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人民觀察:打一場文化體制改革攻堅戰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6日 05: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打一場文化體制改革攻堅戰(人民觀察)

——從“七一”講話看新使命新任務④

記者 張 賀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這一重要論述,為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明了方向。

  轉企改制,讓文化市場主體更鮮明

  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單位都是由國家投資、建設和管理的,各級政府對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主要依據行政指令,而不是群眾需求和市場導向,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

  “通過養人而養事業的實質是財政補貼,而且是不計産出的補貼。本以為通過養人可以把事業養起來,最終是把人養懶了,事業也無從發展。”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所研究員羅爭玉説。

  關係不順、效率不高、管理不力、佈局結構不夠合理、內部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構成了束縛文化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確立文化市場主體,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産業政策,使整個文化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蒯大申説。

  改革,勢在必行。

  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産業,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文化改革發展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創新。

  按照“二分法”的思路,改革的目標和路徑清晰起來——就宏觀而言,改革的目標就是要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體制;就微觀而言,就是要增強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內在活力,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事業體制,享受政策扶持,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經營性的文化産業實行企業體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

  這其中,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

  作為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2004年1月,北京兒藝完成股份制改造,從事業單位轉為公司法人。通過建立先進的管理和運營模式,盤活外部資源,激發內部活力,北京兒藝實現了驚人飛躍:演出場次增長7倍,總收入增長100倍,主要演員月收入過萬元。北京兒藝的巨變説明,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蘊藏著巨大潛力,只要體制機制理順,完全可以在市場中發展壯大。

  目前,我國的出版、發行、影視製作等基本完成全行業的轉企改制。隨著大批曾經靠吃“皇糧”生存的事業單位轉變成面向市場的企業,我國文化市場變得空前活躍,文化産品的供給大幅提升。目前我國年出書品種、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電影産量連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是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年産電視劇上萬部,是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産國。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實力偏弱。國際經驗證明,只有突破原有行業界限和地區封鎖,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規模效益和資源整合,才能最終做大做強。

  目前,我國一些已經完成轉企改制的文化企業,開始在“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上邁出新步伐,成效顯著。

  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團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重組的中國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此次合作是國內出版業首次跨地區重組;2008年5月9日,江蘇新華和海南新華聯合組建的海南鳳凰新華發行有限公司在海口成立,開中國發行業跨省重組的先河;2009年4月17日,吉林出版集團與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改制重組的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成為地方出版集團與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出版社跨區域、跨部門戰略重組的第一家出版單位。

  當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革除體制機制的弊端,需要的不僅是勇氣和魄力,還需要創新的理念和思維。目前,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區域壁壘和行政干預的問題雖然有所改觀,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原有的行政主導的文化管理體制並未徹底改變,文化管理權限分散的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極易造成資源浪費和多頭管理。

  轉變職能,讓公共文化服務更貼心

  建立遍佈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各地因地制宜,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上海浦東新區通過“競標+配送”的方式,把對文化産品的選擇權由政府交給基層、交給受眾,改變過去那種不管基層群眾是否歡迎都由政府部門直接送戲到基層的做法;通過邀請專業團隊介紹節目,讓街鎮文化幹部和市民代表直接進行評判、選擇,變傳統的“上面送什麼,下面看什麼”為如今的“下面要什麼,上面演什麼”,使公共文化服務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杭州圖書館在2003年率先推出免證閱覽制度後,進一步聯合杭州1市5區的9個公共圖書館,推行公共圖書館借閱“一證通”。杭州讀者只要持“一證通”卡就可以在全市9家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

  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啟動以來,政府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是過去幾十年的總和。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的較高水平。政府實施的一系列重大文化項目,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極大地緩解了基層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文化活動少的狀況。

  不過,從總體上看,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約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瓶頸”。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重文化産業、輕文化事業”,“重硬體建設、輕軟體建設”的觀念。

  專家指出,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各級黨委政府和黨政領導幹部的績效考核體系,設立剛性指標,建立考核結果與幹部選拔、任用、獎懲等挂鉤的機制。

  “開閘放水”,讓文化産業發展更強勁

  黨的十六大以來,一系列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

  2005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産業的若干決定》,明確和規範了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産業若干領域的界限。同年8月,文化部等5部委發佈了《關於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對外資進入我國文化市場的範圍和持股比例也進行了規範。2009年國務院制定出臺了《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首次將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上升到國家戰略。

  這些政策、規劃的總體特點就是開放,即放開國有文化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通過轉企改制激發企業活力;放寬準入領域,放低準入門檻,使其他社會資本有機會同臺競技。這些做法被形象地稱為“開閘放水”,幾年下來,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河,文化産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目前全國已有2/3的省區市把文化産業作為重要産業或支柱産業來發展,成效明顯:北京,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房地産業等行業,僅次於金融業,在第三産業中位居第二;安徽,文化産業增加值超過同期汽車工業增加值;重慶,文化産業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2倍;貴州,文化産業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動漫産業園區、影視製作基地、數字出版基地等各類文化産業園區遍及全國。

  政策的放開和扶持,給了民營資本寶貴的發展機遇。目前,全國從事圖書、電影、電視劇、動漫、遊戲製作的民營投資主體逐步增多。電影業80%的市場份額由民營主體佔據,近幾年票房過億元的國産大片幾乎全部出自民營影視公司。在演藝領域,全國民間職業劇團已有2773個,個體演職人員共計2萬餘人。在出版發行領域,民營及民營控股的出版物總發行企業有13家,全國連鎖企業8家,民營發行網點已達10萬多個。

  從目前看,雖然我國整體進入小康社會,但大多數居民收入仍然偏低,文化消費極其有限,文化産品和服務事實上仍是少數高收入者的“奢侈品”,並沒有成為普通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國居民有限的文化消費中,大多數集中于教育消費,而非文化産業的主體內容。另外,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文化消費的差距很大,比如,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3。因此,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做大文化消費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靈魂。經過文化體制改革這些年的發展,我國的文化企業的實力有所增強,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巨大。我國的主要文化産品如電影、電視劇、圖書、報刊等的總量在全世界位居前列,但總體上不具備全球影響力,文化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人民觀察
  • 文化體制改革
  • 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