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應急救援研究所隊長:除非家屬要求否則決不放棄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9日 03: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醫護人員為小俊的奶奶測血糖。因精神刺激和勞累,小俊的奶奶有些不堪重負。

  前晚,就小俊(化名)井下墜亡一事的賠償問題,小俊家屬初步擬訂了方案,索賠120萬元,但與建材城施工方的律師協商後,對方表示無法接受。昨晚,雙方經過兩次商談,還是無果而終。據了解,今天開始,將由雙方的委託律師出面協商賠償。

  事發多日後,小俊仍未被成功打撈。面對這場失敗的救援,家屬和公眾都有頗多疑問。昨天,參與救援的北京民眾安全應急救援研究所隊長楊艷武接受本報採訪,坦言外界質疑從未影響救援行動,每個隊員都冷靜地各盡其職,都像對待有生命的墜井者一樣,希望把孩子遺體完好無損地打撈上來。

  ■救援困難

  “井下情況複雜,我們也不希望損壞孩子的遺體,這都增加了救援難度。”

  京華時報:這麼多天仍未成功,這次救援為何如此困難?

  楊艷武:井下情況複雜,井內太過狹窄,致作業面積不夠,救援困難,所以打撈工作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事發井深100米,井內水深60米,井管直徑僅42厘米。井內還有一根連接井底水泵、通往井口的抽水管,直徑最寬處約12厘米。同時,抽水管為分節連接,每個連接處有直徑15厘米的法蘭盤,井壁與抽水管也並非完全垂直,管上纏繞著一條直徑約2厘米的電纜,導致有的地方,井壁與抽水管間距只有10多厘米。即使救援設備探到井下,也很難靈活轉動。

  14日中午,我們通過可視探測器,在井深約42米、水下1.8米的位置發現孩子已經發白的腳。北京市地下水的溫度保持在9攝氏度左右,雖然該井下水溫未測,但可初步斷定孩子已經死亡。

  無論家長還是我們救援人員,都不希望損壞孩子的遺體。這一切,都給救援工作增加了難度。

  京華時報:接到任務後如何開展工作的?面對困難,曾做過哪些嘗試?

  楊艷武:13日晚間,孩子發生意外的幾小時後,我們接到區應急辦和區地震局的通知,隊裏派出7人小組趕赴現場。14日淩晨1點左右到達現場時,事發井口的東側,一輛挖掘機正在挖坑。消防和區信息辦的工作人員正將手電與DV綁在一起,準備送入井下。

  事發至今,挖掘機、重型吊車、各種探測儀、水下攝像機和各式繩索等,每種便於井下救援的設備都已試過。國內專業的救援機構和民間救援隊,與美國、日本等國的救援專家,也都參與其中,通過電話、面談等形式,反復論證可行的救援方案。

  ■回應質疑

  “實施救援,是我們在現場的首要和唯一工作,所有人也都盡了最大的努力。”

  京華時報:這幾天,救援方案屢試屢敗。現場常有家屬認為進度慢,要求救援行動加速。面對他們的指責和質疑,您如何解釋?

  楊艷武:對,質疑的聲音一直有,無論前期還是現在,有的認為我們的方案不合理,有的認為有人提供了更好的方案我們卻不執行。但無論外界怎樣評論,實施救援,是我們在現場的首要和唯一工作,所有人也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不會因為別人的懷疑,改變我們的想法和做法。

  有時候,家屬們走到井邊,著急地詢問進度,我們未予解釋,我們是想在具體行動中,投入所有的精力和人力。

  他們因為心情激動,説出的一些言語和指責可能讓人聽著不舒服,但我們對這點真的無所謂。只有成功地施救或打撈,才是現場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

  京華時報:在試圖逐節拉出抽水管時,兩次發生斷裂,致孩子受水波震蕩,從水下1.8米,墜到水下40米外。你們怎麼對待這一變故?

  楊艷武:作為專業的救援人員,保持冷靜地工作,是首要要求。自14日中午確認孩子死亡,並通知家屬得到他們的認可,現場所有人就都接受了這一事實。在以往的救援行動中,看到被救者由生轉死,部分新隊員會有情緒波動,需要調節。但這次現場派出的都是有多次經驗的老隊員,不把自己的心情、感情帶入工作,保持冷靜、理性,是進行所有行動的規範要求。

  京華時報:現場一度有家屬流露出絕望的神情,你們是否就此放棄救援?

  楊艷武:除非家屬提出要求停止打撈,否則我們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

  救援是一個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行動,涉及水利、地質、結構學、材料學、應急指揮和應急管理等,並非某一個人擅長某一方面即可。我們每一次制訂方案都有各方參與,共同商定,從沒有人流露過放棄的意思。

  舉個例子,近兩天,現場指揮部曾邀請兩組專門打撈井內固體的老師傅,其中一位老師傅的井下打撈經驗已有30年,他推測,該井內的水泵要麼是在井下被卡死,要麼是被泥沙壓住。兩次拉拔抽水管均失敗,他也表示不可思議,説“這種情況在他從業的30年裏從未見過”。

  這種情況下,北京水科院、勘探院和石油勘探專門撈鑽機的專家,也都表示無能為力。

  即便如此,現場救援人員、指揮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仍盡最大的努力想辦法。像對待有生命的墜井者一樣,把孩子遺體完好無損地打撈上來,是每個人的信念。

  ■後續工作

  “徵集方案仍在進行,雖然99%的都沒有幫助,但我們仍在等那1%的出現。”

  京華時報:16日晚至今,對於是否實施最後一個方案,家屬們尚未表態。是不是可以暫時休息了?

  楊艷武:在14日和15日,我們的現場隊員最多達到29人,分第一梯隊和備用隊員。為防第一梯隊疲勞,有些大型工作可調用備用隊員,保證救援動作與環節不間斷。

  目前,現場沒有了實質性的打撈工作,留有部分值班人員,以便家屬表態後,可以立即投入工作。5天的持續救援行動中,隊員們只睡了6個小時,所以現在安排隊員開始輪休,但也能保證有任務時,在1小時內到場。

  用於最後方案的內置切割裝置等,所有準備已經就緒,只要家屬同意,即可在十幾分鐘內立即開始。

  京華時報:自前天開始,現場指揮部開設了場外徵集打撈方案的熱線電話。效果如何?

  楊艷武:目前收到的建議中,對於此次打撈工作,99%的方法都沒有幫助,但我們仍在持續徵集,就是在等那1%的出現。

  但每個方案的提出,都是出於慎重考慮,有它值得認同的地方。我們也在登記、整理和分析收到的每個方案與建議,希望能為以後的救援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畢竟,每個現場都其獨特性,在此事件中不合適,不能否認它可能適用於其他現場。

  ■人物

  楊艷武

  北京民眾安全應急救援研究所隊長。是擁有大小上百次救援經驗的專業救援專家、資深戶外專家。從2003年至今,參與民間的戶外救援與災害救援活動。

  “汶川地震”期間,曾與團隊一同搜救出二十多條生命。在成都期間,曾被志願者推舉為民間志願者物資轉運總指揮,負責物資轉運工作,成功轉運數千萬元的物資到汶川、綿陽、綿竹等重災區深山裏。“雲南盈江地震”期間,曾與團隊成員救出十多條生命。

  13日晚,此次意外發生幾小時後,楊艷武接到朝陽區應急辦和區地震局的通知,帶領7人小組趕赴現場施救。

  京華時報記者佘韻卿 懷若谷 苗飛飛 實習記者陳俊宇 攝影記者 徐曉帆

熱詞:

  • 家屬
  • 井下
  • 抽水
  • 汶川
  • 井口
  • 救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