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把自主權還給學生(關注)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3日 05: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中國科技大學機器人活動周中,機器人正在搏擊臺上進行拳擊比賽。

  項春雷攝

  有這樣一所大學,在國內高校中引人矚目。

  它把“培養科技領軍人才”作為教育目標,堅持不擴招,每年只招收本科生1800名。

  它的畢業生中已有46人當選兩院院士,平均每千人産生一位院士;在海外深造的超過1萬人,已有600多人擔任海外大學教授。

  其科研成果自2003年以來連續7年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頻次在全國高校名列首位。

  這所大學就是地處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這裡採訪的幾天中,記者感受到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帶來的勃勃生機。

  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慣性

  激發他們被壓抑已久的科學熱情,培養他們享受學習、享受實踐、享受創造的感覺

  西沙群島的鳥糞裏有著什麼秘密?不久前的《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研究鳥糞土層中的古生態氣候數據,獲得對南海地區過去千年降雨變化的分析,並對熱帶太平洋地區世紀尺度的氣候變化機制提出了新的認識。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晏宏現在是一名研究生,師從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教授,而在2008年開始研究這個課題時,他還只是一名四年級本科生。

  “剛進科大時,我在地球物理系,那並不是我喜歡的方向。大一上孫立廣老師的《地球科學概論》課,他給我們講南北極,講野外科考,講很多異想天開的想法,我感覺自己找到了興趣。”晏宏告訴記者:“於是,我在大二就轉到了環境科學系,在大三就進了孫老師的實驗室,在大四就開始上西沙採鳥糞了。”

  “我們鼓勵學生追隨興趣,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孫立廣教授説:“晏宏之所以能迅速取得科研成果,是因為他真正熱愛自己的專業,願意投入,願意付出。”

  像晏宏這樣的案例在中科大還有很多。在校長侯建國院士看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之一,就是激發學生被壓抑已久的對科學探索、對知識創造的熱情與內在衝動,並儘快引導大學生進入科研前沿。

  “多年的教育實踐又給我留下了一個很深刻的印象,相當一部分年輕一代大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似乎失去了對學習的享受”,侯建國説,“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壓抑了青年人的興趣、個性和想象力。”

  “好的大學教育是什麼?就是能夠重新喚起或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科研的興趣和熱情,能夠讓年輕人從應試教育的慣性中解脫出來,真正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要來自主安排學習,培養他們享受學習、享受實踐、享受創造的感覺。”侯建國説。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允許學生自由換專業,把“流水線式”的統一教育變為“個性化”因材施教

  本科新生踏進校門,中科大做的第一件事是“消毒”。

  “學生們多年接受應試教育,難免中‘毒’頗深。”教務處長劉斌教授説,“‘消毒’就是要讓學生們學會自主抉擇,學會主動學習。”

  中科大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哲學,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國內高校最自由的專業選擇制度,從第一學期結束起,本科生每學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狀況,自主申請改換專業,而且可以多次申請和改換,不用付任何費用。

  “有選擇有時也是一種痛苦,但是痛苦的選擇過程讓我成熟,讓我對學業、對自己都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認識。”2008級的宋珊考進了信息學院計算機系,在大一結束時轉到地空學院地球物理系。宋珊告訴記者,“選擇的時候,老師告訴我應該把理由和利弊都列在紙上,我列出了30多條,第一條是喜歡。最終我聽從了自己的心,我覺得新專業更適合自己。”

  宋珊的經歷在科大非常普遍。中科大每年招收本科生1800人,一般來説大一時提出轉係申請的將近300人;到大二、大三結束時,要求轉專業的人數會降到十位數、個位數。

  “傳統的大學教育採用‘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基本上所有學生都按照統一節奏、統一模式、統一內容來進行培養”,劉斌教授説,“我們希望破除這種模式,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勇於提問題、獨立思考、善於交流、學會質疑。”

