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記者暗訪揭開京津冀“地溝油”産業鏈冰山一角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9日 03: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地溝油運輸中轉站。

水屯市場散油灌裝中。

北京泔水油提煉點看護人員。

  《經濟參考報》記者暗訪發現,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溝油”加工窩點,從“黑作坊”到“精煉廠”,其規模之大出人意料,僅記者實地探訪的幾家窩點日加工能力合計已近百噸。

  而且,其加工工藝、提煉設備經過多年“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其識別也愈發睏難。在國辦2010年頒布加強“地溝油”整治的意見後,這些以百噸計的“地溝油”,仍在通過“地下渠道”源源不斷流向食品加工企業、糧油批發市場,甚至以小包裝形式進入超市。

  來源

  泔水、炸貨油、動物內臟等成原料

  夜晚的北京城,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很多飯館門口或是飯店後門,一輛輛拉泔水的農用車以及在夜色中忙碌著的收泔水的農民,他們動作熟練、安靜迅速,他們幾乎都沒有回收餐廚垃圾的相關資質。

  “我們餐廳的泔水從開業那天起就有專人來收了,大廚給介紹的,他們每天晚上來拉一趟,一個月還交給我們幾百塊費用,挺好,省心。”在北京豐台區經營一家餐廳3年的老闆對記者説,“這泔水一天不讓他們拉走生意都沒法做。”

  “基本每一輛泔水車背後都是一家200頭以上的泔水豬養殖戶。”記者探訪發現,在北京市五環外,六環路內外,環布著難以計數的以餐廚垃圾為主要飼料的泔水豬個體養殖戶,他們通過熬煮泔水收集“泔水油”,並以一桶10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非法收購商。

  記者走進北京郊區一家養豬場,幾百頭皮毛骯髒的肥豬擠在一邊的籠舍裏,另一邊是正在熬煮的兩米見方的泔水池和堆滿筷子、衛生紙、餐盒塑料袋以及食物殘渣的垃圾堆,惡臭難擋。一陣風吹過,地上、墻上的蒼蠅像波浪一樣翻滾。

  “泔水都得煮,否則油太多,豬吃了受不了。”豬場老闆説:“我家養300多頭豬,一天能掏出這麼一桶泔水油。”老闆一腳踩在豬圈旁佈滿黑色油污的藍色油桶説:“現在賣1000塊一桶。”

  養豬戶告訴記者,每隔一兩天會有人來這裡挨家挨戶收泔水油,然後運往一些集中存放點。這些存放點在行內被稱為“中轉站”,每天傍晚一直到深夜,陸續會有小麵包車拉著泔水油桶送到中轉站。

  記者一行驅車前往位於北京南城的一家中轉站,這家中轉站佔地約半畝,院子裏擺滿了上百個污穢不堪的油桶。知情人説,現在煉“地溝油”的原料不再局限于泔水,反復烹炸後的廢油、屠宰場廢棄的豬肉邊角料、雞鴨脂肪等,只要能出油、能脫色,就能用來煉“食用油”。

  記者在河北、天津的暗訪也佐證了知情人的説法。記者在河北某縣一個加工廠裏看到,廠區內雖然擺放著裝滿泔水油的鐵桶,但工廠負責人説,他們的加工原料主要是從屠宰場弄來的雞油、鴨油。工廠負責人説,廠子加工能力很強,原料需求旺盛。“炸貨油”對他們來説也是寶,如果記者可以大量提供的話,他們可以加工成色拉油。他甚至自豪地説:“這才是循環經濟。”

  記者在天津一家油品精工廠也看到,除了大量泔水油外,還有動物屠宰廢棄物。據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會統計,目前北京市每天餐廚垃圾的産生量大概為1750噸,另外還有餐廚廢油脂60噸左右,而正規途徑的日處理能力只有五六百噸。至於每天産生的動物內臟、雞油鴨油的數量則無從統計。

  現狀

  規模生産“技術頂尖、設備一流”

  記者調查發現,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存在的“地溝油”加工窩點,從原料供應到成品銷售,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記者實地暗訪後深感震驚。

  首先,生産規模驚人,日加工能力動輒以十噸計。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曾是泔水油黑工廠的集中地,幾年前,因媒體曝光,當地“泔水油”加工業受到重創,但如今,又有死灰復燃之勢。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家工廠佔地一畝左右,分為兩大部分,加工車間集中在北半部分。車間外矗立著3個高近10米、直徑三四米的柱形大鐵罐。據附近村民介紹,這就是儲油罐,工廠的日加工能力在20到30噸。

