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義教十年山鄉好人廖樂年網絡訪談:愛因平凡而偉大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3: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廖樂年老師

廖文敏

廖惠茹

廣東省僑辦副主任:林琳

  今天下午,由南方日報社和南方報網共同舉辦的“廣東好人,粵僑精神”大討論在南方傳媒大廈四樓全媒體演播室舉行。好人廖樂年老師以及他的學生廖文敏和廖惠茹,省僑辦副主任林琳來到現場與網友在線交流。

  “免費得到的,下次有能力就要免費給別人”

  從廣州到大埔約500公里,從大埔縣城到長教村約6公里。每到週末,來上課的孩子最少也有200人。他們的老師,來路更遠。到今年3月16日,來自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後裔廖樂年在此免費教英語已整整10年。這十年來,廖樂年老師培養了超過五千多名學生,而且還培養了很多大學生,在此之前能夠考上大學只是鳳毛麟角。不僅如此,還為村民修了豬圈、羊圈等,改善村民的生活。

  學生廖文敏,去年開始照顧廖樂年老師的教學及生活,她説,“老師和其他老師的不同之處是上課極其幽默,每節課都充滿了笑聲,他會給我們很多鍛鍊的機會,鍛鍊我們的口語,鍛鍊我們的膽量,他經常教我們做人要懂得感恩,做人要寬容,懂得怎麼感謝朋友。在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偉人。”

  廖樂年的教育方式頗受學生們賞識,但他也會“趕走”一些不上課的學生。他説:“我回來是免費教學,給學生們一個機會讀書,假如你自己沒有這個興趣,也不想學習,為什麼還要佔著這個位置呢?最好你就出去,給別人一個機會,我不是趕他們出去,而是跟他們説不要來讀了,因為這個機會放在你的手上是被浪費了,而在別人的身上可能就有效果了。學生們也知道,一百天之後假如他們覺得後悔了,也會回來跟我説,這樣一個免費學習的機會你放棄了,如果後悔了就要自己來找我,家長來找我沒有用的,必須學生自己來找我。”

  “我這麼多年教補習班沒有收過錢,我覺得回來中國收錢是不行的,因為我們沒有收錢,還能夠跟學生們説你現在得到的東西是免費的,我只希望你下次有這個能力的時候,你一定要對社會回報,免費得到的,下次有能力就要免費給別人。”

  廖惠茹,高中畢業之後就開始做老師的全職助手有三年時間了,她説,老師對運作已經有全盤的規劃,包括果産,還有培養的兩個媽媽級的學生,我現在在縣城開補習班,可能傳承的方式並不是説我一樣回去到公祠教書,我在縣城裏繼續用老師的方法教學生,但是我想我應該還是會留在那邊,城市裏雖然有很多機會,但是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比較優秀的學生,如果每一個人都到外面,可能家裏還是會比較難發展。我也很榮幸有這個價值,能夠留在家鄉。

  談老師的智慧——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一起參與”

  “廖老師回來支教,或者説回來做慈善,不僅僅是用他的心,而且是用智慧,用情、用心、用智。”談及廖樂年老師的智慧,省僑辦副主任林琳説,“他善於組織、利用或者是調動社會的資源來做慈善公益事情,比如説他用他以前的學生、他的朋友這些資源,向他們化緣,給他們做工作説明,讓他們了解他所做的事情,然後給予經費上的支持,這是經費的來源。他還通過網絡的聯絡,也請國外的志願者到這邊來參與做教學,我想這些都是體現了他的智慧,善於利用社會的資源,包括爭取村長、村民的支持,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也跟村長接觸過,他們都非常支持廖老師的工作,廖老師還跟我説過一件事,農民想在山上蓋豬圈,沒有電,他就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找到村裏的領導,説我要在上面蓋房子,要教學生,很快就拉上了電線,我想這就體現了他的智慧,能夠利用他的知名度或者是影響力為村民做一些事情,對於廖老師能夠堅持下來,這麼長時間,我想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廖老師很有智慧,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一起參與,實際上是大家一起來做這個事情,跟別的一個人做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廖樂年説,這麼多年,我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印尼等這麼多地方工作,接觸這麼多學校,一些事情有些你要拉,有些你要推,就像電這樣的事情我們一定要用拉力,不是推力,否則就是做不到的。我用拉力,拉上來,現在有了,我就可以開始推了。拉、推的想法很重要,你有這個能力就可以用這個能力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上這個臺階,如果他們上不了這個臺階就要拉他們一把,上了臺階之後就可以推他們一把。

