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蔣建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1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軟實力,在西方國家一般是指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國際感召力的因素。在我國,有關文化軟實力的思想資源和社會實踐古已有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子路》)的治國理念,構成了古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的文化涵育力量,鑄就了中國古代的文化輝煌。但是,在近現代我國文化建設落後了。因此,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把“新的文化力量”與“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一起,作為革命勝利的“三大力量”。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我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不僅需要迅速擺脫經濟上的“窮”,而且需要迅速填補文化上的“白”。他親自製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開闢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篇章。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報告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確定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任務。在我們黨的正確領導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文化落後狀況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文化軟實力顯著提高。有專家指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已經具備兩個根本優勢:一是思想理論優勢,有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思想體系;二是政治制度優勢,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這兩大優勢,保證了我國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

  同時必須看到,我國文化落後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文化軟實力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還很不相稱。從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場份額,美國佔43%,歐盟佔34%,亞太地區佔19%;在亞太地區所佔份額中,日本佔10%,韓國佔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僅佔4%。從質的角度看,集中表現為我國文化對內的凝聚力還不夠強,對外的影響力還不夠強,各種文化相互對比中競爭力還不夠強。存在這“三個不夠強”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文化體制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文化發展的實際要求還不相適應。這樣,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就成為了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我國集中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始於我們黨的十六大以後。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到目前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開展試點、積極探索;第二階段,擴大試點、由點到面;第三階段,加快推進、全面展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力求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概括起來,就是堅持一個方向,區分兩個類型,強化三個主體。

  堅持一個方向。就是牢牢把握黨對文化的領導權,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始終做到前進方向不迷失,領導權力不丟失,價值觀念不喪失,文化陣地不消失,國有資産不流失,職工利益不損失。

  區分兩個類型。一是公益性文化事業,二是經營性文化産業。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産業,兩輪驅動,兩翼齊飛,推動文化建設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根本任務,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經營性文化産業的根本任務,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繁榮文化市場,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強化三個主體。一是強化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服務主體功能。對公益性文化單位,按照“責任明確,行為規範,富有效率,服務優良”原則進行改革,重點是改革人事、勞動、分配製度,健全考核、激勵、約束機制,增強服務能力,使之成為公共文化服務主體。二是強化經營性文化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對經營性文化單位,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原則進行改革,重點是實行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之成為文化市場主體。三是強化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建設的改革主體、發展主體、創造主體、表現主體,大力支持人民群眾自創、自建、自辦文化,積極鼓勵和引導非公有資本參與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使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實踐證明,哪有改革,哪就有新局面。改革帶來了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轉變、事業的大跨越、産業的大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可以説,中華文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發展繁榮,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享有文化,中國文化軟實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空前提升。特別是通過從實踐到理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又通過從理論到實踐,開創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個理論和這條道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將産生時代性和歷史性的深遠影響。

  我們也深深感到,面對國際新形勢、國內新任務,中國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需要加強文化建設。胡錦濤同志前不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就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作出了“三個重要”、“三個關係”的深刻論述,強調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産業,加強對文化産品創作生産的引導,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再次明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方向,明晰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路徑。這一切,顯示了我們黨新的文化自覺,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指明了方向。

  增強文化自覺、加強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按照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新的視角、新的理念看待文化,以新的思路、新的辦法建設文化,圍繞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轉變,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發展方式轉變,以文化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文化事業産業發展。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方面,要繼續強化文化服務主體和打造文化市場主體,同時要深入推進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一是完善市場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二是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實現由以辦文化為主變為以管文化為主;三是創新國有文化資産管理方式,確保文化企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在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方面,要通過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加快文化發展步伐,通過加快文化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出貢獻。一是加強基礎建設,創新運行機制,提高服務質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二是調整産業結構,優化産業佈局,提高産業集中度,促進文化與其他産業的融合,推動文化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三是重視科技、用好科技,把科技作為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推動文化發展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轉變;四是創新思路、完善政策、突出重點、加大力度,推動文化發展向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轉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在當今中國,一個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潮,就像萬里長江波濤洶湧、勢不可擋、滾滾而來。對此,我們滿懷豪情、充滿信心!

  (作者為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