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台灣問題是美遏制中國的手段 對臺軍售影響深遠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7日 15: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學習時報》報道:2011年9月21日,美國政府宣佈了總額 58.52億美元的向台灣出售武器計劃。這已經是奧巴馬政府第二次對臺軍售。美方行徑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原則,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危害中國國家安全,損害中國和平統一大業和中美關係,中方提出了嚴正交涉,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

  2008年5月以來,臺海局勢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兩岸交流合作特別是後ECFA時代的經貿關係不斷深化。同時,在美債、歐債危機不斷深化的情況下,中美兩國合作與相互依存的程度逐步加深。相較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台獨”活動猖獗,兩岸關係劍拔弩張,以及美國動輒以平衡兩岸軍事力量為由大肆推動對臺軍售,奧巴馬上任以來這兩次對臺軍售實在難以找出一個牽強的理由來,由此我們有必要考察美國不間斷對臺軍售深層次動因。

  美國核心國家戰略利益使然

  在美國政府看來,隔三差五地向台灣出售武器,已然成為一種慣例,一種“常規政策”。事實上,“以臺制華”是美國遏制中國和平發展的主要手段,美國保守勢力一直視中國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而非戰略夥伴,即便在當前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依然要利用台灣問題干預中國的和平發展。

  冷戰時期,台灣在美國的亞洲軍事擴展機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紀50和60年代,台灣一直作為美國遏制社會主義中國的“不沉的航空母艦”而存在,對美國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緣戰略價值。同時,由於台灣在很大程度上已接受了美國的政治模式和價值觀念,美國認為台灣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華和反共價值突出,有學者指出,“台灣作為世界大棋局中的一顆重要的棋子,尤其是台灣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近年來的政治‘民主化’,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布熱津斯基指出,台灣是“民主成功的範例……即民主與中華文化是相融的,它的範例對大陸中國未來的演進,有著重要的和長遠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中國調整對外戰略,恰逢美國實行戰略收縮以對付蘇聯的軍事擴張,由此中美兩國接近並結成“一條線”用以對付蘇聯,而美國本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有著一定的讓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的簽署使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暫時擱置,美國得以借助中國抗衡蘇聯。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但是美國獨霸天下的冷戰思維並沒有終結。後冷戰時代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地位凸顯,其原因在於美國要利用台灣問題遏制意識形態迥異而又處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

  事實上,美國對臺軍售在中美關係中一直是“尾大不掉”。1982年5月8日,鄧小平會見在任的美國副總統布什,鄧小平以其特有的坦率開門見山地説,中美之間的中心問題是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它是檢驗中美關係穩固性的準則。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才可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他指出,如果美國政府無限期地、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實際上是給台灣提供保護傘。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對臺軍售一度成為中美關係繼續發展的重大障礙,為此中美雙方經過了艱苦的談判,于1982年8月15日雙方達成協定,8月17日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在公報中,中美雙方重申了中美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中確認的各項原則,美方承諾: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經過一段時間後尋求最後的解決。此後,在整個80年代,美國出於同中國結盟的需要儘量控制對臺軍售。

  近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睦鄰、安鄰、富鄰”周邊政策的成功實施,在中國的整體安全環境中只有作為周邊國家的日本和中國國內的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形成安全上的不穩定因素,而在美日同盟重新定義後,台灣目前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最有力籌碼。在美國的戰略利益考量中,一方面,只要中國沒有實現統一,美國就具備在臺海地區軍事介入的理由,使中國不得不保持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不能完全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同時美國有意渲染臺海地區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引起西方大國對華投資的疑慮及中國周邊國家的不安,抵消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及其相關睦鄰政策、經貿政策的成效;另一方面,在地緣戰略上,美國希望臺海局勢在其可控範圍內,使美國不動干戈就可以憑藉這道天然屏障防止中國的軍事力量進入太平洋,避免美國的軍事部署直接暴露在中國的軍事威脅之下。