  “最重要是他們要的事情”

  “你到這個地方不是你做的事情最重要,最重要是他們要的事情。”廖樂年説,“而且你來到一個新地方做事情,你自己的思想要有能力放下一些,一段時間理解他們做事情的要求是什麼,然後看你自己的能力是怎樣的,哪一個地方能夠配合,哪一個地方不能配合,然後你就能夠做能夠配合的。比如説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我知道他們不能配上,我就不敢做了。如果一個團隊來做肯定是很厲害的,但是現在還不行,還有很多年長的爸爸媽媽是不同意的,我希望有一天年輕人説好,我們一起來合作,因為我看到廣州前面的布匹市場也是發展的很厲害,也是因為大家都同意啊,中國不是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大部分都是在大城市,小地方他們想不到。”

  林琳説,我同意廖老師剛才説的,做事情一定要看當地的情況和當地村民的需求,這樣才有效,而且不會浪費資源。我看了村裏的那個小報,大概是05年吧,村幹部就找廖老師商量,鄉間小道坎坷不平,走起路來可能會踢到腳指頭,商量怎麼修路,後來也是村民一起來修路了。

  廖樂年説,這很重要的,他們的要求,也是我有這個能力配合,假如説我沒有這個能力也是不行的。我要做的事情,他們不想,也是不行的。有些事情我很想做,但是我覺得還沒有到時間,所以現在還不能做,可能還有一些人心裏還接受不了。

  林琳補充説,我覺得這是特別對的。從外面過來,跟當地一定有相互磨合、相互適應的過程,大家都相互了解了,雙方都覺得有需要,而且具備了條件,才有可能將事情做好,而且做的更好。

  “在正確的事情及正確的地點用恰當的方式來做正確的事”

  廖惠茹説,老師隨時隨地教人的。生活中,上課時對學生,他會利用課程教你人生的哲理,一些人生觀、價值觀,比如説吃一頓飯,怎麼倒紅酒,還有做人這些事情。喝茶或者是一起聊天,反正我做老師的學生三年多,是全職在老師的身邊,基本上每天都可以從他的身邊學到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而且真的可以讓你感覺到很新鮮,好像有頓悟的感覺。

  廖文敏説,他經常跟我們説一句話,“在正確的事情及正確的地點用恰當的方式來做正確的事”。他還是一個善於等待的人,等待事情時機的出現,比如説要建公路的,但是可能有村民不同意,他不怕,在等待時機的出現。另外他做事情也會往很長遠的方向想,這些都是我總結出來的老師智慧的體現。

  談“大事業和小鄉村”——

  “我的學生們有一天一定會做大事情”

  怎麼樣評價大事業和小鄉村,老師所做的這些事業呢?林琳説,大和小的區分,我想關鍵就是看他的目的和出發點了。如果他做的事情是為別人去考慮的,為國家、社會著想,我想再小的事情也是大的。有些人可能做的事情對國家、對社會有好處,但是目的和出發點如果是從個人的話,我想再大的事情也是小的。從小事情中可以看出人的人格偉大。

  自己是幹一番大事還是做一件小事?廖樂年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小,“但是我也有這個信心,我的學生們有一天一定會做大事情。我外面做了大事情,現在回來做一點小事情,放一些希望的種子,希望這些種子長成大樹、長成森林。教書很重要的就是教出來的學生比你更厲害,那麼你就能夠説你是一個好老師。”

