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先進事跡報告會發言摘編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2日 07: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搶佔前沿 勇攀高峰

  ——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先進事跡報告會發言摘編

  勇做信息化建設的科研先鋒

  總參信息化部副部長、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原所長 董尤心

  我所成立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主要擔負全軍信息系統的總體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究等任務。長期以來,我們堅持用科學理論引領事業發展,用核心價值觀催生科研攻堅力,一代代科研人員努力踐行“勇於超越的創新品格、綜合集成的科學方法、融合共享的協作意識、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突破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為提高我軍信息化條件下綜合作戰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軍委領導稱讚我們是軍事科研戰線的先進群體、信息化建設的時代先鋒!

  世紀之初,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戰爭——伊拉克戰爭爆發。多國部隊依託C4ISR系統,以“發現即摧毀”的強大威力,向世人展示了信息主導的全新戰爭樣式,號稱勁旅百萬的伊拉克軍隊,在高強度精確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一潰千里。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化浪潮,胡錦濤主席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發出了加速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戰略號令,全軍上下掀起了學信息化、鑽信息化、幹信息化的熱潮。但當時,全軍各類獨立分散的指揮信息系統有數百種,相互之間聯不上、通不了,成為制約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能力形成的“瓶頸”,打造我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網聚三軍力量迫在眉睫!軍委要求加緊研製,儘快部署,形成能力。

  軍令如山,時不我待。我們要用短短幾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軍隊一二十年走過的路程。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我所以背水一戰、決戰決勝的姿態,&&組織軍內外300多個單位、8000多名科研人員,歷經數年攻關奮戰,建成了貫通三軍的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摘取了軍隊信息化皇冠上閃亮的明珠,在聯合作戰指揮手段建設上,終於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

  當先鋒就要敢為人先、敢於創新。信息化是高端技術的博弈,核心技術買不來,單純模倣走不遠,依賴引進行不通。每一項技術的突破,都充滿艱辛與坎坷,每一道難關的攻克,都要經過千辛萬苦、艱難探索。在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建設中,面對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我們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始終把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首先遇到的難題,是系統怎麼建。國外經驗表明,研製大型信息系統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低成功率的特點,建設成本和週期往往會大幅度超出預期。當時,全軍信息系統“煙囪林立”,簡單拼接,難以實現信息高度融合;推倒重來,週期很長,成本很高,風險也大。如何既滿足聯合作戰指揮需要,又能充分利用現有成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搞不好就可能“翻燒餅”。我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決定走一條中國特色的大型信息系統研發之路。通過統一技術標準和研製共用軟體來建設系統,先後構建數千種軟體模型反復進行技術測試,撰寫出850多萬字論證報告,將全軍成千上萬種軟體整合成三大類1700個軟體構件,集成改造成一個個典型指揮所信息系統,實現了跨軍種、跨領域、跨業務的綜合集成。實踐證明,按照這個思路建系統,投入少、見效快,既吸收了各家優長,又實現了整體功能的倍增。科技部領導感慨地説,能將全軍這麼多系統整合在一起,真是了不起,這種思路辦法值得全國科研單位學習!

  我們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保證系統好用實用管用。大家不畏艱難,在挫折中奮起,在失敗中前進,先後拿出幾十種方案進行反復篩選比對,終於絕處逢生,闖出了一條新路,實現了科研與需求的有機統一,軍事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建設與運用的良性互動,有效推動了系統的研製進程,這一成功做法成為軍事科研的範例。

  如何突破關鍵技術,是貫穿系統研製始終的重大難題。就拿信息安全防護技術來説,這是系統的“守護神”,直接關係到系統能不能用、敢不敢用。起初,我們研製出一套防護系統,經過多次演練,本以為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一次演習中,一種新型病毒導致部分系統癱瘓,指揮員和科研人員十分震驚,如果打起仗來遇到這種情況,後果不堪設想。為達到頂級防護的要求,我們自主研發了關鍵性的防護技術,嵌入信息系統的各個環節,構建了嚴密的縱深防禦體系,使系統安全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當先鋒就要人才先行、智力支撐。現代軍事競爭,説到底拼的是技術,打的是人才。長期以來,我們始終把人才作為最核心的競爭力,精心打造富有創造潛能的人才方陣,為科研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石。

