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文國際頻道兩會特別節目《國是2012》 >

《記者手記》細節:主題報道生動的源泉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7日 2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細節:主題報道生動的源泉

    經濟新聞部 王曉潔

    主題報道怎樣才好看?幾個關鍵詞:人物、故事、情感,只要其中之一做得豐滿,就能好看。——這不是一個新説法了,但是實話實説,這是很管用的一個辦法,屢試不爽。

    今年的《在基層 兩會推動力》系列報道中,有一集講的是雲南的花腰舞。看過這個片子的不少人都説:挺生動的。

    説實話,做文化類的節目有天然的討巧之處,因為只要唱起來跳起來,就熱鬧;一熱鬧,氛圍就出來了;氛圍一齣來,就會讓觀眾覺得蠻生動的。當然僅僅熱鬧還不等同於生動,我的感覺是——如果在熱鬧中做到有細節,這活兒基本上就成了。

    發現細節:現場感受最重要

    於是接下來一個問題:怎樣做到在片子中呈現細節?

    呈現,必須先有發現。

    發現,是在拍攝的現場感受到的。

    花腰舞這集報道中,故事展開的第一層邏輯,是想告訴大家:花腰舞這種發源於民間的基層文化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但是這層意思怎麼傳達出來?

    在取捨了各種拍攝素材之後,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跳花腰舞的人群中間,有一個孩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姥姥又想跳花腰舞,又擔心孩子丟了,乾脆把小孩放在中間,這樣又能跳,又能看著小孩。

    鏡頭裏,小孩子被放在跳舞的人群中間茫然的表情,加上他姥姥的兩句話:“我就喜歡跳這個,我們從小就會跳了。”總共不到四十秒的時間,花腰舞蘊涵在當地群眾中的生命力,自然而然地就呈現出來了。不需要記者再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想要傳達的內容讓觀眾在會心一笑中自然感受到,這就是細節的作用。

    細節是沒有辦法在拍攝前就設計的,但是完全可以在拍攝的現場感受到。《在基層 兩會推動力》這組報道是按照“走基層”的要求去拍攝的,這就要求記者更多的是要做現場的記錄者。在記錄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大家的注意力都相對集中于某一個人某一件事,這個人這件事就是值得記者去用心觀察的對象。在拍攝時,我正是看到周圍人都在衝著那個茫然無助的小孩子樂,才受到啟發的。還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和攝像的默契也很重要,這一次我的搭檔高淼,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攝像,我只説一句:“淼哥你看那裏。”漂亮的鏡頭自然而然地就跟上去了。

    節奏為王 必須自砍

    再説一個感受,片子生動與否,節奏把握得好不好,至關重要。

    做電視的人都知道,很難把對節奏的把握轉換成具體的參數指標:比如説多長時間講完一件事,幾秒鐘完成前後兩層邏輯的轉換。但是看片子過程中會有感覺:這裡節奏拖了,不好看;這裡砍一砍,節奏會上來。

    花腰舞這集報道在後期製作中,在肖璞主任指導下,兩次大改,除了調結構調故事,調節奏貫穿始終。

    由於拍攝的素材量很大,一開始的稿子,是從政協委員講起的。然後跟隨政協委員到了雲南,先在縣城裏看到了花腰舞的熱鬧,再到花腰舞的發源村莊去調研。在村子裏也是一條邏輯主線:從大家排練講開去,講到了村裏的旅遊發展,再講到村子裏的小姑娘們對花腰舞老習俗的傳承與喜愛。這一般稿子的好處,是把前因後果,前後發展對比等等都講得很清楚,稿子看起來沒問題,但等片子編完,肖璞主任審片的時候,只一句話就把我説沒話了:節奏太慢,散了。

    於是開始了痛苦的自殘過程。

    調整了幾次,最後的成片,縣城裏的花腰舞只保留了小孩子和他的姥姥這一個環節;村子裏的花腰舞,只留下了老支書孫正堯這一個人物;政協委員的調研和採訪,則穿插其中,起到轉承邏輯,最後點題落腳的作用。

    大量的拍攝內容被捨棄了。説實話挺可惜的,但換來的效果是,這則帶導語近四分鐘的報道,從頭到尾,都能吸引住觀眾看下去。

    一個重要的心得:不是所有自己喜歡的拍攝素材都要在報道中放大的。有時候,很多素材都鮮活生動,但是它們是在同一個層面上,説明的是同一個事情,那它們就必然面臨著取捨。觀眾是不會喜歡看同一件事被翻來覆去地從不同角度來説的。如果做到了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故事不斷地講下去,觀眾才會喜歡看。

    換句話説:每一個層次都不拖遝,最後的整體節奏自然就緊湊。當然,這中間會經歷哪些自殘的傷痛不用細説,做片子的人都會有體會。

    大山深處 花腰舞美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花腰舞。這種文化的發源村落:邵衝鎮慕善村是一個大山深處的小村寨。去一趟,要先從昆明開三個半小時的汽車,到達石屏縣。再從石屏縣出發,再開兩個半小時的汽車。這一路上,都是顛簸的山路。

    由於這一組報道的落點都是在“推動力”,所以最後片子裏呈現的,都是這種基層文化獲得的積極推動因素:村子裏的硬體條件改善了,旅遊收入開始有了,村民們的對花腰舞的熱情增加了,對未來的期待感更強了。

    這些都是事實。

    不過,在採訪中了解到的另一些情況是:目前,靠花腰舞的旅遊收入還很有限;很多年輕人在留在家裏和外出打工的選擇當中,依然會選擇外出。當地的村支書在談到政府對於花腰舞所做的種種工作時,仍然略有意見,覺得政府的投入還應該再多一些。

    這些層面我的新聞報道裏沒有呈現,但是我看到隨同調研的政協委員記下來了,我也聽到當地的縣領導説他們的具體辦法。農村的基層文化發展,説到底,還是需要先有經濟基礎。在當下,尤其對於很多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慢一些的地區,脫離經濟來談文化保護和發展,是走不通的。所幸的是,我相信這些沒有在新聞裏呈現的東西,會有人來關注,並不斷推動。

熱詞:

  • 記者手記
  • 細節
  • 主題報道
  • 生動
  • 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