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倫敦西區:49家劇院的生命張力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9日 12: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文化體制改革

燈光璀璨的倫敦西區夜景

      英國戲劇歷史悠久,傳統深厚。英國戲劇業之發達集顯于倫敦西區,它是與紐約百老匯齊肩的世界兩大戲劇中心之一。

      在倫敦西區海馬克特街和沙福茲伯裏街不足1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戲劇産業的集聚區,匯聚於此的劇院有49家。這些劇院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國家級的非商業性劇院,如皇家歌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皇家宮廷劇院,這些劇院的特點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受政府資金扶持和贊助;另一種是商業性的劇院,這類劇院數量較多,但沒有政府資助,主要是通過商業化運作獲得發展動能。在多重手段和多樣策略的作用下,倫敦西區戲劇産業一直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僅起到推動英國戲劇傳承和發展的作用,更在深遠層面上促進了倫敦文化形象的塑造與提升,推動了倫敦旅遊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對倫敦經濟也有傑出貢獻。

      近年來,倫敦西區戲劇藝術産業的集聚彰顯出強大的效益。根據倫敦劇院協會統計顯示,從1986年至2008年,倫敦西區的票房收入逐年遞增,觀眾人數保持了穩定,並且兩項指標在2007年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2007年是倫敦西區劇院最成功的一年,票房收入約為4.7億英鎊(見圖表),比2006年增加0.69億英鎊,觀眾人次比2006年增加了10.4%。2008年觀眾達13892460人次,票房收入483679423英鎊,對VAT(Value Added Tax/,即附加稅)貢獻值為72037361英鎊,劇場容量也提升到19738414個。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倫敦遊客數量僅上升0.3%,其中國外遊客數量下降了3%,在2007—2008演出季的前半季業績表現良好,後半季因受經濟危機影響有所下降,但觀眾數仍維持在前3年的平均數之上。

      與此同時,倫敦西區戲劇産業的關聯效益也極力張大,成為塑造倫敦城市文化形象、帶動相關産業發展的助推器。大量經典名劇持續上演,不僅創造了豐厚的經濟收入,也成為推介英國戲劇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四大名劇《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不僅吸引遊客前往觀看,傳播了西區戲劇文化,更是通過全球性的巡演向世界各地傳輸其戲劇魅力。根據有關調查,有2/3的外地遊客把來倫敦西區觀看演出作為他們來倫敦旅遊的一個重要原因,有3/4的海外遊客將看演出作為來倫敦遊覽的重要項目。此外,很多跨國公司選擇倫敦作為公司新址,很多國際會議也選擇在倫敦召開,許多在倫敦以外舉辦的會議要專門安排時間到西區觀看演出,由此帶動了餐飲、娛樂、交通等方面的消費,起到了經濟正向關聯效應。西區戲劇在自身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夯實了倫敦作為現代都市的文化藝術底蘊,使其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倫敦的國際形象。

      倫敦西區作為比肩百老匯的世界另一戲劇中心,在全球表演藝術整體式微的背景下仍舊保持昂揚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發展態勢,自有其獨特的發展與運作經驗。

      在題材內容上不斷推陳出新,保證劇目的吸引力,是西區戲劇産業成長的核心要素和基礎。西區劇目長期堅持傳統與現實並重,既有經久不衰的經典劇目,如《悲慘世界》、《培裏克裏斯》,也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劇目,如在2007年,西區劇院就上演了268部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作,共演出1.7萬多場,吸引了大量觀眾前往觀看。同時,吸納世界各地的舞蹈、音樂、戲劇元素融會貫通,也有效地保證了西區戲劇的現代魅力;加之新興技術在音響設備、舞美、燈光、服裝、道具上的大量運用,更是極大地提升了戲劇表演的視聽效果,呈現出了完美的舞臺效應。

      現代化的商業管理與運作方式也是西區戲劇産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售票機制上,倫敦西區採取多樣化的票務營銷方式,觀眾可以通過劇場直接購買、售票亭購買和網絡購買等多種方式獲得門票,並且西區劇院經常以優惠的票價來吸引和培養消費群體,如倫敦劇院協會專門設立半價票亭面向青少年。在演出週期上,根據票房銷售成績來決定劇目的上演週期,不僅降低了風險成本,保證了贏利,也造就了一批經久不衰的劇目,如恐怖劇《捕鼠器》(The Mousetrap)自1952年首演以來至今已經演出了2萬多場,是英國歷史上上演時間最長的劇目,《悲慘世界》已演出近萬場,《貓》上演了21年,演出約9000場,《歌劇魅影》也上演了20年之久,9000場之多。同時,西區劇院採取劇目成本轉移的政府擔負方法作為降低成本風險的一個重要策略。倫敦西區的5家國家級非商業劇院由於接受政府補貼,可以經常上演一些傳統的極富藝術和審美價值的劇目,如果這些劇目能夠在此獲得認可,即可轉入商業性劇院進行演出,從而使商業劇院實現成本的替代轉移和風險的有效規避。如音樂劇《悲慘世界》和話劇《偵探到訪》等,都是先由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和國家劇院進行試演,隨後轉入商業性的王宮劇院和蓋裏克劇院演出。這種運作方式不僅可以通過非商業性劇院有效保證國家傳統戲劇文化藝術的延續,而且降低了商業性劇院進行劇目生産創作的各種成本,是一種高效而多贏的策略。

      在産業佈局上形成中心——邊緣的梯度結構,發揮集聚與擴散的雙輪效應,是西區戲劇産業成為世界戲劇中心的另一基石。倫敦西區的戲劇産業格局也有類似于百老匯的層級梯度結構(百老匯—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西區劇院主要是指由倫敦劇院協會的會員管理、擁有或使用的劇院,集中在海馬克特街和沙福茲伯裏街兩個街區。這兩個街區有49家劇院,他們構成了整個倫敦戲劇産業的核心集聚區和輻射源。同時,在倫敦西區外也存在著大量的劇院,它們被認為是類似于外百老匯一樣的邊緣劇場,這些劇院有裝備完善的小劇場,也有酒吧等演出場所,表演的內容有古典戲劇、歌舞表演等,表演者既有專業演員也有業餘愛好者。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劇院分佈在市郊,從事與戲劇相關的工作,如新溫布爾登劇院、丘吉爾劇院等。兩級梯度結構使倫敦戲劇産業形成了西區劇院的極化效應,從而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收益,成為高梯度區;而根據距離衰減法則,距離西區劇院集聚中心越遠的地區其收益也相對遞減,成為低梯度區。高梯度區對低梯度區形成輻射和帶動作用,低梯度區也通過不斷競爭向高梯度區貼近,二者形成了有機關照、互為表裏的關係。

      西區劇院的發展經驗表明,雖然表演藝術在各種藝術門類的擠壓下生存空間不斷縮小,但如果能夠找準定位,運用合理的發展戰略和商業運作方式,形成規模集聚效應,不僅可以在現有的市場空間內成功立足,也可開拓出新的藍海市場,實現表演藝術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