  在我們所,有一批全軍赫赫有名的信息技術專家,他們不僅是科研攻堅的核心和靈魂,還是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種子和酵母。原總工程師戴浩院士,是我軍第一套傳遞作戰文書的計算機系統、第一個指揮自動化網的領銜研製者,他不僅在科研上發揮了領軍作用,而且還甘當鋪路石,滿腔熱情地托舉年輕人、成就年輕人。他有一個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年輕人請教的疑難問題,還主動把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資料,毫無保留地傳給大家。2006年,他主動從總工位置上提前退下來,專心搞科研、帶新人。每當成果獲獎後,他總是把立功、受獎、提前晉職調級等機會讓給年輕人。這樣的領軍人物,在我們所還有很多,像“973”計劃首席專家李德毅院士,戰術通信網項目總師于全院士,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項目總師王建新研究員,數據網絡項目總師尹浩研究員等等。在他們的引領下,不僅搞出了一批大成果,還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堅團隊。

  信息化科研事業,是團體賽也是接力賽,既要靠高端人才的引領,也要靠年輕骨幹的不懈奮鬥。我們堅持不搞論資排輩,不搞“近親繁殖”,不搞唯學歷論,鼓勵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2008年以來,先後有18位年齡較大的室主任主動讓賢,一批有闖勁、有潛力的青年骨幹走到前臺,中層領導平均年齡下降了5歲。現在,所裏60%的重大項目都是由35歲左右的年輕人擔任課題負責人。研究員楊林,本碩博讀的是三個不同專業,跨學科研究能力非常突出,剛30歲我們就讓他擔任某重點項目總師,34歲又讓他&&研製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子系統,是當時我國最年輕的“863”專家。

  信息化科研事業是系統工程,猶如一支交響樂隊,主角很重要,配角也離不了。根據分工和任務需要,我們的科研人員有的從事數據整理、測試等基礎性工作,有的從事設備架設、坑道佈線等保障性工作,他們像一顆顆螺絲釘,在各自崗位上默默無聞地發揮著作用,從不為排名而攀比,從不為評獎而分心。工程師韓良負責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的坑道佈線,由於空間狹小,身高1米95的他經常貓著腰施工作業,天長日久,背駝了、腰彎了,還落下了風濕病。項目報獎沒有他,別人問他虧不虧,他笑笑説:“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大項目,值!”對這些可敬可愛的無名英雄,我們無法用獲不獲獎、排不排名來衡量他們的價值,他們就像江河裏的水滴一樣釋放著自己的能量,像蒼穹裏的星辰一樣閃爍著自己的光亮!

  奮力打通聯合作戰血脈

  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研究員 王建新

  指揮信息系統是聯合作戰的血脈。我的父親王諍是我軍通信事業和我國電子信息産業的創始人之一,長期致力於軍事通信現代化。1978年去世前,他老人家還唸唸不忘我軍指揮手段現代化建設,向軍委建言抓緊建設我軍的戰略指揮網。

  受父親的耳濡目染,我對人民軍隊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立志要沿著父親的足跡,為我軍通信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參軍時我當了一名通信兵,在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學的是無線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後便一直從事指揮信息系統研究,親身經歷了我軍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歷程。

  有一件事,至今讓我刻骨銘心。多年前,在深入部隊調研中,我了解到,由於指揮信息系統分頭建設,不能互聯互通,指揮員只好在惡劣天氣中,站在兩台指揮車中間,用手勢和喊話進行指揮。

  為儘快解決系統互聯互通難題,我們率先展開預研,在論證試點的基礎上,向軍委總部建議,儘快打造我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

  項目啟動之初,大家對怎樣建設系統,心裏都沒有底。指揮體制如何確定?運行流程如何設計?系統功能如何實現?一個個難題擺在面前。我們決定先搭建“模擬系統”,搞一個雛形出來,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那段時間,我的壓力達到了極限,吃飯時在想,走路時在想,經常是迎面走來的熟人和我打招呼,我都沒有反應。全體參研人員也都拼了命地工作,經常吃住在辦公室。為保持持續戰鬥力,所裏要求一線科研人員每天要睡上6個小時,吃上三頓熱飯。而實際上,很多同志根本做不到。