  剛剛開始時有人放他自行車的氣,偷他摩托車的機油、車油,廖樂年都與他們和好了。為什麼能夠堅持下來呢?廖樂年説,沒有為什麼,因為我覺得自己退休時還有一件事要辦,現在就來中國來辦了,我要將自己這麼多年的思想,這麼多我工作的經驗,將它教給學生,在這裡、在中國。我們很多教出去的學生做的不錯,很好,他們的想法,我就希望我能夠散播一些種子,有一天能夠更多的長成大樹。

  “最怕就是沒有機會”

  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廖樂年説,最怕就是沒有機會。假如沒有機會的話,什麼都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機會的時候,你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嗎?這是最重要的。假如你有這個能力把握這個機會,你有沒有準備好呢?就像我們唱的歌,“明天會更好”,因為今天就要好好準備好,才會明天更好。這是很重要的想法。

  林琳説,我聽過廖老師不止一次講過這個觀點,他教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我想也是為了學生明天更好的發展。我覺得廖老師做的事情,跟一些好人做的事情不一樣,他不是解決一時一事某一個時候、某一件事的具體困難,而是解決長遠的發展,包括對村民,也是著眼于村民未來的致富和發展,不是説現在你困難,就給你一袋米、一桶油就可以了,老師不是這樣的,而是讓村民修路、改變觀念等等,教學生除了英語,還有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能力。我們這個時代其實充滿各種機會,只要學好本領就會有很多機會更好的發展。

  “大事情也好,小事情也好,你想做的話就去做”

  被問及“現在在中國、在世界都出名了,感覺怎樣”,廖樂年説,我是感恩的心,我要講出來,不是因為你們幫我宣傳出去,我可能還是在當地,現在就是廣東比較多人知道了。而且我做事情是這麼多人一起合作的,對我自己來説感覺怎麼樣呢,我感覺十年在中國有效果,十年來的中國我做的事情不但可以看到效果,而且我也很享受這個過程,很開心。我們在一段時間是要學習的,還有一段時間是要工作賺錢養家庭,但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進入第三個階段,這就是能夠去做自己心裏想做的事情,不管結果怎麼樣,大事情也好,小事情也好,你想做的話就去做,這個很重要。

  談“廣東好人”——

  “安好心,做好事,不要怕”

  廣東好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

  廖樂年説,我覺得好人的意思不能太窄,不是做大事情的才是好人,做小事情的也是好人,但是做事情不是一次就是好人了,你必須要堅持很久的時間。不是一次過的,在平常比如説我遇到這個問題,我一定會去做的,這就是好人。不是説自己家裏的垃圾就清理了,但是出到外面就不管了,必須在家裏這樣做,到外面也是這樣做。好人必須有一個想法、有一個性格,做事情才會一直這樣做,不管事情大還是事情小,不是事情大才是好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每一個人都其實有好心,有做好人的機會,但是你害怕可能就做不到了。不要怕。

  林琳説,我看了第一季度評選了廣東好人,你們的報紙有登出來五個類型,有助人為樂的,廖老師屬於助人為樂這一類的,還有見義勇為、敬業奉獻、誠實守信,另外就是孝敬老人、愛護小孩這一類的。用一個詞來概括,或者説特質,我一下子還沒有想到準確的詞,但是我想還是有共同的地方,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説,我想就是好人了,安好心、做好事,心是善良的,不管是見義勇為也好,助人為樂也好,或者是敬業奉獻也好,都要有善良的心,而且不但有這個心,還要有行動,當然不一定説就要很大的事情,就要驚天動地了,可以從小事情做起,對別人有好處、對社會有好處的事情,就像是佛山小悅悅事件中的陳賢妹,別人沒有抱這個受傷的孩子,她去抱了,在見義勇為中她是評上了好人。只要一個人能夠安好心、做好事,我想這個社會就會是很好的社會。廖老師説的問題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害怕做好事,産生一些誤解,扶起了摔倒的人,結果説你撞的,還有捐款了之後人家説你是不是想出名,或者説捐款之後很多人説我也有困難你也要幫助我,一旦不給就會被人罵。確實做好事、做慈善,也需要一個好的環境。

