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央視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第六集:《滾滾春潮》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4日 21: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a3b6c50dc1ac49ea4ecfaeaa50898e13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江蘇華西村,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幾十年來,這個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從最初負債2.5萬元,到如今經濟總量超過500億元,成為遠近聞名、共同致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華西人的日子過得如此紅火,靠的就是他們堅持實事求是、大膽改革創新。他們從發展隊辦企業起步,逐步走出了一條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之路。

  華西村的發展是基層群眾偉大創造精神的鮮活體現,是改革開放光輝歷程的生動縮影。從農村到城市,從東部到中西部,改革開放猶如春潮涌動,勢不可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神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黨的十二大之後,“翻兩番、奔小康”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議論的一個重要話題。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談到中國現代化的藍圖時,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並指出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黨的十二大正式確認了這一奮鬥目標。

  能不能實現翻兩番?達到小康目標後,人民生活和中國社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1983年的初春,鄧小平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來到了江蘇、浙江。

  一路上,鄧小平看到的是:人們喜氣洋洋,新房子蓋得很多,市場物資豐富,幹部信心很足。他一邊調研一邊算賬,認為實現翻兩番、達到小康目標希望很大。


  【顧秀蓮 時任江蘇省省長】

  當時聽完了我們彙報以後,他非常高興。説我聽説你們三中全會以後六年已經翻了一番了?我們很高興地大家一起説,是翻了一番。小平同志又説了,説你們在這個基礎上是不是能再翻一番啊?我們説,能!

  江浙之行,鄧小平不僅對實現翻兩番的目標心裏有了底,還對達到小康後人民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圖景有了真實的感受。

  考察中,鄧小平看到了江浙一帶蓬勃興起的鄉鎮企業。

  他高度評價了農民的這一偉大創造: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穫,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異軍突起。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

  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鄉鎮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在有些地區甚至佔據了半壁河山。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轉移了上億農業富餘勞動力,農村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工業化進程。

  已經創辦了幾年的經濟特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招致種種議論。

  1984年1月,倡辦特區的鄧小平到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考察。

  鄧小平看到的是“一片興旺發達”。他説:“看來路子走對了。”

  對外開放邁出了大步,開放程度日益加深,廣度迅速拓展。

  1984年5月,中央決定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時決定開放北到大連,南至北海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

  此後,中央又先後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又批准海南建省並確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實施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戰略,推動兩億人口的沿海地帶比較快地發展起來,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農村搞活了,鄉鎮企業起來了;對外開放加快了,外資、合資企業進來了,國有企業面臨著種種生存壓力。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呼聲越來越高。


  【胡平 時任福建省省長】

  當時國營企業沒有進出口權的。跟三資企業比起來,那它困難比較多,企業的獎金也不能隨便用。至於説利潤,按照計劃完成任務以後,超額的利潤企業也不能動用的。

  1984年3月23日,《福建日報》刊登了以55名廠長、經理名義寫的一封信,信的主旨是要求擴大企業自主權。

  3月30日,《人民日報》摘要發表了這封信,其他報紙也紛紛介紹這封信的內容。5月10日,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決定擴大企業自主權,允許企業計劃外自主經營。

  短短幾年的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大地一片繁榮景象,人們也爆發出極大的熱情,心情舒暢地投入到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中。

  改革開放邁進了第七個年頭,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迎來了自己第35個生日。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活動。

  群眾遊行時,載有“聯産承包好”、“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的彩車,伴隨著歡快的樂曲,駛過天安門,盡情地表達著全國人民的喜悅情感。

  在遊行隊伍裏,北京大學的一群學生,突然拉起了一條手寫的橫幅——“小平您好”。

  這樸素、親切的問候,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鄧小平發自內心的愛戴,表達了對他領導開創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支持和擁護。


  【鄧小平閱兵前講話同期聲】

  黨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國的工農業年總産值,要比1980年翻兩番。最近幾年的情況,表明這個宏偉的目標是能夠達到的。當前的主要任務,是要對妨礙我們前進的現行經濟體制,進行有系統的改革。