  模擬系統建成後,我們很快研製出了能夠實際應用的原型系統。在總部組織的一次重大演習中,我們主動要求對系統進行實戰化檢驗。前期預演一切順利,可正式演練前,數據庫系統突然無法啟動。當時,正值數九寒天,而演練大廳的氣氛一點就著。現場指揮員全都急紅了眼,有的甚至説:“過去沒有這個系統演得好好的,用了你們這個系統反而演不下去了,要是戰時就得拉出去槍斃。”負責故障排查的科研人員焦急加上緊張,渾身大汗淋漓,最後雖然解決了問題,但演練卻中斷了半個小時。

  事後,總參首長鼓勵大家放下包袱、輕裝上陣,但越是這樣,我越是自責。平時的演練都頂不住,打起仗來會是什麼後果?為提升系統可靠性,我們又搭建起試驗環境,進行全過程、全要素檢驗。每一個階段,都要全員參與;每一次審查,都要對近千個軟體進行測試;每一個週期,都要連續七天七夜。

  當時,我80多歲的老母親臥病在床,我多想抽點時間陪陪她。可是,系統建設正進入最後攻堅階段,我連續幾個星期回不了家。一個週末,當我急匆匆趕到醫院時,老母親一見面就緊緊抓住我的手,邊打量邊説:“兒子啊,你也是50多歲的人了,也得注意身體啊。”可剛坐了一會兒,老人家就催我回單位,對我説:“別掛念我,把你的事幹好,不要辜負了你爸的期望。”看著病重的老母親,我心裏一陣酸楚,禁不住淚流滿面。

  艱辛的攻關終於迎來了“大考”。首次依託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組織戰略演習,軍委首長親臨現場、坐鎮指揮。演習即將開始,突然指揮所服務器的地理信息大量丟失,我們立即啟用存儲容災系統,順利地將數據精確恢復到最新狀態。演習進行到一半,指揮大廳的視頻畫面出現少量馬賽克,首長和指揮員們都沒有察覺。但是專業上的敏感告訴我,這是異常情況的前兆!我馬上要求科研人員啟動應急措施,迅速將系統切換到備用信道,確保了演習的順利進行。事後得知,原來是主幹光纜受到了施工的意外破壞。

  這次演習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意外情況讓我想了很多:指揮系統沒問題,不等於對手不給我們找麻煩,如果在戰場上遭到攻擊或者破壞該怎麼辦?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著眼與強敵對抗,預想各種可能,研究應對舉措,增強了系統的抗毀力和可靠性。

  系統列裝部隊後,在一次跨區機動演習中,導演部一開始就連出數道難題,面對主要方向雷達中心遭到摧毀,正面戰場遭遇強電磁干擾,首輪火力打擊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系統依靠自己強大的功能,迅疾應對,一一化解。當指揮員下達同時向上百個指揮所發送指揮文電的命令後,系統通過軟體處理技術,彈指間就完成了發送任務,指揮員驚訝地説:過去2天都幹不完的活,你們現在2分鐘就搞定了,了不起啊,這才是信息化!

  “領頭雁”的風範

  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研究員 李賢玉

  近年來,我院在總參信息化研究所的&&帶領下,與軍內外眾多軍事和技術專家一起,為建設我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開展了跨領域、跨部門的深度合作。作為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總師組成員和二炮系統副總師,我與研究所的同志們共同經歷了拼搏奮鬥、闖關奪隘的難忘歲月,切身感受著他們的智慧、勇氣和胸懷,一次次被他們“領頭雁”的可貴品質和崇高風範所感動、所折服、所振奮。

  剛領受系統建設任務時,我們既為軍委總部的決策歡欣鼓舞,又為面臨的矛盾困難心存疑慮:全軍大大小小幾百個系統,要在短期內聯通,能做得到嗎?各單位現有的信息系統,都承擔著繁重的戰備值班和訓練任務,如果老的被推倒,新的到時又沒建好,一旦有事頂不上去,責任誰來負?參研單位有好幾百家,遍及軍內外、地跨數省市,研究所有能力當好這個排頭兵嗎?這種心理,當時不光我們有,不少參研單位也都有。