  從1980年代起,中科大便以少年班為實驗基地,不斷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模式、新途徑。少年班學生在完成2年左右基礎通識類課程訓練後,可以在全校範圍內完全自主地選擇院係和專業。如今,更多的學生擁有了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在全校範圍內選擇課程。

  學生上課由“低頭”變“抬頭”

  越是名家越要教基礎課,低年級時強化基礎訓練,高年級時直接進入實驗室

  在中科大,越是名家越要給學生上基礎課,這與國內諸多大學的路數正好相反。為了上好基礎課,每個院係的老師們都動足腦筋,並且逐漸形成了“課程組”制度。“課程組”的領銜者由學養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名師擔任。

  物理學院的電磁學課,就由34名教師“組團”來上,其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講師8人。為了教好這門課,“課程組”編寫了教材和參考書就近10本。

  全國電磁學會會長、國家級教學名師程福臻教授,為本科生講授電磁學已超過30個年頭。“我的電磁學課是嚴濟慈先生上的。”程福臻説,在前輩們的精神感召下,他一直堅持站在本科一年級的講臺上。“老師要像表演大師,把學生吸引到科學中來。這是嚴濟慈先生的教誨。除了講課,老師還要講科學故事,講科學中最感人、最激動人心的東西。”

  “對於研究型大學來説,教學和科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尤其是基礎課教學,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根本所在。根深才能葉茂,所以更要不遺餘力地抓好。”劉斌説。

  在中科大,“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特色。學生低年級時在校內完成強化基礎訓練,高年級時則直接進入科研院所或校內科研機構,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專業基礎課學習並參加科研實踐。

  這些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後,直接與碩士、博士融為一體,進入研究組,可以和導師經常交流,與研究生相互啟發,親身參與完整的科研過程,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年輕人的生活要多種多樣

  每年實施1200多項大學生研究計劃,提高他們的科研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科大建校初期,首任黨委書記鬱文説過一句話:“年輕人的生活要多種多樣,中科大不培養小書獃子。”這句話至今仍是科大重要的教育理念。現在,中科大已經形成了豐富的校園活動體系,幫助學生提高各方面的素養,特別是提高科研動手能力。

  自2002年起,中科大每年都會有一個盛大節日——全校機器人大賽RoboGame活動周。全校學生不分專業,都會踴躍參加,每年都有五六十支參賽隊。比賽的主題,包括“踢球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雜技機器人”、“舞蹈機器人”等,學生們除了將科學原理和技術方法付諸應用,還要編排音樂、舞蹈,寫劇本。一位參賽學生説,為了挑選裝配機器人的零件,幾乎跑遍了合肥的五金市場。

  指導老師、中科大計算機系陳小平教授説,做一個機器人,需要一個團隊的合作,涉及計算機、機械、電路、自控等諸多學科,學生們在準備比賽過程中能學到很多東西。

  通過RoboGame,中科大還遴選出團隊參加RoboCup世界盃機器人足球比賽。在這項國際最高水平、最具影響力的機器人賽事中,“科大藍鷹”隊先後獲得4次冠軍、9次亞軍。

  自1999年起,中科大借鑒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經驗,在全校範圍內推廣和實施“大學生研究計劃”,並設立基金。

  依據該計劃,從第四學期起,本科生就可以利用一個完整的暑期或一學年的業餘時間,完成一項科研任務或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目前每年有1200多項的大學生研究計劃得以實施,不少學生的論文發表在國內外很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有的還獲得國家專利。

  為給學生留出更多時間從事科技創新,中科大對原先的教學計劃進行了修訂,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並於2010年夏季開始實施三學期制。新增的夏季短學期主要安排提高型、進階型和拓展型課程,和“大學生研究計劃”等集中實踐、實習環節。學校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利用學術假期,來校開設短期課程或暑期學校,讓學生與一流科學家面對面,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科學前沿、開展科研實踐的機會,創造更多自我選擇、自主學習的空間。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學生的學習
  • 中科大
  • 三學期制
  • 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