  改革成為新時期的核心詞、高頻詞。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改革是新的偉大革命等思想觀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自此,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劉樹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這個《決定》,第一次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

  1984年底,35歲的張瑞敏接手了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青島電冰箱總廠。而在此之前的一年內,工廠已經換了三個廠長。

  上任不久,張瑞敏就收到一封用戶來信,反映工廠生産的電冰箱有缺陷。張瑞敏帶領管理人員檢查了庫存的400多臺冰箱,發現有76台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他作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當場砸掉。

  有人事後做了計算,這76台電冰箱,按出廠價計算,每台冰箱相當於一個職工兩年的工資。


  【張瑞敏 時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

  誰造成的問題由誰拿大錘把它砸毀,是由當事人把它砸毀。很多老工人當場就哭了。然後掉眼淚就説,我們就知道了今後不能夠再從我們手裏頭損害國家資産。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有浴火新生,也有壯士斷腕般的“陣痛”。

  1985年,瀋陽市出臺了《關於城鎮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破産倒閉處理試行規定》,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企業破産的法規。

  一年後,瀋陽市防爆器械廠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同期聲】

  今天上午,瀋陽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宣告瀋陽市防爆器械廠從今天起破産倒閉。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正式宣告倒閉的公有制企業,開了公有制企業破産倒閉的先河,給大多數尚在計劃經濟體制內沉睡的企業以極大的警醒。一位外國記者在報道中稱:“瀋陽發生了超過8級的改革地震,中國的‘鐵飯碗’真的要打碎了!”

  在4個月後召開的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企業破産法(試行)》在爭論中通過。

  中國的企業改革又前進了一大步。

  搞活國有企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試行股份制改革。

  1985年的最後一天,在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工商銀行靜安證券業務部正式掛牌。

  事實上,在早些時候,廣東的幸福音響、北京的天橋百貨和上海的飛樂音響相繼發售了自己的股票。

  當時,這只是一些實驗性的舉措,僅僅允許現貨交易。到了1986年9月26日,上海開始正式掛牌買賣股票了。

  1986年11月,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參加中美金融市場研討會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范爾霖。他贈送給客人的禮物是新中國剛剛上市的第一種股票——上海飛樂音響股票。鄧小平對范爾霖説,你目前是飛樂公司唯一的外國股東。

  鄧小平贈送的這張股票後來一直被收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陳列室裏。

  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指出,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從法律上明確了私營經濟的地位。

  1988年這個龍年的歲末,24歲的王文京走出國家機關大院,和他的夥伴一起來到位於中關村的北京海淀區工商局,領取了一本個體工商戶的執照,創辦了用友軟體公司。

  就在王文京領取個體執照的同時,北京市的第一批私營企業也已經開始註冊。1990年,王文京的用友軟體公司登記為私營企業。經過20多年的打拼,用友軟體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管理軟體供應商。

  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科學技術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85年3月,中央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鄧小平講話同期聲】

  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給鄧小平寫信,建議積極跟蹤研究國際戰略性高技術發展。

  鄧小平對這個建議十分重視,很快就明確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後來,人們根據四個科學家提出建議的時間把它稱為“863”計劃。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863”是一個戰略性的決策。它確定了一些戰略性重要的領域,發揮我們科技界和經濟界的集中優勢,通過國家的組織,使我們國家的高科技走上了國際的前列。

  1988年9月,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一個多月後,他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提出,中國必須在高科技領域裏佔有一席之地。

  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1983年10月,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成為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研究實行教育體制改革的步驟和措施。5月27日,中央發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啟動。

  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法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國家開始有計劃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隨著教育結構的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不斷涌現出來。

  全面推進改革開放,需要有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保障。

  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並公佈實施了新憲法。

責任編輯:劉一

熱詞:

  • 旗幟
  • 滾滾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