  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研究論證系統建設方案時的情景。一開始,總師王建新開宗明義地説,今天主要是聽大家的想法。話音一落,來自各家的50多名代表就爭相發言,一看就知道是有備而來。説實在的,我們二炮事先也有一個初步設想,就是爭取保留原有系統,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這樣對我們來説,研製難度會小一些,工作量也會大大減少。很多單位跟我們想法差不多,都願意搞綜合集成,又都想以我為主,生怕自己辛苦多年的成果付之東流。因此,大家在發言時各執一詞,討論很快變成了爭論,爭論又升級成了爭吵,有一位老專家還激動地拍了桌子。王總最後總結時只講了一句話:大家的意見各有道理,都表達了搞好系統建設的願望,這種共識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過了一週,又組織第二次方案論證。當時,各位專家心裏都憋足了勁,準備繼續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氣氛多少有點緊張。但沒想到的是,王總一改上次討論的方式,開門見山地説:今天我先説,大家來問。接著,王總如數家珍地介紹了所裏有關研究成果,近些年在部隊進行綜合集成試點的經驗,還有保障重大演訓活動的實踐,特別是提出了“系統大家建、基礎統一建、應用各自建”的原則,這就是我軍信息化建設統籌集成思想的發端。王總的介紹讓我們耳目一新,原來研究所早就先行一步了,還有了博採眾長的初步方案。這下,大家心裏有了底,氣氛明顯輕鬆起來,討論的重點也不再是爭用誰家的方案了,而是在這一大原則下,如何解決系統的融合問題。

  爾後,研究所梳理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又組織力量對有關原則做了進一步優化細化,最大限度地保留各家的智慧成果,發揮各自的特色優勢,創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技術路線。這一技術路線起點高、開放性強,充分調動了各參研單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起到了化解爭議、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引領作用。

  系統研製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會遇到新的矛盾和難題,但每一次都能在研究所的帶領下,得到很好解決。研究所用自己的眼界和智慧,凝聚著大家,引導著大家,讓大家少了顧慮和困惑,多了默契和信任;少了畏難和計較,多了克服一切困難障礙的信心和力量!

  與親情和時間的付出相比,他們智慧和成果的付出更令人欽佩。大家知道,源代碼是軟體的核心秘密,凝聚著研發人員的智慧和心血,一般不對外公佈,同行間更是嚴防死守。為把系統做得又好又快,研究所主動將自主研發的軟體源代碼貢獻出來,供各參研單位使用。這一無私舉動對大家都是一個深深的觸動,很快,各家紛紛拿出了自己的源代碼。

  壁壘的打破,資源的共享,大大推進了系統的建設速度和效率。

  不久,在研究所的指導下,我們拿出了上通指揮中心、下聯參戰部隊、橫貫其他作戰集團的二炮系統建設方案。一位首長在看了演示彙報後,興奮地説:“照這樣做,二炮的快速反應和實戰能力將躍上一個大的臺階!”

  為戰鬥力插上騰飛的翅膀

  某軍區司令部作戰部副部長 李明亮

  我們軍區在陸軍部隊指揮信息系統建設方面,起步最早、受益最大。在很多人看來,研究指揮、研究打仗是軍事指揮員的事。讓軍區官兵刮目相看的是,研究所的專家們既是技術上的佼佼者,又是軍事上的明白人。

  受領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參研任務後,軍區上下熱情很高,迅速抽調30多名軍事指揮員,費了很大勁,研究提出了10余萬字的軍事需求報告。沒想到的是,地方承研單位卻説,你們這個報告,全是軍事術語,缺乏形象直觀的技術描述,我們看不懂,做不出你們要的系統來!

