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尋找文化的産業密碼
主編:趙悅 編導:張嚴勝李炯 攝像:白羽
晚上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今天我們關注文化産業的發展。不久前,第三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揭曉。通過對中國文化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指標排序,一批骨幹文化企業,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紛紛亮相,那麼文化企業的30強到底強在哪?我們先去看一場大型演出。
記者走訪的第一站是杭州,一台由民營企業投資的大型歌舞表演已經連演十多年仍然長盛不衰,這家企業憑藉這臺演出在2010年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旅遊演藝第一股,這臺歌舞秀至今已經接待觀眾2000多萬人次,是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場次最多、觀眾接待量最大的劇場演出。在許多演出團體票房不景氣、生存舉步維艱的今天,這臺演出靠什麼長期吸引觀眾呢?
遊客:很短,説實話,我大姨還不想走呢。
遊客:很短。第一名,很好的。
記者:您是從哪國來的?
遊客:新加坡。
這位來自新加坡的遊客,告訴我們他是第二次過來看。
男遊客:我看了第一次很驚喜。
女遊客:很佩服,佩服。
男遊客:所以我今天帶他們(家人)過來看。
這場演出每天平均演5場,每場間隔大約一個小時,讓人驚訝的是,這場僅僅一個小時的歌舞秀,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更為客觀!
黃巧靈 杭州城集團董事長
黃巧靈:我們的毛利率,像宋城的話,達到85%左右,如果傳統的産業毛利率30%都很厲害了,就是因為它融合了文化的內涵,所以它能夠超越傳統産業的成長和回報,所以文化産業有它的一種特殊性。
採訪中,對於目前的演出市場,不少專家表示,雖然各地晚會不斷、新劇目層出不窮、評獎好戲連臺。但是同樣有不少演出院團有價無市,劇場有場無市,難以真正讓觀眾掏錢買票,那麼杭州的這臺演出又是怎麼在競爭激烈的演出市場贏得觀眾的呢?
黃巧靈:原來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導遊們都是先跟遊客們説了,你看了,如果不好,可以無條件的不付錢的,在這個樣子的情況下,不付錢的只有萬分之一。
“不好看不要錢”,這樣的一條文化銷售理念,一點點的打動了觀眾,贏得了觀眾的信任,更關鍵的是,這也逼迫演出、編劇、導演不得不去創新,去設計自己的文化産品。黃巧靈告訴記者,他們的演出策劃就是這樣走上草根、親民路線的。
黃巧玲:我們這一批,一批非常有激情的,可以説是草根的這些編導們,他們對一個每一段的臺詞,每一個切入點都是認真的,就是我們根植于這樣觀眾喜歡看什麼,我們要表現什麼,要挖掘什麼,
正是這一理念,使得十年前白手起家的草臺班子,如今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劇團,而"宋城千古情"也已經成為杭州乃至世界上最火爆的歌舞演出。
黃巧靈:我們《宋城千古情》每年看演出的人300多萬,那麼拉斯維加斯的歐秀大概是40萬,巴黎的紅夢凡大概是60多萬,從這個人來看,我們已經超越他們了。
看完演出,走進景區,記者被一陣喜樂吸引,原來是高員外家三小姐正在拋繡球,選駙馬!前來遊玩的一個小夥子奮力接到,本來以為僅僅是個遊戲,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馬上舉行了傳統的拜堂儀式。小張也有模有樣的穿著古代的衣服,出現在城樓上。
遊客小張:(搶到繡球)謝謝鄉村父老們。
整個儀式結束後,這名遊客還是滿臉笑容。
遊客:對,還是很多人搶。還好運氣還好,
記者:你覺得跟別的不同的地方在哪,有沒有回到古代的感覺?
遊客:有穿越的感覺。
除了這種遊客的互動項目,杭州城的亭臺樓閣和市井民風以及具有杭州本土風味的特色民俗表演、旅遊小吃,又給景區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張嫻 杭州宋城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監
張嫻:比如説我們這邊就看到有一個宋城的酒坊,這個我們可能都知道在南宋時期,比如説江浙一帶酒文化也是很發達的,那光説一個酒文化怎麼去表現?我們就把當年的這個釀酒,它是怎麼樣一個過程,然後讓遊客甚至親自參與其中,既能夠看到釀酒的過程,也能夠坐下來品味一杯米酒,
張嫻告訴我們,依靠"主題公園+文化演藝"的經營模式,他們除了獲得每年幾個億的直接票房收入,還間接帶動了幾十億元的相關消費,更為重要的是吸引了戰略投資者的眼光,
公司去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旅遊演藝第一股,現在他們有了更充足資金,開始針對國內的一線旅遊目的地進行戰略投資佈局。
張嫻:我想明年應該是一個泰山,大家都知道泰山是位列我們中國幾大名山的第一位的,+包括像麗江、九寨,我想都應該是在我們的戰略佈局之中的。
一場演出折服300萬觀眾,杭州宋城可以説是名利雙收。我們了解到,今年的文化30強大多是主營收入和凈資産雙過10億元、稅前利潤過億元的企業。中南傳媒出版過《時間簡史》、《世界是平的》等暢銷圖書,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40.5億元,利潤過6億元,比2009年增長23.4%。一場改制,讓這家出版集團脫胎換骨。
説起中南傳媒的改制,龔曙光這樣回憶那段經歷
龔曙光 中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龔曙光:實際上改革最艱難的事情是要讓大家覺得,這種改革的必要,而這種必要我們觀察認為政府説你要改變了,你就去改吧,這個是很多企業所面對的一個困境。
2008年,新聞出版總署對全國24家出版集團做過調查。結果17家完成轉企改制的出版集團公司,平均總資産增長66.2%,利潤總額增長25.3%,而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團,平均利潤負增長43%。改製成了眾多出版社的抉擇。
龔曙光:我們一直沒有成為國家第一批、第二批的文化試點企業,,我們完全可以等國家的第一批試點企業做完,他們出來成功的經驗,然後我們再按照他們經驗去扶植我們企業的改革,但是我作為董事長我等不及了。
當時湖南人民出版社還是事業單位,要想上市,首先要改制為企業,可是由事業體制轉制為企業體制的過程中,人員安置、轉變經營管理觀念都是耗時耗力、短時間難以突破的問題。
龔曙光:其實改革最難的是改變心態。一旦員工的心態改變了之後,其實改革推進起來是會很順暢的。
説起改變心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給他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開第一次集團會議。當時在重組過程中,一批私企成為企業的新成員,作為事業單位體制內的幹部,是如何看待這些新面孔呢?
謝清風 出版社社長
謝清風:第一個感受就覺得怎麼又來了一個人,這是從外面又跑來一個人。第二個感受,這個人肯定從我們這要什麼了,要從我們這裡拉走一點什麼東西。
記者:來討債的?
謝清風:對,來討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