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專家解析“打針西瓜”謠言:神智正常的人會做嗎?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0日 13: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CNTV消息(網絡新聞聯播記者 祝娟報道)日前,“打針西瓜”的網絡謠言又一次成為關注熱點,是否存在“打針西瓜”,媒體報道中也是眾説紛紜。對此,網絡新聞聯播記者于5月20日專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園藝學會西甜瓜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馬躍,其表示,“打針西瓜”新聞為2006年即開始傳播的不實報道,毫無科學性可言。在生産環節,“通過給西瓜注射添加劑不僅無法改進品質,且嚴重影響商品瓜的儲運收購。有投入而無收入的生産勞作,神智正常的人會做嗎?”在零售環節,“給西瓜果實注射液體雖非不可能卻是説易做難,普通人有興趣也可買數十個西瓜自己考察驗證注射的效果。”

  以下為專訪內容:

  “打針西瓜”是舊聞新作 為不實報道

  記者:作為常年從事西瓜種植和品種鑒定方面的專家,據你了解,近日媒體報道的市場存在“打針西瓜”一事是否屬實?

  馬躍:近日網絡炒作的帖文,經了解是複製2010年7月中旬《蘭州晚報》記者高宏梅等人的一篇“打針西瓜”報道,但並未註明真實的時間,給今天不了解真相的讀者以現在進行時的表象。同時還有南方部分地區有關“打針西瓜”事件的網絡發帖,從而引發了大量網友的關注。不過這種舊聞新作的誤讀關注,顯然無助於讀者認清事實真相。

  回顧最早的“打針西瓜”事件,當為2006年春季,廣東某報記者起源於聊天素材而成的消費者投訴報道,消費者懷疑街頭購買的西瓜出現瓜瓤汁液過多、顏色不正常是注射了藥劑,同時報道中還引用了匿名業內人士的説法“是注射保鮮劑的緣故”。不過當時真相並未得到核實。

  2006年夏季,“打針西瓜”事件在廣東的升級版又成了“市場發現注射過紅藥水的西瓜”,一時影響轟動並引發香港媒體轉載,導致各地消費者恐慌,出現大量西瓜滯銷,僅海南省一地就因此造成經濟損失達數千萬。事情的結局則是8月上旬國家質檢總局委託深圳市進出口檢驗檢疫局查測了數十批次的西瓜樣品,結果對糖精、紅藥水、人工色素等指標檢測均顯示合格。事實證明,報道中“注射過紅藥水的西瓜”乃是一種對某種果實變質現象的猜想。

  再就是2010年夏季的蘭州報道,消費者街頭買了一個西瓜吃剩一半放入冰箱,過夜取出發現瓜瓤變質,引發懷疑原因為“打針西瓜”(果實變質有多種原因,而西瓜作為原産非洲熱帶沙漠的植物,果實成熟後並不如同蘋果、柑橘等水果一樣適合冷藏)。記者到街頭暗訪瓜商,用肉眼查看到銷售的10個西瓜中有多個瓜的瓜蒂處有針眼。同時通過調查,市場銷售胭脂紅、甜蜜素等産品的商人介紹這些製劑可用於對西瓜的注射處理,改善瓜的肉色與甜度。還引用業內人士錢先生的説法予以認可並指出其危害。

  此後便是2012年春季,有報道稱南京、廈門等若干南方城市的消費者由於所購西瓜的瓜瓤顏色不均勻,甜度不正常等,加之肉眼觀察到瓜皮有針孔均懷疑原因是“打針西瓜”。再由一些媒體引用了部分專家對“打針西瓜”中的胭脂紅、甜蜜素等有害人體健康的論述。由此,注射胭脂紅、甜蜜素的“打針西瓜”事件重新作為今年又一個食品安全的熱點進入公眾關注視野。

  綜觀有關“打針西瓜”事件的報道,除2006年的國家質檢總局的委託檢測報告證偽“打針西瓜”果實樣品中色素、糖精等成分的存在外,其餘都是依據採訪的當事者口述與觀察,所有的針眼與瓜瓤變質都是觀察結果,而缺失最基本的色素、甜蜜素等注射物質的化學成分檢測證明。