  辛苦搞出的成果得不到認可,改進完善的方向又不太明確,一時間,工作陷入了困境,大家心急如焚。研究所得知情況後,立即派出高工王春江等6名專家,與軍區部隊的指揮員、參謀人員一起奮戰,一道攻關,對1000多項軍事需求進行分類解讀。這事,説起來容易,幹起來很難,類似于做翻譯工作,兩種語言都要精通,相關知識都要明白。那段時間,幾位專家成了徹頭徹尾的作戰指揮“發燒友”,宿舍墻上挂滿了作戰行動圖,床頭擺的是參謀作業手冊和作戰案例,飯桌上也在和我們的團長、參謀長們討論作戰問題,就連碗筷也成了他們推演的道具。經過艱苦的工作,終於拿出了與軍事需求相配套、簡潔明了的技術報告。

  為確保系統的實戰化方向,實現軍事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在整個建設過程中,研究所的專家們上高山、下海島,冒嚴寒、戰酷暑,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需求,足跡遍佈軍區部隊,與官兵訓練演習在一起,工作生活在一起。

  經過多次演習演練的檢驗,我們明顯感到,有了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軍區部隊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真正實現了“看得更清、傳得更遠、反應更快、打得更準”。陸軍野戰防空作戰,過去防空部隊主要靠自身雷達發現和跟蹤目標,容易暴露、遭敵攻擊。現在,我們依託系統可以共享各類信息,防敵攻擊、戰場生存的能力明顯增強,先敵打擊、首發命中的概率大大提高!

  這幾年,官兵們想信息化、盼信息化,但信息化裝備真的來了,為什麼有人困惑、有人質疑?軍區首長認為,根子還在於缺乏對信息化知識的了解,缺乏駕馭信息化裝備的本領。研究所的專家了解這一情況後,主動把幫助軍區官兵熟悉和用好系統,作為分內職責和應盡義務,滿腔熱情地開展信息化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僅2008年以來,就在軍區機關和部隊舉辦培訓班50多期,培訓各類骨幹1000多人。目前,軍區90%以上指揮員能夠熟練操作運用系統,85%以上的參謀人員能夠熟練運用業務軟體。這批骨幹活躍在戰備、訓練、管理和保障等各個領域,成為加速推進部隊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官兵們説,聽所裏的同志講信息化,一聽就知道是專家;看他們工作起來不要命的勁兒,又一點沒有專家的架子。在系統調試期間,研究所的專家們與我們的技術人員摸爬滾打在一起,每天最早進入、最晚走出還沒有完工的地下坑道。由於坑道特別潮濕悶熱,工作空間狹小,他們有時乾脆就光著膀子、弓著身子幹。一次,集團軍一名領導到坑道檢查,看到這一情景,招呼大家上來休息一會。等大家穿上衣服,這名領導吃了一驚,發現站在他面前的是研究所的專家,有大校、上校,還有一名少將。看著他們一身汗水、滿臉疲憊的樣子,在場的同志無不為之感動。

  苦苦探索、久久見功。在研究所專家們的持續推動和無私幫助下,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在軍區訓練、演習和戰備值班中日益發揮出強大威力。在總部組織的一次重大演習中,軍區依託系統指揮參演部隊:“中軍帳”裏,指揮員鼠標輕點,一道道指令實時直達千里之外的演習場上,一時間鐵甲奔涌向前、戰艦劈波斬浪、戰機呼嘯長空、導彈直刺蒼穹,呈現出一幅網聚三軍、聯合作戰的壯闊場景!

  有一種信仰叫打贏

  本報記者 馮春梅

  這些年,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名詞:信息化戰爭。在電視裏、報紙上、網絡中,我們也常常了解到一種現實:我軍信息化水平,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舉國上下都在期盼。我們這支擁有輝煌歷史的英雄軍隊,一定要儘快擁有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關鍵技術和能力!

  誰能擔當這個重任?