  記者在天津一家“地溝油”加工廠也看到了好幾個這種儲油罐,工廠負責人説,他們的日加工能力在30噸左右。在天津還有數家類似的工廠,日加工能力也在20噸以上。工廠負責人甚至炫耀説,技術頂尖、設備一流。

  一名工廠工人透露,廠房內存有很多骯髒的泔水油,主要的煉油設備是大鐵罐和鍋爐,中間用管道連接,通過過濾器後,流出來的油就變清澈了,老闆把它包裝成色拉油。

  其次,科技含量高。此前一些權威人士告訴記者,降低“地溝油”的酸價成本太高,根本不合算,還不如買好油,所以“地溝油”上餐桌的事屬於以訛傳訛。然而,記者採訪發現,不論是河北還是天津的“地溝油”加工廠,最不當難事的就是“降酸價”。

  記者採用多種手段,在河北、天津的多家工廠取得了樣品。從外觀看,其中一些油顏色黃白,透明清亮,和真的色拉油沒什麼兩樣。一家工廠負責人稱,他這油,水雜不超過3,酸價在6以內。很多工廠都來買他們的油,“只要不進實驗室,絕對看不出來是什麼油”。

  記者將獲得的樣油送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檢驗。送去時,其中一瓶樣油顏色灰黃,打開後的怪味讓監測人員的臉迅速別向一邊:“這根本不是油!”他們拒絕收下“怪油”,但另外幾種的檢測結果竟然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動物油的一般指標要求。

  知情人説,用碳酸氫鈣去除雜質,用鹼中和酸性,出來油比茶水還要清亮。中國糧油協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告訴記者,目前,還沒有檢測“地溝油”的有效辦法。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一些頗具規模的加工廠大多存在了十幾年。天津一家工廠的辦公室墻上挂著衛生許可證。一些工廠負責人説,他們各種證件齊全,不怕檢查,甚至通過了Q S認證。

  去向

  食品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和部分超市

  記者通過在加工窩點、糧油批發市場暗訪以及採訪知情人基本的結論是,這些加工窩點、加工廠的“地溝油”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業、工地、糧油批發市場,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

  在河北一家“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老闆告訴記者,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個地方客戶經常來買他們的油,甚至一些知名食品加工企業也從他們公司購油。這家工廠生産證明齊全,“只要找人,什麼證都能辦下來。”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地溝油加工廠一般不散賣,主要賣給食品廠或者建築工地。

  糧油批發市場是“地溝油”的另外一個重要去向。知情人告訴記者,加工窩點把油用油罐車運到批發市場後,批發市場的商戶再把油分裝到一個個幾十斤裝的白色汽油桶裏。這些散裝油桶一般沒有任何標識。

  北京水屯批發市場上樹立的藍色招商大牌子上寫著“國家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記者來到這裡暗訪發現,除了各種小包裝的品牌食用油外,白色散裝油桶到處可見,無法鑒別。

  一位商戶老闆説,水屯市場確實賣過用泔水油或者用廢棄的雞鴨豬油提煉出來的“那種油”,“最近風聲很緊,大家都收斂了很多,進貨的人少了。”當著記者的面,老闆撥通了以前一個供貨商的電話,對方表示,暫時沒貨。老闆隨後告訴記者:“真想要的話,自己去天津找,那邊有貨。”

  令人憂心的是,除散裝油渠道外,品級較高的油以更為正規的面目流向市場。記者在暗訪中曾看到黑窩點生産包裝頗為正規的“大豆調和油”。

  採訪札記

  一次充滿危險和挑戰的採訪經歷

  這是一次充滿危險和挑戰的採訪經歷,回顧暗訪始末,直至一個多月後的今天,我們仍深深感到,困難如影隨形,而危險仍在繼續。

  “地溝油”,聽説過的人太多,見過的沒幾個,要找到一個真正了解的人更是渺茫如大海撈針。我們在前期採訪中請教了多位權威專家、教授,他們對“地溝油”的存在甚至持懷疑態度。