  林琳説,廖老師本身是很平凡、很普通的人,他跟我們在一起,我們感覺是朋友,或者是兄弟、老師,但是他跟學生在一起,他就是很普通的老師,跟村民在一起,今天可能換了一件比較新的衣服,如果比較舊的衣服,可能大家就感覺他是比較普通的村民了。如果不認識他,在村裏或者是鎮裏走,就可以感覺到他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皮膚黝黑的。他做的事情也是比較平凡的,但是十年這麼堅持下來,克服了很多的困難,我想這是非常不平凡,在平凡裏就顯示出他很不平凡的精神,或者説很高尚的一種精神、很高尚的人格,並且是不平凡的事業。他跟別人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他著眼于發展,著眼于未來長遠的改變,著眼於人的觀念的改變,這可能是他跟其他做慈善的人不同之處,也是他非凡之處。

  詮釋粵僑精神——

  “敢為人先,崇文重教,團結包容,念祖愛鄉”

  林琳説,在3月21日全省僑務工作會議上,小丹省長就提出要總結、提煉粵僑精神,過去也有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但是並不是很系統,也不是很全面。我個人的看法,粵僑精神起碼有幾個方面,一個是敢為人先,一個是崇文重教,一個是團結包容,還有就是念祖愛鄉。華僑出去闖天下,闖南洋,確實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外面打拼,創造出一番事業,也為當地的發展進步做出了他們的貢獻。他們在外面有所成就之後,也是能夠將他們的思想,或者是國外一些新的東西帶回來影響到國內或者説廣東省,他們所辦的實業、商業在國內很多都是第一的,也推動了廣東人敢為人先精神的形成。

  廖老師十年前去鄉村時,路還是鄉間小路,那時就能夠回去,還能夠在小山村裏辦英語的培訓班,這就是敢為人先,是以前人們沒有做過也沒有想過的。崇文重教,華僑過去很多人出去沒有受過教育,或者是受過很少的教育,所以他們也深受沒有文化的苦頭,不管怎麼樣,他們有錢沒有錢都會想辦法節衣縮食,想辦法克服困難,送自己的子弟去讀書、受教育,出人頭地,所以他們非常重視教育。廖老師回來也是首先從教育入手,辦班增長知識、改變觀念,以便將來把握機會發展自己。我想崇文重教,也是粵僑精神的一個方面。

  團結包容,就是相互內部之間的團結,包容的話,華僑在外面還有跟當地人的融合,因為可能有文化上的衝突,要有相互的適應和相互的了解。之前成立很多僑團,目的就是相互的團結,現在很多華僑融入了當地的社會,相處非常好,這就是有融合、包容的問題了。廖老師回來有一個跟當地的村民、當地的環境相互適應、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過程,我想這無論對華僑在國外的長期生存發展,還是華僑回來中國發展事業,包括海歸要回來創業,都要有適應環境、融入社會這麼一個問題。

  最後就是念祖愛鄉,我想這就應該是華僑的一種特質了。華僑在外面,無論他走多遠,環境怎麼樣,都非常熱愛祖國、祖籍國,非常熱愛家鄉,所以他們在近代以來,辛亥革命、抗日戰爭都會出錢出力,甚至回國參與,有的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很多的貢獻。改革開放之後,又回來辦公益事業,我想這就是念祖愛鄉的表現。華僑現在有第二代、第三代了,甚至還有好幾代,廖老師就是馬來西亞第三代華裔,從我們做僑務的來説,一般來説第一代回來他們説是“返鄉下”,第二代回來就是説“回中國”,第三代,就像廖老師按道理應該是“去中國”,在外面的代數越多,對家鄉的觀念一般來説就會更淡薄,但是廖老師記住自己母親的叮囑,你是什麼什麼地方的人,應該説還是牢記了祖輩的囑託,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且能夠紮根義務的支教,做一些改變鄉村的事情。我想這是一種華僑念祖愛鄉傳統特質的具體體現。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南方網,時間為2012年5月2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廖樂年
  • 義教
  • 山鄉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