  在期盼中,總參謀部傳來了喜訊: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等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已經研發成功並應用於部隊,我軍信息作戰能力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總參信息化研究所,這個名字一下子讓我充滿敬意。就是他們&&,聚集八方之力、奮戰20多個春秋,搞出了這些含金量極高的好東西。

  走進研究所,我看到的是一群外貌極其普通的人,但他們是那樣的忙碌,那樣的投入。機房裏,計算機的蜂鳴聲通宵達旦;討論交流,從會議室一直延續到飯堂、宿舍;甚至走在路上,也都是急匆匆的……臉上透著疲憊,卻都充滿執著。

  在與科研人員交談中,我赫然發現,他們看起來文質彬彬,但每個人心中仿佛都有一個特殊的戰場。在那裏,他們將自己擺在最前線,進行著一場永遠無法終結的激戰:同最強大的敵人對抗,同最了解的自己對抗,爾後否定自己,加緊改進,重新開戰。

  研究員楊林,在挑戰自我上做得特別狠。由他&&研製的安全防護技術,前些年已經在全軍推廣,可當他發現國外有了新技術時,就坐不住了。

  一定要推倒重來!他一次又一次地找領導、打報告,要求推翻自己的原有成果,上新系統。我不禁這樣問他,“你這不是要砸自己的飯碗嗎?”可楊林説,今天我若不砸自己的飯碗,將來可能就會有人要砸掉我們的鋼鐵長城!

  楊林的申請被批准。隨著一個個重大難題被成功破解,楊林和他的戰友們再立新功!

  信仰的力量,往往能創造奇跡。

  進行信息系統大攻關,必須組織和發揮體系的力量,讓成千上萬的科研人才凝聚起來、煥發最大潛能,才能創造出完善的體系化成果。正是靠著“一切為打贏”的共同信仰,一大批科研奇才、個性鮮明的能人、老中青專家們,全都無條件地協同起來。

  初寧,這個只有30多歲的年輕人,卻是“多維態勢顯示”項目的科研&&人。這一技術,能使各級指揮員看到類似于3D大片的戰爭場景。在他的團隊中,可謂上有老、下有小:幾名資深老專家甘願打下手,一群中青年骨幹承擔著攻堅重任。採訪初寧時,他的感受發人深思:“他們不是在服從我,而是在服從自己的使命,服從自己的信仰!”

  為信仰而奮鬥,總會付出犧牲。而滿含激情的慷慨犧牲,在這個科研團隊中表現得更深沉、更普遍。

  高阜鄉,負責科研立項、協調、調研等工作的女研究員。雖然不在攻堅第一線,但她的崗位一刻離不了人,絕對不能誤時誤事,任務一點兒也不輕鬆。她堅守這個崗位20年,太懂得其中的分量了。

  2006年,高阜鄉的父親突然病危,需要動大手術。可所裏的幾個大項目正在節骨眼兒上,很多工作需要她來協調,哪項都耽擱不得。直到項目攻關間隙,她才匆匆趕回老家,見到已近彌留的父親。

  看著一身疲憊的女兒,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老父親心疼了,艱難地拉著她的手説:“孩子,不用擔心我。知道你忙,我走後啊,就讓你媽跟著你妹妹過,你不要太分心。”

  一聽父親這話,高阜鄉的眼淚刷就下來了。作為長女,她理應照料好父母。可是為讓她安心工作,為了她的崇高事業,父親臨終還在替她分憂,這是一份多麼厚重的大愛啊!

  我們常説,軍人是最可愛的人。然而,在這些最可愛的人的背後,不也站著一群同樣可愛、同樣可敬的親人嗎?!

  在研究所,我看到的只是他們眾多成果的一小部分,但那足以讓我震撼,它使我相信:我們這支曾經創造輝煌戰績的軍隊,正在擁有贏得信息化戰爭的強大力量;當我結束採訪,走出研究所這片熱土時,更為之感動的卻是這支科學家隊伍的可貴品質和人生追求!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執著,非要搶佔制高點?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淡然,始終堅守高境界?

  是信仰,是軍人一切為打贏的堅定信仰!當有人高談利益、貶低信仰時,在人民軍隊序列裏,在科技工作者隊伍中,卻有著這樣一批執著于打贏信仰、淡泊于個人名利的人。

  在他們身上,閃耀著使命至上的報國精神,不斷超越的創新精神,癡迷執著的拼搏精神,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

  一個軍人有了打贏的信仰,就有勇氣與任何強敵決一死戰;一支軍隊有了打贏的信仰,便有力量支撐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擁有了這些把打贏作為信仰的軍人,祖國放心,黨和人民放心!

熱詞:

  • 作戰文書
  • 指揮自動化網
  • 我軍
  • 信息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