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解放軍防空旅以超常措施向信息化作戰轉型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6日 0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演習前夕,整裝待發。本報特約記者 譚長俊攝 

  引子

  一場科爾沁草原演練旋風攪動我軍信息化建設一池春水

  去年9月,草原秋風乍起,瀋陽軍區某集團軍兵發科爾沁,在總部和軍區首長機關指導下,完成了首次基於信息系統的陸空聯合作戰演習。

  廣闊地域上,他們運用綜合集成試點建設打造的目前陸軍部隊要素最全、覆蓋最廣、規模最大的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編成多個聯合戰鬥群,成功實施了“信息聚能全域體系破擊”“鏈路引導空地一體突擊”“偵察探測精確制導打擊”等一系列全新信息化作戰課題……

  演習的成功向世人昭告:這支28年前出色完成我軍機械化集團軍建設試點任務、14年前最先點燃全軍科技練兵火種的先鋒部隊,通過信息再造,又一次浴火重生,實現了新的歷史跨越。

  今年5月,總部在這個集團軍組織陸軍部隊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集訓,推廣他們的經驗,稱其將為全軍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開拓廣闊發展空間,發揮重要典型示範作用。

  那麼,他們為何能在兩年多時間,完成難度如此之大的跨越?他們的經驗又為全軍部隊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提供了哪些重要啟示和借鑒?

  面對期盼已久的歷史機遇,這支以“三猛”精神著稱的先鋒部隊,既表現出渴望轉變的高漲熱情,又堅持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

  一份“難産”的論證報告為轉型精確定位

  2009年7月,一個爆炸性消息令集團軍上下群情振奮:軍委總部決定由他們擔負陸軍部隊信息系統裝備綜合集成建設試點任務。

  這是他們期盼已久的歷史機遇。這支以“猛打猛衝猛追”著稱的先鋒部隊,不僅戰爭年代功勳卓著,在我軍和平時期發展建設的重要歷史節點也都走在前面。然而,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加速,眼看一些兄弟部隊在向信息化轉型的路上邁出新步伐,而昔日“機械化先鋒”卻因客觀條件所限一直難有作為。機遇再現,大家憋了幾年的勁兒一下子迸發出來。

  懷著儘快實現歷史跨越的強烈願望,集團軍上下迅速行動,軍領導親率機關深入部隊摸裝備底數,奔赴各科研院所和裝備生産廠家了解信息裝備發展情況,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搞出了一份需求報告草案,列出了數量驚人的新裝備需求清單,希望來個“大換血”。然而,當他們興衝衝地帶著草案到總部和軍區機關彙報時,卻碰了釘子,原因是上級認為他們提出的方案沒有充分考慮現階段國情軍情實際,盤子太大,過於追求高新全。

  總部和軍區領導的意見,使集團軍黨委從最初的興奮中冷靜下來。他們坐下來反復學習胡主席關於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搞好信息系統綜合集成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廓清了抓好試點的指導思想:一是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部隊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必須以部隊擔負的使命任務為牽引,準確定位建設目標,做到立足現有、滿足當前、著眼發展、先有後優、漸進推動。

  以此為指導,在7個月時間內,集團軍先後召開5次常委會、31次領導小組辦公會,認真聽取領導機關、科研部門和部隊官兵的意見建議,結合部隊實際反復進行需求論證,把請領必要的新裝備和對現有裝備進行信息化加改裝結合起來,總共對報告進行7次大的修改、52次小的修改,最終形成了60萬字的總體需求論證報告和16個分系統報告。由於定位科學、需求合理,很快得到總部批准。

  談起這份報告“難産”過程,許多親歷者都用“痛苦”二字來形容,但其後的實踐證明,磨刀不誤砍柴工,正是這份“難産”的報告,使這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少走了很多彎路,少交不少“學費”。

  試點任務不是“天上掉餡餅工程”,新裝備到來不等於綜合集成的自然完成。要真正成為轉型先鋒,必須當主導做主人、主動作為——

  一套“問題裝備”激發官兵主導轉型的責任感

  防空旅旅長劉斌是集團軍綜合集成建設試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0年春節前,全旅官兵興高采烈地迎來了翹首期盼的某新型防空兵指揮信息系統。一溜排開的20余臺指揮車組,使他們從旅到營的指揮手段全都實現了“鳥槍換炮”。