  “我追了兩年,始終沒有找到‘地溝油’上餐桌的陽性樣本。”這句來自權威部門、權威專家的話如同一盆冷水撲面。

  然而關於“地溝油”的言論如此之多,不可能都是空穴來風。我們並未死心,繼續多方打聽,每一次線索出現,都令記者精神一振,然而,這條見不得光、滑得像魚的線索卻時斷時續,困難如影隨形。

  當我們第二次為了找線索在水屯批發市場“溜達”時,一位老闆娘無意中透露,想要“那樣的油”到昌平某鎮去。雖然清楚這個鎮非常大,找一個小窩點十分不易,但因為有了目標,大家精神振奮。

  然而我們驅車圍著這個鎮走了一圈又一圈,始終沒有任何可疑之處,時近正午,天氣愈發悶熱。突然,一人提議,“把空調關上,車窗搖下來,咱們用鼻子聞。”像是發現了救命稻草,司機連忙放慢車速,搖下車窗。每個人幾乎都把腦袋伸出了窗外,每當聞到怪味,總要辨別,商議一下,大約一個小時,又圍著這個鎮走了一圈,儘管聞到了火鍋味,炒菜味,但別無所獲,“唉,算了吧,這個辦法不行!”

  每當幸運地抓到“突破口”,立即要跨越的就是險象環生的採訪關。不能亮明身份,不能引起懷疑,事關自己和同事們的安全,這次的採訪不同以往,我們不僅是記者,還是“演員”。

  時間緊急,“行話知識”儲備不足,藥品、油品、價格種類不清,不時出現被“問暈”的危險時刻,“你們到底是幹什麼的?”這句話每出現一次都是巨大的考驗!而每一次小小的失誤,都會加重對方的疑慮。

  為了徹底打消疑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記者專門去相關單位進行了一系列進貨規則的學習,熟記各種油品規格、糧食價錢,每次出發前一夜,採訪組都要商量到深夜,爭取萬無一失。

  確定事實後,緊跟著的就是更為艱難、危險的取證。記者曾兩度夜探黑窩點,幾乎所有的黑窩點都養著幾條大狼狗,與惡狗相逢在所難免。

  夜裏11點左右,除了不遠處有狗吠聲,四下寂靜、深黑一片。由於要突破的窩點大門緊閉,為了確切了解,記者決定“爬窗戶”。

  窗戶高3米左右,想上去看,只能“疊羅漢”。一名記者在下,另一名踩著肩膀上,終於夠到了窗口,突然3條惡狗從不遠處向記者狂吠奔來。攀爬中的記者慌忙下來,此時,3條惡狗在距記者兩三米處停下,形成圍勢。

  對峙的這10多秒如此漫長,當惡狗暗哼著緩緩走開時,記者攥著木棍的手上全是汗。

  比起被狗追,人的疑心更令人心驚。由於從事非法勾當,“地溝油”利益鏈條上的每個人都戒心極強,對人的疑心也不容易打消。

  記者一次和接頭人見面時,一輛黑色轎車一直保持距離開在記者後面“押車”,抵達目的地後,接頭人並未和記者打招呼就徑直走向記者的車將車裏車外翻看了一遍。

  當時當刻,記者冷汗直流,車後備箱的紙板箱裏藏著攝像器材,如果他再翻得徹底一些,不但前功盡棄,更十分危險。

  一個多月的暗訪,記者和各種接頭人每一次的“會面”都需要付出比前一次多百倍的勇氣,因為永遠不會知道,這一次是否給了對方懷疑的理由,對方是否正在調查記者的身份,下一次“會面”等待著記者的是否就是羊入虎穴的結局。

  當然,此次採訪中最大的遺憾就是始終無法靠近、未能與那個在北京擁有地下灌裝廠的“地溝油”産業龍頭老大會面。只要有這樣的“人物”在,我們的餐桌就永遠不會乾淨。

  “地溝油”:一條隱秘利益鏈 一筆糊塗監管賬

  記者千里追蹤暗訪到的事實令人震驚,更令人深思:這些運作十幾年、規模越滾越大的“地溝油”加工窩點為何能生生不息?甚至在國辦2010年頒布了加強“地溝油”整治的意見後,其供、産、銷仍如此肆無忌憚?

  “哥們我黑道白道都有人!”

