓。為了奧運會和世博會來到中國大地上,中國人民付出了幾代人鍥而不捨的頑強努力。

  1908年,中國人就發出了中國要參加奧運會、舉辦奧運會的第一聲呼喚。1932年,我國只有一名運動員參加了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開啟了中國參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艱難征程。新中國成立前,我國運動員費盡週折參加了3屆奧運會,雖然竭盡全力,但從未獲得一塊獎牌。這也是舊中國苦難深重、積貧積弱在體育事業上的反映。

  1894年,提倡“富強救國”的廣東人士鄭觀應,首次提出要在上海舉辦萬國博覽會。但是,在戰亂頻頻、積貧積弱的年代,中國辦世博,只能是漫漫長夜中一個夢想。

  中國與現代奧運、世博會的不解情緣,始終與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頑強努力密切相關,始終與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定步伐緊緊伴隨。當歷史掀開了21世紀這一篇章,中國以全新形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時,世界也理所當然選擇了中國。

  奧運和世博的成功,體現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制度優勢,展現了中國人民嶄新的精神風貌。

  我們開放包容,共鑄輝煌——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從北京奧運會火炬點燃的那一刻,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經歷了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光,共同分享了激情澎湃的奧運歡樂,共同書寫了奧林匹克運動新的輝煌篇章。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那一段令人難忘的日子裏,共同的歡呼聲響徹寰球。

  “給中國一個機會、世界將添一份異彩”。上海世博會吸引了246個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超過7000萬人次的中外參觀者。從創意無限的場館展示到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從琳瑯滿目的科技結晶到思想薈萃的各個論壇,在這個全球性文明盛會上,“世界智慧”和“中國之光”交相輝映。上海世博會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的綜合類世博會,也是歷史上國際參展方最多的一屆世博會。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上海世博會的吸引力,匯聚成強烈的“世博磁場”。

  “奧運會用體育來促進和平、增進了解,具有獨特的吸引力。2008年奧運會主題口號抓住了這一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國際奧委會對此感到欣喜。”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如是評價。“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會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所創下的標準如此之高,以至於此後我們甚至要用幾十年去達到它。”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由衷感嘆。

  我們重信守諾,勇於負責——

  向全世界奉獻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奉獻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這是中國人民對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中國圓滿而成功地兌現了諾言。

  為了履行承諾,中國人民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這一張張令人讚嘆的中國答卷上,凝結著各方的智慧和汗水。

  盛會的成功,來自於持續快速增強的綜合國力。正是改革開放30年所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我們高水平完成了籌辦主辦工作。而奧運會和世博會,也是向全世界打開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展示了新中國發展的輝煌成就,展示了中國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團結奮鬥的精神風貌。

  盛會的成功,來自於“舉全國之力”。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合力做好世博籌辦工作,成為各部門各地區的自覺行動。為確保上海世博會平安舉辦、長三角各地、華東地區以及全國各省區市共同構築起一道井然有序、開闔有度的安保網絡。

  我們追求卓越,默默奉獻——

  盛會的成功,來自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強大支撐。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全心為民的服務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嚴謹科學的實幹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無不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實質。在奧運會和世博會的籌辦舉辦過程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得到了充分而集中的展示。

  盛會的成功,來自於每一個中國人的自覺奉獻。無論是從ABC開始學習英語的出租車司機,還是刻苦演練的奧運禮儀小姐;無論是講文明講禮貌的小學生,還是在一線辛勤工作的志願者,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奧運進社區”、“奧運進校園”、“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在奧林匹克宗旨的促進下,城市功能在改善,服務水平在升級,環境保護在推進,公民素質在提高。

  這兩大盛會在中國的舉行,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産。“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深入人心,極大地提升了全社會的環保意識、科技意識、文明意識;活躍在奧運賽場內外的上百萬志願者、拉拉隊和觀眾,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真誠、熱情和包容的珍貴;創新作為世博會不變的靈魂,為中國未來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之路提供了無數的靈感和啟示。

  經歷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大考”的中國人,完成了從“看世界”到“融入世界”的完美轉身。

  一個民族的崇高精神是需要傳承接續的。井岡山精神,為中國革命播撒燎原火種;長征精神,挽救中國革命于危難中;延安精神,支撐我們奪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不斷豐富。精神是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秉承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人民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熱詞:

  • 中國革命
  • 科學發展
  • 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