  然而,當劉斌帶著官兵迫不及待地登車驗收時,心卻涼了半截:廠家送來的並不是全新裝備,而是已投入試用的科研樣機,不僅外型設計不盡合理,性能也不穩定,用起來不是黑屏就是死機。廠家的解釋是,試點上馬時間緊,還要完善優化。

  官兵像盼新嫁娘似的盼新裝備,想不到娶進門的竟是個“醜媳婦”。但他們並沒有消極埋怨廠家、質疑裝備,而是和廠家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採取實裝操作檢驗與網絡模擬試驗相結合、靜態檢驗與動態運用相結合的方式查找發現問題,研究解決辦法。在3個多月時間裏,發現涉及系統性能的大小300余個問題,按作戰需求提出24項改進建議,並協助廠家現場解決了其中大部分問題,比集團軍規定的時間節點提前完成防空兵分系統綜合集成任務。

  防空旅排除“問題裝備”帶來的種種困難、成功推進本系統綜合集成的經驗,引起集團軍黨委高度重視,他們認為這種在綜合集成建設中當主導做主人、主動作為的精神,應當在部隊官兵中大力提倡。集團軍專門組織旅以上單位領導機關到防空旅見學,啟發他們把部隊官兵的一線實踐優勢與科研院所、廠家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讓官兵全程參與到綜合集成的各個環節中,掌握綜合集成建設的主導權,當試點的主人。集團軍還專門出臺了官兵全程參與的“五項措施”:

  ——建立系統工程師制度,在集團軍每個專業系統都選擇既懂作戰指揮又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幹部擔任系統工程師,與相關專家共同負責現場組織;

  ——組織官兵進廠跟研,在裝備下發前,選派官兵到相關廠家、承研承制單位跟蹤掌握裝備研製進程,深入了解裝備構造,提出合理化建議,提前培訓技術骨幹;

  ——對裝備進行出廠評審,由部隊相關人員對所接裝備認真審核性能質量,寫出客觀評審報告;

  ——實施集成建設質量監控,在裝備加改裝和調試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參與協助解決;

  ——搞好數據保障服務,組織相關部門及時為新裝備測試運行提供各種作戰數據支撐。

  通過全程參與,部隊官兵先後提出了2900余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和一批有價值的改進建議,都得到採納,保證了綜合集成建設順利推進。這段經歷使大家深刻認識到,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不是“天上掉餡餅工程”,不會新裝備一到就自然完成,而是從未有過的創新實踐,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要當好轉型先鋒、就必須真正投身其中,迎難而上、主動作為,而不能站著看、等著轉。

  速度,在軍事變革的角逐中意味著勝利,在歷史轉型的競跑中意味著先機。先鋒者的潛意識促使他們用超常措施鞭策自身——

  一項“催命制度”催生轉型的“先鋒速度”

  進入2010年春夏之交,一些師旅主官發現,一向領導作風沉穩的集團軍首長火氣突然變大了。在一次臨時確定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軍長潘良時竟對各方面工作搞得不錯的某師主官指名道姓進行批評,語氣嚴厲,不留情面,原因是這個師的裝備加改裝工作展開後,只有裝備部門在現場抓,師主官沒有親自上一線。副軍長高波則親自打電話給另外一個旅的主官,批評他在旅裏綜合集成工作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心思旁騖……

  速度,在軍事變革的角逐中意味著勝利,在歷史轉型的競跑中意味著先機。與長達7個月需求論證過程中那種不急不躁、從容不迫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綜合集成一進入實施階段,集團軍從首長到機關都急紅了眼。

  他們怎能不急?按照軍委總部確定的試點任務完成的時間節點,他們僅剩一年多的建設時間。在這緊迫的時間內,他們要完成包括新接裝的數以千計的信息系統裝備的評審把關、性能調試、操作訓練,數百台原有裝備的信息化加改裝,此外還有平臺與系統、系統與系統間的鏈結,從分系統、合成部隊到全系統聯調聯試等總共129項工作。可謂任務繁重,項項緊迫,刻不容緩!作為試點探路的先鋒,如不能按期完成,就會拖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全局。

  為此,集團軍黨委明確提出:各級要把綜合集成作為“黨委工程”、“主官工程”擺在重要位置。他們還對綜合集成工作實施強力督導、科學統籌,制定了推進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的具體路線圖、工作統籌圖、各分系統信息流程圖,明確規定了各項工作完成的時間節點。同時出臺了後來被人戲稱為“催命”的“三報制度”,即要求各師旅團對本單位綜合集成工作進展的具體情況每天日報、每週要報、每月專報,集團軍綜合集成辦公室要每天匯總整理,上班前必須放在所有常委辦公案頭。