  作為一種非法勾當,“地溝油”利益鏈條上的每個人都有著天然的戒備心理,而且還逐漸具有了組織和暴力色彩,這使得“地溝油”非法生産的發現與取證都十分困難。

  記者曾到北京昌平區一家小型養豬戶暗訪。車還沒挺穩,聽到聲響的幾條狼狗就衝了出來,圍著汽車吼叫。記者隔著車窗大聲喊人,一位頭髮蓬亂的中年婦女直勾勾地盯著記者走了出來。

  “請問您這賣油嗎?我們收油。”記者説。

  “你們是哪兒的?”中年婦女一直不肯正面回答問題,只是不斷地用狐疑的眼光往記者的車裏張望。

  記者趕緊説出幾個圈裏人的名字,她的疑慮才有所降低,但仍含含糊糊地説,“這片的油都有人收了,十多年的老關係了。”

  即使是熟人介紹,初次見面時,對方也是高度警覺,一般要經過幾番試探,才會透露一些重要信息。

  另外,記者暗訪的大部分窩點以及泔水油中轉站,幾乎都有狼狗看門,很難接近。

  其次,暴力色彩濃厚。知情人告訴記者,很多在北京郊區“點野火”煉製“地溝油”的土作坊都有黑社會背景,即使他們夜夜“點野火”,而這種點過“野火”的土地連草都不長,周圍的村民也大都不敢過問。

  在一次與“地溝油”加工窩點的接頭人交談時,對方表示,“醜話説在前面,哥們我黑道白道都有人,不要跟我玩名堂!”類似這樣的各種威脅、各種試探,記者在採訪中多次遇到。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地溝油産業鏈具有一定的組織性。知情人説,這種違規生意沒有法律保護,想生存下來,做大做強,除了拼價格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人,壯大自身實力。這些人慢慢形成了“勢力”,有了“老大”。

  在北京,一家地下灌裝廠的負責人被圈內人稱為老大,只要説出他的名字,立刻就會得到對方的禮遇。他的灌裝廠什麼牌子的桶裝食用油都能做,而且都是有防偽的廠家真桶,每天送往北京一些超市和商店,日産量大約10噸左右。這位老大還經常到天津、河北,和供貨廠商聯絡感情,甚至帶隊參觀過江蘇的精煉廠,學習先進的提煉技術。

  一位曾做過多年“地溝油”生意的知情人説,北京有數千人從事這一行當,各有分工,合作緊密,年産值幾個億。

  加工窩點均自稱三證齊全

  記者暗訪的幾家規模化“地溝油”加工窩點都自稱三證齊全,走到哪都不怕查。

  那麼,有關監管部門是怎麼面對這一頑疾的呢?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目前,北京的餐廚垃圾處理還是處於一個無序的狀態,尚未形成統一規範的收集、運輸、處理體系。部分餐廚垃圾流入非正規處理渠道,對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離開監管視線的“餐廚垃圾”被用來泔水喂豬,淘油,這幾乎是大城市的通病。對違規清運單位的處罰權在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

  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沒有對餐廚垃圾違規排放的執法權,近年來也沒有相關執法記錄。

  北京市工商局:我們只負責進入商場、超市、批發農貿市場等區域的食用油檢查,一般通過索票、索據的檢查辦法,了解廠家、價格等信息,至於賣的是不是“地溝油”需由質檢部門判斷。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我們基本依靠市民投訴、舉報以及各區縣和街道的主管食品安全的工作人員的産品抽檢發現問題。近兩年來,質監局未收到過“地溝油”的相關投訴,這一問題在北京應該不存在。

  中國糧油協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告訴記者,“地溝油”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是食用後,不會立即産生惡果,二是“地溝油”被包裝成食用油後,一般很難從感官上加以判斷。如此一來,市民投訴“地溝油”的概率幾乎為零。

  事件最新進展

  在獲知記者暗訪的情況後,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等市委、市政府領導當即作出重要批示並立即組織查處。市委書記劉淇、常務副市長吉林分別主持召開專題會,研究案件線索的偵破和長效機制建設工作。公安、農業、質監、工商、衛生等部門在北京全面開展了食用油生産加工、進貨和使用環節的風險隱患排查。

  據了解,北京市正在努力構建餐廚廢棄物處置管理的長效機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層次、多渠道解決餐廚廢棄物的排放處理問題,大力提升餐廚廢棄物的消納處理能力,實現短運距、密閉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下一步,北京還計劃組織專家力量,就食用油回流二次提煉行為開展檢測技術攻關。

  本版稿件由《經濟參考報》記者組采寫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地溝油
  • 記者暗訪
  • 廢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