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劉雲山指出,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産力、實現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途徑,編制規劃綱要應著眼于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
2010年《紅旗文稿》15期發表了雲杉署名文章,該文指出: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提出的,而在當前來看更是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舉。
“十一五”期間,城鄉居民在文化學習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務差距比較突出,廣大農村農民的基本文化溫飽還難以保障,縮小城鄉差距文化先行、建設名副其實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人們的共同期望,“十二五”期間,我們有理由付出百倍努力,設身處地為農村農民、農村未來發展著想,加大財政投入,加大農村文化學習場所以及農村學習資料庫建設力度。
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劉雲山在山東青島調研時強調,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追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靠思想的力量、藝術的魅力打動人心,靠喜聞樂見、雅俗共賞贏得受眾,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這是近年來中央最高層首次明確強調抵制"三俗"之風。"三俗"是物欲社會的影射,除去滋生這種文化的社會土壤,需要全民參與。
香港《明報》6日刊文《胡錦濤教民眾如何生活》,分析稱,胡錦濤對文化體制改革提出許多新論斷、新觀點,科學發展更深層次涵義開始指向“如何生活”,為民眾創建新的生活方式開路。
讓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産業優勢,讓傳統文化品牌煥發新的生機。山東省高起點培育現代創意産業,激活了文化産業的“綠色”效益 。
近日,天津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民營劇團孵化産業基地。隨著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一大批民營劇團快速成長為演出市場的中堅力量。
當初由周恩來、陳毅親自決策創建的東方歌舞團4年來以發展作為改革的命脈,創造了新的傳奇。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全劇以歷史時間為脈絡,以3200人的演員陣容,展現了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169年的偉大民族復興之路。
我發現作為政府的機構或者是國營的媒體和文化企業出現在大型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當中的時候,它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聲音,政府的形象。
我們要在設施建設上加快建設鄉鎮的綜合文化站,同時陸續地對村一級建文化室,要給予適當的支持,使每個行政村能夠建有文化室,使鄉鎮的文化站具備能夠提供公共服務、能夠組織群眾開展文體活動,同時能夠進行市場管理的職能,使村裏的文化室能夠發揮就近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作用。
多年來,各級財政部門關心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部提供的數字顯示,2001年至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投入總計859.9億元。其中,200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達到198.9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0.93億元。2007年農村文化投入共計56.13億元,比2006年的44.6億元增加11.5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