  “催命制度”催出了空前的緊迫感,也催生了加快轉型的“先鋒速度”。系統聯調聯試是綜合集成的關鍵階段。先前受到批評的某師根據這項工作標準高、難題多的實際,在組織完成過程中,師黨委在現場專門開會,研究部署調試工作,連續一個多月採取“早交班、午碰頭、晚對接、夜梳理”的做法,逐臺裝備填寫調試日誌,使調試中發現的問題解決在當日、落實到單車,提前高標準地完成這項重要工作。地處寒區的某裝甲師武器平臺加改裝工作開展時恰逢冬季,用於加改裝的修理車間沒有取暖設施,溫度達不到作業要求。為了不延誤加改裝任務的完成,官兵們在車間內搭起塑料大棚,用土辦法控制溫度,連續奮戰50余天,按期完成了90余臺裝備的加改裝任務。

  先進信息系統不應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溫室花朵”,也不應是供人觀賞的“漂亮花瓶”。實踐檢驗花費的巨大功夫,折射出他們對真實戰鬥力的追求——

  一系列高難度演習讓轉型成果經受“戰場”拷問

  翻開這個集團軍近兩年的工作記錄和總結,人們會發現一個現象:繁重的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工作和各種樣式、各種規模和各種課題的演習相互交織、並行推進。綜合集成工作越是進入關鍵階段,各類演習越是搞得緊張紅火。

  2010年夏季,某機步師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工作剛搞出點模樣,就在師長黃銘的力主下,把包括全師各指揮要素、各兵種專業系統在內的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拉上演練場。先是搞指揮要素演練,緊接著又搞指揮所演習,從靜態到動態、從分階段推進到晝夜連續實施,難度越搞越大,情況越設越複雜。指揮系統出了故障,癱了、斷了,就停下來研究分析解決,然後再繼續搞。9月,集團軍組織炮兵年度實彈射擊考核,師裏也要求所屬炮兵團使用剛剛調試的炮兵分系統參加考核,團裏怕打不好影響年度訓練成績,裝備生産廠家也不贊成冒險用,可師領導態度堅決:“考不好不批評,但不用不行!”……作訓部門粗算一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該師用剛剛完成調試的指揮信息系統,總共組織各類大大小小的演習11場。

  “先進信息系統不應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溫室花朵',也不應是供人觀賞的‘漂亮花瓶'。”這是集團軍黨委在抓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試點抱定的一條重要認識。他們提出:邊建邊用、建用並舉、以用促建;在運用中熟悉特點、掌握性能,在運用中發現問題、改進提高,在運用中摸索規律、深化認識。

  因此,綜合集成試點時間再緊、任務再重,他們仍積極組織和倡導部隊進行各種實戰化演習,使綜合集成構建的先進指揮信息系統經受“戰場”的嚴酷拷問。

  去年10月,為整建制全系統全要素檢驗指揮信息系統效能,集團軍首次在縱橫各數百公里的廣大地域內,構建了一張上接總部軍區、橫聯各系統各要素、下接武器平臺的“大網”,採取上下聯動、異地同步的方法進行實裝實距演練。誰知演練開始不久,就因感染病毒出現全網癱瘓的意外情況,指揮所組織人員從查殺病毒到恢復系統,整整折騰了4天4夜,又繼續演練。就這樣,他們不怕暴露問題、不怕演砸,邊演邊解決問題,堅持完成了集團軍戰備轉進、戰役機動集結、戰役籌劃實施等階段36個課目的演練。去年以來,他們還運用指揮信息系統,參加了軍區組織的運用通用信息系統陸空協同作戰、編組聯合戰鬥群進攻作戰等重要演習,發現和解決了指揮信息系統在實戰運用中數以百計的問題。

  轉型既要“化物”也要“化人”,在信息化轉型大潮中,激流勇進者脫穎而出,畏難遲疑者黯然而退。先鋒部隊在信息再造中完成華麗轉身——

  一個新型人才方陣在轉型磨礪中快速成軍

  信息系統綜合集成試點任務的下達,一下子把這個集團軍指戰員推上了轉型大潮的風口浪尖。面對突來的轉折,有人脫穎而出,也有人被無情淘汰。某機步旅通信營上士鄭定媛和同班戰友的不同命運,是這種變化的縮影。