  美對臺軍售受其重大經濟利益驅使

  冷戰結束後,美國藉口保持海峽兩岸的軍備平衡,對臺軍售逐步升級,給“台獨”分子形成一種美國全力支持“台獨”的錯覺,直接造成中美關係的波折與動蕩。台灣目前是美國的最重要軍火市場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美方已80多次對臺售武,總價值超過400億美元。美國國內有人説,售臺武器有助於美擴大出口,增加就業。2010年,因為美國64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及奧巴馬會見達賴等問題,中美關係陷入低谷,軍事交流等高層互訪中斷,而 2011年新一輪軍售使得奧巴馬政府對臺軍售總額達到122.52億美元,超過美臺斷交後歷屆美國政府的對臺軍售總額。美國擁有全球實力最為雄厚的軍火工業,是全球最大的軍火出口國。就美國的國家利益而言,大量出售武器給台灣會增加臺海局勢的不穩定性,助長了“台獨”勢力的分裂勢頭,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但是由於美國軍工複合體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十分強大,不斷通過各種院外活動集團加大對美國政府和國會的遊説力度,逐步解除了美國對臺軍售的一些限制。當前美國軍工複合體在國際軍購市場上面臨歐盟、俄羅斯的挑戰,為了從台灣軍購中大發橫財,儘管美國政府和各級官員都一再表示不會向台灣出售“能夠改變臺海現狀”的進攻性武器,但神通廣大的軍火商仍向美國政府遊説對台灣當局施壓簽署大宗軍購訂單。

  美國國內選舉政治作祟

  國內政治優於國際政治,這是美國政治的傳統。在美國的選舉政治中,美國軍工複合體歷來是美國保守勢力的財政後盾和美國朝野兩黨爭奪的主要支持力量。1992年9月,布什(老)政府不顧中方的一再強烈抗議公然允許對台灣出口150架先進的 F—16戰鬥機,嚴重惡化了中美兩國關係,後來布什(老)對中國的解釋為大選的因素,是由於他當時在競選連任總統時處於劣勢,為了取悅選民,承諾為軍工企業工人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而簽署了這宗軍購訂單。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增長缺乏活力,失業率一直保持在9%左右的歷史高位。2012美國總統大選來臨,經濟和就業議題成為兩黨競選最核心的議題。在此背景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國會議員紛紛扯出“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大旗,稱軍售將給美國帶來8萬多個就業機會。這樣的説辭,很容易得到美國民眾的認可和支持,對民主黨政府形成巨大壓力。一位美國國防部前高官日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前美國經濟形勢不振成為奧連任路上的最大障礙,他顯然不會“扼殺”軍售帶來的就業機會。

  台灣島內各方政治力量推波助瀾

  兩岸自簽署並實施《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兩岸交流日趨緊密,兩岸人民和國際社會均從中受益。但是,台灣方面一再渲染、炒作所謂大陸軍事威脅,無視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積極推動對臺軍售。台灣島內媒體評論指出,美國在軍售問題上一貫的立場是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此它一方面要不斷向台灣提供軍售,既可以賺取鉅額利潤,又能在戰略上制衡大陸;另一方面它的軍售也像一根繩套,台灣一不聽話,美國就緊一緊。同時,“台獨”力量不甘寂寞,積極推動通過購買美國價格畸高的武器博得美國軍工複合體的支持,進而影響美國對臺政策,力圖把美國綁在“台獨”的戰車上。事實上,現在美國對臺軍售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即美臺間的軍購關係已經由“台灣忙著買”變為“美國急於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台灣而言,一方面,台灣島內政局變化後,特別是國民黨執掌台灣地區的行政權後,台灣當局對待美國軍售問題相對十分謹慎;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的經濟增長趨緩、財政預算大不如前,財力上難以支撐數目龐大的軍售預算。就美方而言,這種一正一反的轉換恰恰反映了美方軍工複合體強烈的利益訴求和在美國政壇上的重要地位。如何切實擯除外力因素,本著坦誠和包容的心態積極構建臺海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這對於台灣當局而言是一個需要切實面對的重大課題。