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俄明年列裝蘇-34 稱作戰效能可與戰略轟炸機媲美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4日 09: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蘇-34

蘇-35

  讓人看不懂的軍機研製體系

  關於俄羅斯的蘇-34/35戰機,我很難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談,因為它們與我的飛行生涯有著某種聯絡。

  1993年秋,我來到俄羅斯格羅莫夫試飛院,在試飛院的停機坪上,面如鴨嘴獸、由蘇-27改型的海軍型攻擊機披著蒙布靜靜地停放著,不過它有個與眾不同的名字——蘇-32。

  其實蘇-32並不神秘,它就是蘇-34的前身,而這些令人難以猜測的不同代號,正是俄羅斯軍機研製體制的玄機所在。在俄羅斯試飛院的停機坪上所見到的一幕幕場景,對於當時的我而言不知其解。

  米高揚公司和蘇霍伊公司都有各自的停機坪,而停機坪上停放的不是幾架而是多架飛機,有些飛機廢棄了,而有些飛機雖然完好卻很少試飛,這種同一機種多機型參試的機制為俄羅斯獨有。

  與歐美戰機一個型號5-10架試驗機不同,俄羅斯戰機一個型號有時會有20幾架飛機參試,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俄羅斯沒有美國NASA這樣的專門從事軍機技術預研的機構。

  在美國和歐洲,一個型號一旦經過招標立項,其技術基本都經過前期驗證,型號研製的主要工作是對飛機進行整體設計和功能整合,研製試飛的主要任務是對整機性能進行考核驗證;俄羅斯由於沒有專門的軍機預研機構,新的技術往往需要通過在型號上進行探索驗證,而一款飛機如果有多種改型、並採用大量新技術,就必須要有多個試驗平臺來支撐。

  如此一來,在俄羅斯的軍機代號上就出現了令人看不懂的情況,既有T開頭的原型機,也有同一型號但後綴不同的改型機,如米格-21就有大約29個改型型號。蘇-27飛機設計定型後,由於該平臺設計完美,具有巨大的改型空間,可以延伸開發出海軍型、空軍型、空戰型、對地攻擊型、偵察型、教練型等不同型號,用加後綴的方法已經難以區分,於是蘇霍伊公司乾脆從蘇-27開始往後排,由此就出現了27、30、32、33、34、35、37這樣的不同代號。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命名的型號並非空軍列裝的標準代號,而是試驗驗證機的不同稱謂而已,因此會出現經常改動的情況,例如:蘇-32與大致是一個型號,而蘇-35、蘇-37與蘇-27M在氣動外形上沒有太多的區別,只是在技術細節上有所改動。

  所謂存在即合理,俄羅斯軍機研製的獨特體制,恰由其國情所決定。由於國力所限,俄羅斯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技術預研和型號研發,因此,一個難得立項的機型就會成為反復應用的平臺,一個機型的多種改型其實成了不同技術的驗證機。

  這種體制的另一個好處是技術升級更加靈活,以米格-29艦載機為例,儘管該項目在1994年就已經下馬,但其試驗機並沒有被廢棄,而是不斷在該平臺上進行技術升級,到最近該機型被印度艦載機項目選中又起死回生。

  蘇-34的列裝為何姍姍來遲

  作為一個改型型號,蘇-34其實並非什麼新玩意,其前身海軍型蘇-32早在1990年就首飛了。在該機型立項之初前蘇聯依然實力雄厚,軍方的預期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全面裝備該型號,而且預計的採購量超過了200架。隨著蘇聯的解體所有預先計劃都難以實施,蘇-32的列裝也就成了遙遙無期的事情。

  其實在俄羅斯三代機列裝與改型的錯愕事件中,蘇聯解體並非唯一的原因。俄羅斯人在軍機裝備上的缺乏遠見和急功近利,為其軍工産業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在軍機更新換代的過程中,有一個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則,叫做“分級換代”,即在一款具有新技術的戰機裝備過程中,一定要為下一代戰機的替代留有發展空間,不能因為一款飛機技術先進就盲目地大量裝備,否則必將造成巨大的浪費和被動。