  鄭定媛所在的裝甲指揮班原本有12名士兵,負責旅部4台裝甲指揮車的駕駛和維護保障。綜合集成試點任務展開後,上級決定為他們新發10車1組的指揮信息系統,4台舊的指揮車退役。只會駕駛和一點通信知識的鄭定媛被派到工廠接裝,本來他的任務只是把車安全開回來,可他主動要求參加工廠組織的接裝培訓。回到部隊後,他又向上級強烈要求轉崗當車長,學習掌握新型指揮車組操作和保障技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苦學苦練,他熟練掌握了車載計算機、網絡通信控制器、多種型號電臺、交換機、微波電視傳輸設備、接力機等設備的操作技能。如今,原來班裏大多數戰士都因難以適應新裝備需要或轉崗或退伍,而他則成了旅裏寶貴的新裝備技術骨幹。

  信息化轉型對各級指揮員帶來的衝擊更大。去年12月從外單位調進某機步師裝甲團任團長的耿大勇,對報到時看到的一幕至今深有感觸。那天,他先到師機關,發現師領導都不在,後來被人領到訓練場,看到師長政委正帶著“一班人”,身著作訓服,在指揮車組上練操作。到團裏,他又看到同樣一幕。不&&學用信息化,適應轉變強素質,就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險。在這個集團軍裏,各級指揮員都懷有這樣強烈的危機感。

  面對轉型帶來的嚴峻挑戰,集團軍黨委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信息系統綜合集成既要“化物”也要“化人”,人才是部隊實現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支撐。為此,軍長潘良時、政委張書國和黨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在各級指揮員中廣泛開展以學知識、學技能、練操裝、練指揮為內容的“雙學雙練”活動,著力提高領導信息化建設、駕馭信息化裝備和指揮信息化作戰的能力。與此同時,集團軍各級還採取自己組訓、院校代訓、進廠駐訓、外請幫訓、課題研訓等形式,組織了190余次培訓,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質。

  通過狠抓人才隊伍建設,一大批官兵伴隨部隊向信息化轉型進程實現了華麗轉身。目前,集團軍所有團以上黨委班子都能熟練運用信息系統指揮作業,分隊軍官和關鍵崗位士官都掌握了所配發的信息裝備操作使用技能,團以上部隊都有一批能勝任信息裝備維修保障的骨幹人才。

  兩年多的艱辛奮鬥結出喜人成果,然而他們審視和評價成果,卻表現出格外的清醒和謹慎——

  一份有“缺憾”的總結報告預示轉型任重道遠

  去年底,兩年多的艱辛奮鬥終於結出碩果。總部即將組織集訓,現場推廣他們的經驗。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集團軍黨委組織機關梳理試點成果,總結試點經驗,最終拿出的竟是一份有“缺憾”的總結報告。

  所以稱其為有“缺憾”,是因為這份報告在肯定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給提高部隊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帶來種種進步的同時,還用相當篇幅坦承目前部隊在指揮控制能力、情報偵察能力、火力打擊能力、安全防護能力、綜合保障能力等7個方面的差距,並把此次綜合集成建設中尚需解決的具體問題專門製作了備忘錄。

  顯然,集團軍黨委和首長不想滿足、陶醉於已有的成果,他們的頭腦是清醒的:眼下的綜合集成建設不過是部隊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今後他們面臨的挑戰還很多,也更艱巨。

  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儘快讓新構建的指揮信息系統“瘦身”,向精幹、高效、可靠方向發展。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為部隊帶來了更多更新的指揮信息裝備和手段,同時也鋪大了攤子,眾多的車組、林立的天線讓指揮所在戰爭中的偽裝生存變得更加困難。這些問題必須在今後深化綜合集成建設中得到儘快回答和解決。

  他們還急於謀劃推進的是,與新的指揮信息系統相適應的作戰理論、指揮方式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儘管這幾年他們已經在創新作戰理論、改革指揮編組和作戰編組、優化指揮程序、精簡作戰文書、編寫指揮代碼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成果,但與適應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需要還相差很多。只有抓緊發展完善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他們更感到憂心焦慮的是,指戰員在信息化知識和技能方面不斷面臨的新挑戰。儘管看上去這幾年官兵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已經不小,但信息技術的創新和信息化戰爭的發展,比他們的進步更快。稍微打個盹、歇個腳就會落後,必須拿出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和辦法,鞭策和激勵大家加快轉變的步伐……

熱詞:

  • 作戰文書
  • 作戰需求
  • 綜合集成
  • 集團軍
  • 裝甲指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