  “打針西瓜”子虛烏有 無科學性

  記者: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你認為“打針西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馬躍:其實,對於“打針西瓜”借注射胭脂紅、甜蜜素等改善西瓜品質(瓤色與甜度口感)説法本身而言,從生産過程中考察,我由於工作所需,每年均深入黑龍江到海南島、新疆到江浙等各地西瓜産區調查品種生産情況,根據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可以負責任地説,各産區瓜農均無任何理由在生産過程做這種費時費力又沒經濟效益的事情。通過給西瓜注射添加劑不僅無法改進品質,且嚴重影響商品瓜的儲運收購。有投入而無收入的生産勞作,神智正常的人會做嗎?

  至於在銷售環節操作“打針西瓜”,確實如某些報道中所述,這種操作方法具有能將不好吃的生瓜轉變為好看好吃的瓜的經濟效益,銷售者也許會有意去做。不過只要具有基本的植物學常識教育,都能明白植物與動物的結構存在本質區別,沒有遍佈全身的血管系統。

  因此,如果銷售雞、鴨、豬、羊等注水可增加重量和改善表觀質量,同時也具有可操作性,但給西瓜果實注射液體雖非不可能卻是説易做難。傳説中的這種“打針西瓜”的實施難度與成本,普通人有興趣也可買數十個西瓜自己考察驗證注射的效果(做上幾個演示炒作另當別論,但是銷售者如想真正通過“打針西瓜”改善産品的感官特徵可能需操作成千上萬個大西瓜,其真實性與可操作性恐非銷售胭脂紅、甜蜜素的商人所了解的),做這種實際驗證並不困難,也不需專門的儀器設備,其事實證明的科普效果應比在西瓜上發現疑似針眼及瓜瓤變質更加可靠。

  對此可資驗證的材料還有:2010年夏,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曾經在採訪海南省西瓜協會林尤勝秘書長時,專門就“打針西瓜”問題用無籽西瓜的品種果實現場做注射試驗,有節目錄像證明其規模化的操作性極差。此外,2012年,上海市瓜果協會朱龍舟秘書長為驗證“打針西瓜”的真偽,也在當地新聞媒體面前做了以當地“早佳”西瓜品種果實為驗證材料,用普通醫用注射器注射墨水的試驗,同樣以圖文證明不存在某些網絡敘述中存在的規模化操作事實。

  同時,最能令人信服和權威的應該是檢測這些所謂的“打針西瓜”果實中是否存在報道中所指認的胭脂紅(胭脂紅酸)、甜蜜素(環己基氨基磺酸鈉)乃至紅藥水(2,7-二溴-4-羥基汞熒光黃素二鈉鹽)等化學製劑的相關成分,對此省市級以上的大學或研究所實驗室均能完成相關分析檢測,而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委託完成的西瓜樣品檢測結果也表明未查出這些化學成分。

  記者:您認為出現類似事件,並引發消費者恐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消費者應如何理性看待近日頻繁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

  馬躍:由於近年來媒體與網絡對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多次曝光,如鴨蛋的蘇丹紅染色事件;白菜的甲醛保鮮事件;牛奶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作為消費者面對未知的食品安全領域稍有風吹草動無不感到草木皆兵。

  但是,我們作為理性的消費者,既不能無視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中由於利益驅動存在的某些産品安全隱患,但也不能將僅憑感官推測或肉眼觀察甚至某些商人的敘述就認定我們的農産品存在莫須有的危害。

  同時,媒體與消費者對産品隱患的揭露也應該以事實為依據,相信科學驗證的結果,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執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全。而在農産品的市場消費鑒定中,消費者與生産者一樣都應了解基本的科學常識,同時我們每一個生産經營者或企業,如果都能在誠信經商方面做得更好些,也會使那些脫離科學常識與事實的説法更難傳播和接受。

 

熱詞:

  • 專家
  • 打針西瓜
  • 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