  前蘇聯在米格-29和蘇-27研製定型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舉彌補甚至超越了美國F-15/16的先發優勢所造成的代差。沉浸在成功喜悅中的俄羅斯人沒有想到的是,三代機的先進氣動佈局和電傳飛控系統,只是軍機技術領域的一個突破而已,而由航空電子系統和新型武器的升級換代所引發的新一輪技術競爭才剛剛開始。

  當他們大量裝備剛剛定型的米格-29、蘇-27,替換老舊的米格-21/23,並完成大面積機種更新後才發現,米格-29/蘇-27的航空電子系統已經大大落後於西方,此時再進行技術升級和機種更換已經為時已晚。由此,俄羅斯空軍進入了漫長的技術停滯期。

  唯一可以拯救俄羅斯軍工行業的是技術出口。俄羅斯試飛英雄們在西方航展上使出渾身解數,為展示俄式戰機的超凡性能,甚至不惜付出墜機的代價,由此換來了俄式戰機的大量出口。這對岌岌可危的俄羅斯軍工産業幾乎是救命稻草。

  三代半的技術優勢足以令俄羅斯戰機自信

  回過頭來説説蘇-34/35這兩款飛機。

  在我看來,把這兩款飛機定為三代半戰機是不太公平的,因為俄羅斯人由於其航空技術的優勢,和對軍機技術的多年精心打造,這兩款飛機已經大大超越了同時代其他國家的三代半飛機。

  首先從三代半戰機平臺性能看,蘇-34/35還沒有可以與之比肩的競爭對手。俄羅斯人在鴨式佈局氣動設計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從蘇-32到蘇-35/37,無論從氣動佈局設計還是飛控軟體方面,經過幾十年的打磨,其性能與控制的完美都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為止,在世界航展上,還沒有哪一個西方國家的三代機能夠完成俄式戰機所做的高機動動作。

  其次,蘇-34的並列座佈局設計在技術上實現了巨大的突破。並列座的扁平機身截面設計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改善機身的升力特性,從而提高飛機的經濟性和遠航能力,儘管其超音速阻力略有增加使得最大馬赫數稍有下降,但由升阻特性改善帶來的航程增加超過了10%以上;二是截面的改變增加了飛機的儲油空間,加上蘇-34特有的所謂“濕尾椎”設計,其無外挂航程更是比蘇-27提高了將近800公里;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於對地攻擊型的雙人制戰機,採用並列座設計改善了座艙的人機功效,機組資源管理的效能也大大增加,這對複雜戰場環境下的攻擊效能的提高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當然,由於並列座的飛行員工作環境的改善,降低了飛行員的任務負荷,對於遠程作戰性能而言也是一大利好,難怪俄羅斯人説蘇-34幾乎具備了某些戰略轟炸機的作戰效能。

  經過近20年的打磨,儘管在發動機關鍵技術上還難以與歐美抗衡,但在矢量推力技術方面,俄羅斯可謂遙遙領先。矢量推力技術對於超機動的價值難以估量,使得俄式戰機在近距格鬥中佔據了巨大的優勢。美國由於在該技術領域難以與俄羅斯競爭,只能在隱身技術方面尋求突破,但在未來空戰中,超機動與隱身技術誰的權重更大還沒有得到實戰檢驗。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在航空電子與武器領域歐美具有先發優勢,但俄羅斯在這一領域追趕得非常快,借助於特有的多機型號研發機制,俄羅斯在驗證機上不斷提升其航空武器的技術。

  這種追趕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尤其是在傳感器和武器方面,俄羅斯在某些技術性能方面甚至已經與西方並駕齊驅。因此,俄羅斯戰機的整體作戰效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俄羅斯空軍三代機的首裝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他們終於等來了技術換代的窗口,儘管這不是他們主動爭取來的。隨著俄羅斯國力的增強和戰略空間的拓展,新一代戰機的大量裝備已經水到渠成。

  據俄軍方消息人士透露,俄空軍將在明年開始正式配裝蘇-34和蘇-35飛機。軍方人士宣稱:蘇-34/35性能優越用途廣泛,並已經過模擬和實戰驗證,而美國已經放棄了該級別飛機的研製,言辭中透出少有的自信。

  在俄羅斯四代機遭遇不小的麻煩前途未卜之際,新一代“北極鷹”蘇-34/35的列裝意味著什麼,俄羅斯人對其技術上的自信又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