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廣東好人”廖樂年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廣東省僑辦副主任林琳(右三)向廖樂年老師(右二)頒發“廣東好人粵僑楷模”錦旗,表彰他在梅州大埔縣長教村義務支教10年所作出的貢獻。

  如果按財富衡量,廖樂年沒有資本,廣東的富人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比他的錢多。如果按地位衡量,廖樂年也沒有位高權重,只是一介布衣。但他卻擁有着富人沒有的財富,權貴沒有的地位:他是一個“廣東好人”,義務助教10年,座下弟子5000人。

  經過了山路十八彎的顛簸,由國務院僑辦組織的“走基層僑鄉行”中央媒體採訪團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找到了廖樂年義務助教的地點──廣東梅州大埔縣長教村。只到村口,學生的誦讀聲就作了最好的指引。

  67歲的廖樂年在稚嫩的學生中間顯得格外扎眼,這只是年齡、外表上的差異,但從他和學生興奮的表情上卻很難覓代溝的蹤影:他們説英文,唱英語歌兒。

  我們來時是周日,廖老師有四個班的學生,第一撥學生還沒下課,第二撥學生就已經候在了門口。孩子們是坐摩托車、自行車從周邊鄉鎮、縣城趕來,有的已經堅持了好多年。“我們聽説了這個英語班,都説不錯,這次過來看看。”幾個短髮女孩兒説。很多慕名而來者,最後都成了這裡的常客。從廣州到大埔約500公里,從縣城到長教村約6公里。他們的老師,來路更遠:廖樂年是馬來西亞第三代客屬華人。

  廖樂年生於馬來西亞,13歲到英國讀書,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英文和馬來文老師。1999年,廖樂年退休,開始和一個朋友全球旅游。有一次和朋友談起想去非洲支教,朋友建議:“你為什麼不回中國?”廖樂年回答:“我不懂中文。”朋友説:“你是華人,中文肯定能學好。”

  受了鼓勵的廖樂年於2001年飛到香港學習普通話,3個月後就學會了用普通話交流。

  2002年,廖樂年回到了家鄉梅州長教村,免費教授英語。“放着好日子不過。來這窮山溝裏免費教英語,哪有這等好人?不是特務就是瘋子。”村支書廖兆開回憶,當時這廖樂年的舉動引來了不少非議。“車子被人放氣,聽些閒言碎語是常有的事。當時廖老師不以為意。”一直跟着廖樂年的Lucy更把村裏人的不理解具體化了。“他很聰明,善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用一種變通的形式。”《南方日報》蹲點記者曹斯談及採訪廖樂年的印象時説道。

  不被理解的廖樂年辦不起大班,就主動找了幾家進行“試點”,免費給那幾家的孩子補習英語。“我爺爺很信任他,讓他教我英語,還給廖老師提供住宿的房屋。”16歲的廖湘賢就是“試驗品”之一。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英語成績直線上升,大家終於開始接受他。

  廖樂年教學的場所是祖屋“翠軒公祠”,周末有200多學生,他把人分成4批,不間斷地講4個小時。暑假是祠堂最熱鬧的時候,上課的學生多則400多人,少則也有兩三百。“祠堂裝不下,前面的空地上全是人。”支書説。

  10年來,廖樂年教過的學生超過5000人。大多數的英語成績都很棒。10年前很難出一個大學生的小山村,如今在讀的大學生就有12人,有的還在名牌大學就讀。

  廖樂年給自己定了規矩,村裏孩子只要考上大學,他就資助學費。“以前是每個學生每年資助3000元,現在物價漲了,他就資助5000元。”支書説。

  廖樂年的英語通過口耳相傳,走出了小山村。他的事跡通過媒體的報道走出了小縣城,感動了一大批人。蘇勝夫婦本來想一探究竟,結果被震動,於是留下來,一邊學英語,一邊當志願者。

  “我大學畢業後,也要像廖老師那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免費教打工子弟、困難學生學習英語。這是我的一個夢想。”廖根梅説。

  “有一句客家話叫‘有來有去',改一下是‘有去有來'。‘去'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我幫你,你幫我,世界更美好。”這就是廖樂年。“我不知道還能教多少年,要看鄉親和其他人需不需要我,只要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時間為2012年4月27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廖樂年
  • 馬來西亞
  • 英語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